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显微故事  ·  2024,他们在这里实现了“搭子”自由 ·  14 小时前  
显微故事  ·  2024,他们在这里实现了“搭子”自由 ·  14 小时前  
环球时报  ·  最新:乌克兰遭大规模无人机袭击 ·  昨天  
人民日报  ·  【夜读】今日冬至,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取消公摊”该怎么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为什么越贫穷的地方,彩礼越是漫天要价?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21 13:00

正文


在中国很多地方,父母嫁女收取高彩礼,实际上是预收养老金。不解决人口结构、养老保障、经济发展的问题,天价彩礼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治。

文◈那五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四年前,微博上曾疯转一张“全国彩礼地图”,以地图形式标注了中国各地的结婚彩礼金额,引发一阵热议。最近,人民日报的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四年之后,这份“彩礼地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越是贫困地区,越出现高价彩礼:比如贵州从2万元礼金加电器,涨到8.8万元礼金加“三金(金镯子、钻戒、钻石项链);陕西由3万元礼金加“三金”,涨到10万元礼金加“三金一动(汽车)”,甘肃一些农村地区的礼金则疯涨为18万元。

  • 彩礼的总体上涨趋势:西部地区的礼金高于东部和南部,贫困山区的礼金高于城郊。同样是“越是贫困地区,越出现高价彩礼”。

  • 在一些大城市、南方一些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彩礼不升反降。长江流域如重庆、武汉等地区还存在“零礼金”现象。



这个调查报道佐证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判断:彩礼以及跟彩礼息息相关的结婚贺礼,根本就不是什么民俗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天价的彩礼,显然是经济落后地区一户平常人家很难一下子就掏得出来的。可以肯定,男方所支付彩礼的其中一部分,应该来自亲朋好友的贺礼。顺理成章的推论是,大凡彩礼高的地方,贺礼金额也会水涨船高。

我时常看到老家的朋友、熟人、老同学发牢骚:唉!这个月又摊上了三家结婚,一个月的工资又泡汤了。这人情贺礼真是地方陋习,政府应该赶快将它们取缔了。

有时我便忍不住对发牢骚的人说:老兄,别先叹气。你现在送出去的贺礼,等你结婚时,是可以连本带利收回来的。真要取缔了送贺礼的习俗,只怕以后你结婚时,连彩礼都凑不出来。

有人会问:你怎知道我凑不出彩礼?

我也就不客气了:你连送几百元的贺礼都觉得心痛,近10万的彩礼你能掏出来?


浙江一对夫妻结婚的“十八担”现金彩礼


其实,从本质上说,贺礼就是一种“零存整取”的理财方式,而且贺礼的“存取”之间还计入了通货膨胀的因素,打个比方说,五年前你朋友结婚,你包了500元红包;五年后你生娃,物价涨了,你朋友送回来的贺礼,通常都会大于500元的价值。

或者干脆说,贺礼实际上就是众筹结婚本钱的一种形式。民间“凑份子”一说,也显示了贺礼的众筹性质

那么,如果将贺礼降下来,彩礼会不会也随之调低呢?不会。高贺礼可以说是高彩礼的结果,但高贺礼却不是高彩礼的原因。彩礼高涨,另有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社会人口结构与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

现在进入结婚年龄的年轻人,正好碰上人口结构比较畸形的时代,性别比畸高,通俗点说,就是适龄女子少,而适龄男子多,供不应求。特别在经济欠发展地区,适龄女子通过外出读书、打工的方式流出,却鲜有女性人口流入,当地男子找对象更加不容易,自然也需要支付更高的结婚成本。

另一方面,现在进入结婚年龄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顶多只有俩仨兄弟(姐妹)。而在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养老还得靠子女。但是,老一辈的人潜意识里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般来说不需要承担起赡养娘家老人的责任。我们想象一下:当一户农村家庭辛辛苦苦将独生女抚养成人,然后,她就嫁出去了,那谁来赡养家中老人呢?他们嫁女收取高彩礼,实际上是预收养老金呢。如此一想,我会对那些收取天价彩礼的家庭抱以同情的理解。

面对越刮越强的彩礼风气,很多人都苦不堪言。也有不少朋友会提出:当地政府应该出一纸禁令,移风易俗。但是,这么想的人太天真了。畸高的彩礼根本不是风俗的问题,而是社会—经济问题的投射。不解决人口结构的问题,不解决养老保障的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天价彩礼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治。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