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赠中华书局特制帆布袋——
樊树志谈晚明皇帝
澎湃新闻: 您在晚明史方面著述不少,之前写过《万历传》《崇祯传》《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3年的时候,您还推出了两卷本的《晚明史》,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套《重写晚明史》?
樊树志: 2003年我出过两卷本的《晚明史》,那么,现在为什么要重写呢?其实也可以有两种选择,可以叫做“晚明史修订版”,或者叫做“增订晚明史”,但是我考虑以后,决定改用“重写晚明史”。确实是重写,不是修订也不是增订,从原来的两卷到现在的五卷,篇幅增加了一倍多,那么资料搜集得更完备了,涉及的问题也多了。
澎湃新闻: 确实今年推出的这两卷在叙述上更生动,故事性很强,相信在历史学专业之外,会受到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喜欢。其实,晚明史在大众文化领域一直挺受关注的。关于“晚明”的定义,您是从1573年算起的,想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樊树志: “晚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每个人可能标准还不一样。比方说谢国桢写《晚明史籍考》,他的范围就长一点。李文治写《晚明民变》,那个范围就窄一点,写的是明末农民起义,那最多只能从天启末年开始到崇祯。我的用法是从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是1573年到1644年,我把它界定为晚明,一共71年。很巧合的是,晚清是从1840年到1911年,也是71年。
因为历史是延续的,虽然我的“晚明”是从万历元年算起的,但具体到《新政与盛世》这一卷的第一章我就是从嘉靖讲起的,因为张居正改革是继承他的前辈徐阶、高拱的改革成果,延续下来的,所以必须从嘉靖开始写才能够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至于“晚明”的下限,我的定义中是不包括南明史,我只写到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澎湃新闻: 您在《新政与盛世》中开篇就写到嘉靖朝的内阁更迭。嘉靖帝沉迷道教,身边有严嵩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海瑞能上书批评皇帝,徐阶也适时地实现了拨乱反正,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樊树志对明世宗嘉靖进行了相当大程度上的“反乱拨正”
樊树志: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在紫禁城边上的西苑养了一些亲近的道士,他要炼丹,要追求长生不老,表面上他是完全不理朝政,但是他在明朝皇帝中是一个很能干的人,牢牢掌控着朝政。他即使重用严嵩,严嵩专权二十年,但他没有大权旁落。表面上他完全听凭严嵩在掌控朝局,但严嵩又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可以通过掌控严嵩来掌控朝局。
但到一定的时候,嘉靖皇帝感觉到这个人有问题了,他可以把严嵩抛掉。这个过程中有徐阶巧妙的政治手腕。徐阶看到了皇帝内心的变化,收买了他身边的道士,透过道士的口来说出他想说的话。道士不是进谏,而是以上天的名义在沙盘上向皇帝表明:皇帝你没有好好用身边贤能的人,又没有把奸臣赶跑。皇帝问:这个贤能的人是谁呢?回答说:贤能的人就是徐阶。皇帝问:这个奸臣是谁呢?回答说是严嵩。皇帝再问:那么,上天为什么不打一个雷把奸臣劈死呢?回答说:因为奸臣在皇帝身边,这样会伤及龙体,但必须把他赶出去。徐阶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声援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父子,那么严嵩倒台了,退休回家,儿子严世藩充军。徐阶在这里虽然玩了手段,但是结果是正面的,然后他来拨乱反正,把嘉靖时期的腐败给扭转过来。
虽然说徐阶扳倒了严嵩,但是皇帝还是那个皇帝。《万历十五年》里讲,这个皇帝自命为尧舜,要拨乱反正还不是那么容易。海瑞写《治安疏》骂皇帝,是很厉害的,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也”,就是说,嘉靖皇帝的“嘉靖”,是使天下百姓穷的精光,家家皆净无财用。海瑞说嘉靖帝你这个人还不如汉文帝,嘉靖帝当然很生气,要把海瑞抓起来,旁边的宦官就说,他不会跑的,他是带着棺材来上朝的。嘉靖皇帝怒气才降了下来。后来嘉靖皇帝对徐阶说,海瑞讲的都对,但还是要处死他,因为要维护皇帝的威望。徐阶在这个问题上很巧妙。他跟皇帝说,海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官吏,沽名钓誉,你处死他,恰恰使他青史留名,皇帝的英明不应该因为这件事而毁掉。嘉靖皇帝于是决定把他关起来了。这之后不久,皇帝就死了,海瑞在监狱里嚎啕大哭。所以,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忠臣,他骂皇帝是怒其不争。
澎湃新闻: “重写晚明史”更多的笔墨还是放在张居正和万历皇帝上。张居正帝师兼首辅的角色对万历皇帝而言,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 明神宗万历“依然”被樊树志给与了最多的关注
樊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