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流转绘古今
2025年,今日女报/凤网重磅专栏
【女人词典】
深度启程
穿梭传统文化细腻脉络
精心探寻词汇的温婉意蕴与历史足迹
我们以敏锐独特的女性视角
邀您共赏中华文化的非凡韵味
没想到,今年贺岁档动画片《哪吒2
》
,默认小孩专属,却看哭了不少成年人,而很多观众都表示,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情节莫过于哪吒与母亲殷夫人之间温馨而又深刻的相处片段。
在第一部中,
百姓们对“魔丸”哪吒避之不及,而殷夫人则开启了全能“护崽模式”——
被小哪吒咬伤,她没有推开,没有发飙,而是紧紧抱着儿子,
温柔地哄着
:“别怕,娘在这。”
公务忙到飞起,被踢到内伤,照样抽空陪他踢毽子:“你敞开了玩儿,娘陪你!”
还有第二部中,
为了不让儿子被胁迫,
明知自己会灰飞烟灭也毅然地把浑身是刺的哪吒抱在怀里,完成最后的生命托举……穿心咒有多痛?母亲的怀抱比疼痛更滚烫!
哪吒那份纯真无邪的“孩子气”,全靠殷夫人的包容与呵护才得以绽放。而哪吒从顽童到英雄的蜕变之路,更是离不开
“慈母”
这座坚实的精神堡垒。
慈母之爱,超越时空,跨越文化,是人性中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之一。然而,你是否知道,“慈母”这个词,在古代竟有着与现代截然不同的含义,它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和复杂……
其实在古代,“慈母”一开始并不是指自己的亲生母亲。
“慈母”一词最早出现在《仪礼》中。《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记载着远古周代的冠、婚、丧、祭、聘等各种礼仪,其中对“慈母”做了解释:
“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在一个大家庭里,一个没有生育的妾,抚养另一个亡妾留下的孩子。孩子的父亲对没有生育的妾说:“你把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那么,这名抚养孩子的妾就被称作“慈母”。
到了唐代,“慈母”不再是一个专称,也指保姆、奶娘、乳母等。
古时“慈母”有三种,第一种就是以上说的;第二种是,正妻去世,妾来抚养其孩子,这个妾就是这名嫡子的慈母;第三种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生母还健在,但家长担心孩子在过于优越的环境里难以成才,或者孩子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犯冲,就另找一个身份卑微者来将孩子抚养成人,这个身份卑微者也就是孩子的慈母。
著名诗人艾青就有这样一位“慈母”。初中语文课本选有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就涉及到他的身世。艾青家境富裕,有土地,有店面,1910年出生时,他被算命先生说命中克父母,家人便把他寄养在佃户大堰河家中,大堰河作为“慈母”,也是保姆,用乳汁抚养他长大。
艾青对大堰河充满眷恋与敬重,他在诗中深情诉说:“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慈母”虽不是亲生母亲,但她对别家孩子的爱,也如同生母般深厚,因此,《仪礼· 丧服》中说,“慈母如母”。
近现代以来,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男人不再妻妾成群,古人所说的那种“慈母”自然就不存在了。现在,人们说到慈母,如果没有特指,一般就是指自己的慈爱的亲生母亲。
传统家庭里,对父母的定位是“严父慈母”,父亲有权威,负责子女的教育,就像《三字经》里说的“子不教,父之过”。母亲则负责给予子女柔软的爱。
不过人们也担心,母亲太“慈”,难免溺爱孩子,导致“慈母败儿”。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就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陷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做母亲的,如果只知慈爱,而不懂得教育,难免使子女不成材,堕落走上邪道。
古人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至今使人警醒,提醒为人父母,在慈爱之余,更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有网友认为哪吒系列电影
中的“慈母”殷夫人对儿子的是“溺爱”。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
殷夫人对哪吒并非无原则地“护犊子”,而是在接纳他天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真正的母爱,是全世界与你为敌时,我
依然坚定地
站在你身前
,是你跌落深渊时依然向你张开的双臂!
“其实你心里是想被人们接受的对不对,只是因为别人的偏见让你受了委屈。”——
她深深理解孩子的委屈,也从不强迫哪吒去迎合世俗,而是给予他成长的机会与满满的安全感,让他有勇气直面世间的不公。
“乖,不要自暴自弃,等你修炼好了,跟爹娘一起斩妖除魔。”——
哪吒命运多舛,被世人误解,但她始终坚信孩子能够改写命运。她会全力支持哪吒的选择,也会在他偏离正道时及时给予纠正,这种“有原则的支持”,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与扶持。
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于哪吒和殷夫人来说,就是“殷夫人既可生出魔童,亦可重塑魔童”。哪吒最终能打破“魔丸”宿命的关键,正是母亲赋予他的自我价值感,这也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传统社会强调“子不教,父之过”,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素质越来越高,“母教”也愈来愈受到重视。
母“慈”并没有错,只是,母亲们要分清楚溺爱和爱。
曾经写过《发现母亲》一书的教育专家王东华,将母亲的地位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母亲的工作是造人的工作,是第一生产力,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占到90%以上。
“慈,滋也;滋,育养也。”慈母,养孩子的身,育孩子的心。让我们期待出现更多感动中国的伟大 “慈母”。
母爱至深
破暗成光
原来,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某些词汇中,竟然蕴藏着那么多有趣、生动、耐人寻味的常识。这些关乎女人的常识,随着时光演变,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
那么,在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究竟有多少这样蕴含深意的词汇呢?这些词汇又经历了哪些微妙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文化意蕴?而这些文化与女性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