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豆瓣
豆瓣官方订阅号『我们的精神角落』在这里,我们为你收集最新鲜的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构筑精神角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经济新闻  ·  突发!上海地铁11号线遭塔吊侵入,线路设施和 ... ·  2 天前  
木木说卡  ·  农行再出新卡!顶流高端卡,出现了! ·  5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习近平主席监誓 ... ·  4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卧室 ·  5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卧室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豆瓣

教育中的“即兴”

每日豆瓣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4-19 08:12

正文

不需要因为他是小孩,就不屑于和他认真探讨一个问题。



▼ 本文由豆瓣用户@simplesimon 授权发布 ▼



我大学里最好的基友,有一年暑假两家人一起吃饭,聊到儿子喜欢看科普杂志,教育我经过实验证明一天喝三杯咖啡防治糖尿病效果达到最佳。本来大家一笑了之的,没想到我基友认真起来,板着脸对我儿子连环发问,你为什么要信任这个实验,这个实验样本有多大,怎么分组和对照的,接下来开始向他解释什么叫样本,为什么样本小不能信任,恨不得拿张草稿纸开始讲置信区间。那时候儿子五六岁,还很不善于跟人交流,只知道一个人埋头看书,所以我才讲他读的那些杂七杂八科普文,免得大家尴尬。但被这位“阿姨”一说,他抬头瞪大眼睛,似懂非懂的听着那些复杂概念,虽未发一言,却显然被吸引住了,“阿姨“发表完长篇演说之后,他发了很久的呆。


后来大一点,统计和概率的概念倒一直是儿子感兴趣的东西。但重要的是,那一刻他意识到实验是不一定可信的,意识到问题比自己想象得复杂许多,会去寻找各种为什么。这是一种思考方法的重塑。


我本来已经觉得自己太把孩子当大人了,没想到有比我还厉害的,那架势就像一个死脑筋的理科男跟女生约会大讲量子力学,不愧是我的基友。我们读的是医,彼时一起去修药学,还爬到山里认各种药用植物,直到现在,她也几乎是唯一一个和我一起散步会跳到东跳到西大呼小叫认植物的家伙,每次看到一种我们都不认识的就开始猜它的科和属。后来她在一个中等的医院当了医生,却实在呆不下去,因为老是不想给病人开那些她确认无效又无害的治疗,而那些治疗恰恰是创收最好的,病人对她的满意度也不高,因为她不愿意病人要什么就开什么,层级的官僚人际关系更不提,苦闷难诉。现在她做药厂下面专门研究医学文献和管理医学实验的“医学教育人员“(所以对实验设计是极度在乎的),经济上好了很多,人际上也自在不少,其实心里是遗憾的,跟我说还是写胰岛素制剂道德压力小,因为这算是最难被滥用的一种药了。看到她对我儿子发问,就想起当年两个书呆子一起“研讨”协和版的疑难病例以及米国执业医师考试习题集。(她有多喜欢医学呢,而且我们一起做生理实验都是她做最难的手术操作!)


那时她知道我儿子喜欢各种矿石,我们去玩的时候她会拿出家里的宝石半宝石给他看,一个一个耐心的让他认,在我们来美国前还送了他一块特别好看的绿松石做纪念。她就是那种对外在世界充满兴趣的人,不是为了教小孩而教小孩,而是一看小孩喜欢自己喜欢的,或对自己感兴趣的感兴趣,自己就来劲了,好像遇到知己一样,或者像个热情过头的推销员。


今天又发生了类似的脑洞情况。儿子做了一道数学应用题,讲一个店有月固定成本,每卖一本书的平均成本是多少,卖出一本书的平均价格是多少,求每月收回成本的最低卖书量。这对他来说非常新鲜,发现原来做生意要不赔钱那么麻烦,马上给我出了一道名为“breaking the even point”的题目让我做。我一看他很兴奋,也被传染了,给他解释了一下那个即使什么也没卖也要付的固定成本(我直觉他感兴趣的点在这里)。我们一起列了一张固定成本的大致组成,让他先说可能的固定支出(比如房租,雇员薪水),我再补充,解释一次性购买的设备怎么折旧,设备还要定期维护等等。还有常见的税。


过了一段时间,他居然拿了一张双曲线图给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说靠涨价是不行的,因为涨价会造成顾客减少。那个图旁写着xy=a,意思是价格和顾客数成反比。我问他是不是从科普书或杂志上学来的,他说没有,是他自己想的,因为他一开始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靠卖一定数量的书来赚回成本,为什么不能靠提高价格。他自己找了这个答案,再弄了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问他为什么不是一根下降的直线而是双曲线,他回答不出来。我也不深究,觉得他已经尽力独立思考问题了,只是告诉他需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选某一种曲线。


接下来我开始即兴,告诉他虽然他总结的规律很重要,但各种不同的货物会有不同的函数,有的货物对价格不敏感,价格变了,购买量变得不多。我问他能想到什么,他自然想到staple food之类的刚需品。我跟他解释了一下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的区别,他说,哦对,children’s book弹性就大。我继续即兴,告诉他价格不是很敏感的不只有刚需品。这下他想了半天有点懵。我举了个例子,比如本来就是很有钱的人才会买的奢侈品,价格可能就不那么敏感。他听了,脸上出现一种“Aha!”的表情。我说这是经济学里很重要的论题,你留着以后慢慢学,我也是个门外汉。

       

趁热打铁,索性再引入一个话题。我说,你已经知道有些东西必须卖出一定量才能拿回成本,一个杂货店或超市必须要有足够顾客才能不赔钱,所以选择在什么地方开店非常关键。于是我们又七嘴八舌的讨论开店地址选择的考虑因素,比如人流,交通,居民集中度等等。正当他开心的在地图上圈出闹市区作为店址时,我提醒他,往往那些地方房租很贵,你不能光看人流,也要看成本。他于是又选了新建的住宅区域什么的。他自己提出来,不能在一个已经有很多相同类型的店旁边再开,可能会分散顾客(他想到我们家周围有好几个pharmacy)。我挑战他说,有时聚在一起可能会吸引人们到这里来专门买某种东西,或者同样是冰淇淋车,你有自己特别的口味也许会吸引自己的顾客(不跟他说产品细分了)。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不错的答案,但都不是最终的。


本来是做数学,却变成了“学习商业”的一天。他一声不吭又画了一幅超市平面图,货架分布和步行路线,兴冲冲的跑来说计划要造连锁超市。我细看他的图,继续向他挑战,问他为什么把这些货放在靠门口的地方,另一些货放在最里面。他一愣。我让他想想超市是不是随机乱放的。他就开始回忆他去过的Duane Reade,说最外面是化妆品,肯定是必须让人看到才容易卖,他要的薯片和玉米片就放在很里面,因为那种是“必需”的,会去找(听到“必需”我笑)。我说的确有些东西是人们看到了才更想买,但还有很多可能的原因要考虑,比如需要周转快的新鲜食物,在Trader Joe’s 就全在一楼,而冷冻或包装食品都在地下,又比如本店特色商品要摆外面些,或者作宣传,因为一般超市没有的东西,人家也会默认你没有,不会去找,不像牙膏牙刷是会去找的。

 

说到最后,决定晚饭后出去散步,直接去几个Duane Reade看看,放在最里面的都是些什么,到底有没有规律。本来儿子最讨厌逛超市,这次是以“研究者“身份去逛就充满期待。本来儿子最讨厌“研究人”的“心理学”,觉得太难懂又太没规律,正好是数学的反面,今天却从一道数学题变成了“研究人”。


这种所谓“教育”中类似爵士乐的即兴(我都不愿意称为“教育”,仅仅是和孩子自由平等的“日常谈话”而已),就是你内心沿着孩子的逻辑走,顺路向他提出新的可能和挑战,让他无法停留在一个已经到达的点上自我满足。这些日常生活里的为什么,这些成人从自己的职业技能或常识出发形成的猜想,我相信不是送孩子去任何思维学习班能学到的(那些班的老师有规定的课程设置和事先备好的课,可能还会讲些无关的笑话,像新东方,而自己不一定真正享受上课)。这个即兴并不神秘,只要有心听孩子的想法,认真理解他表达的意思,寻找他的论点有价值的地方,向他提出建设性的质疑并指出补充细节的空间,以期让他的想法更详细、更全面、更系统、更严密、更开放。孩子的思维有深有浅,但一定可以从他现在的起点走得更远。


另外,不需要因为他是小孩,就不屑于和他认真探讨一个问题。也许你觉得复杂的地方,恰恰能让他感兴趣。还有一些话,听了似懂非懂,却会给孩子留下奇特的印象。现在思维学习班很流行,其实思维是最能也最应该即兴即景教的,所谓长者说的“传授人生经验”。




声明


本文版权归 simplesimon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