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善于从大时间尺度看问题 ·  15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AI主播上联播,人类还“有班可上”吗?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说

【2.17】刘公岛的最后十四天

馒头说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17 09:00

正文

今天是2025年2月17日

这是馒头说第 818 篇文章

也曾磨宝剑

豪歌过九洲

昔日四海志

终付一江流



【今日由头】

1895年2月17日

北洋水师全军投降



1


1895年2月3日,上午十点。

丁汝昌听到了隆隆的炮声。

不用等属下来禀报,身为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也知道,应该是日本的联合舰队发动进攻了。

此时的丁汝昌,心里其实很明白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

去年的9月17日,中日两国最精锐的海军,各自赌上全部身家,在黄海北部的大东沟海域爆发了一场生死决战——硝烟散去,北洋水师被击沉五艘军舰,而日本联合军队虽然多艘军舰遭遇重创,却一艘未沉。

如果说黄海一战的失利尚有挽回余地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战事发展,让丁汝昌的心一点点跌入了无底深渊:

北洋水师退守刘公岛后,日本陆军在1895年1月20日派25000人在荣成湾登陆,强攻威海卫。虽然清军人数上并不占劣势,但却因为训练涣散和毫无斗志,一路败退。守将戴宗骞自知防守不力,服毒自杀。

1月30日,短短10天内,日军已顺利攻占威海卫,而海上的日本联合舰队也封锁了威海港口。

驻扎在威海港刘公岛的北洋水师残部,虽然还保持一定战斗力,但已经被完全包围了。

红色标1处,即为刘公岛的地理位置
2月3日,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胜券在握,日本的联合舰队在港口外排成单列纵阵,肆无忌惮地向港口内开炮挑衅。

但与港口外的炮声相比,更让丁汝昌心痛的,是来自刘公岛东南侧的炮声。

那是由对岸威海南帮炮台群发射来的炮弹。

南帮炮台群坐落在威海湾南岸,从1887年开始陆续建起,一共建造了7座炮台近20门大炮,与北帮炮台群遥相呼应,用来加强威海港和刘公岛的防卫。但在日军登陆威海后,先占北帮炮台,然后南帮炮台全线崩溃。

日本人占领了炮台后修复大炮,调转了炮口。

所以,困守刘公岛的北洋水师,遭到了自己建造的炮台火炮的攻击。

丁汝昌随即下令,刘公岛上的岸上炮台和军舰的舰炮开炮还击。

丁汝昌不想束手待毙。

而他也在等待李鸿章的回音——他认为中堂大人不会见死不救,应该会派来陆上援军的。

他之前已经向李鸿章表过态了。

在李鸿章的手里,有一封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信,丁汝昌看完后就命人转交给了李鸿章。

他想借此表明心迹:

“吾身已许国,今当一死报国耳!”

2


2月5日,半夜。

一支火箭平空升起,照亮了漆黑的刘公岛夜空。

那是北洋水师瞭望哨射出的火箭——有敌军舰只潜入港内。

苦候援军的丁汝昌没有等来李鸿章派来的援军,却等来了日军派出偷袭的鱼雷艇。

虽然日本的联合舰队已经对北洋水师形成了合围,但刘公岛作为北洋水师的主基地,苦心经营多年,已经形成了严密的交叉火力防守网,丁汝昌又命人在港口布下了密密麻麻的水雷和木栅栏,所以易守难攻。

更重要的是,虽然北洋水师在黄海一战落了下风,却依旧具备相当的实力。当时死守刘公岛的北洋水师,还有大小舰只27艘,其中包括:

两艘在黄海海战中岿然不动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包括“济远”、“来远”号等在内的六艘装甲巡洋舰;以“镇东”号为代表的六艘炮舰;以“福龙”号为首的十多艘鱼雷艇,以及若干练习舰和运输舰。

如果日本联合舰队真的决定全力进攻,固然胜算很大,但考虑到北洋水师会拼死抵抗以及岛上的陆上火炮,自身舰队绝无全身而退的可能。

所以,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伊东祐亨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派出鱼雷艇偷袭——牌局已经稳赢了,那就尽可能减少本方损失。

2月5日半夜,在悄悄穿越了威海港外的障碍空隙后,十几艘日军鱼雷艇分批次潜入刘公岛附近。

北洋水师的哨兵在第一时间发现了敌军,并且做出了警示,但水师的各舰船随即做出了一个近乎愚蠢的举动——纷纷打开了探照灯,开始搜寻水面上的敌军舰船。

打开探照灯,意味着也把自己的位置暴露得清清楚楚——日军偷袭的首要目标,就是北洋水师的铁甲主力舰“定远”号。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
不过,侥幸偷入港内的日本鱼雷艇其实也胆战心惊,不少艇都是完成使命一般,发射完鱼雷,扭头就逃。

但偏偏日军的9号鱼雷艇发射出的一枚鱼雷,呼啸而去,恰好击中了“定远”号。

“轰”的一声惊天巨响。

“定远”号的左舷尾部被鱼雷撕开了一道近四米长、半米宽的口子,由于那个部位并不是水密舱,大量海水开始灌入。

后来被发现的“定远”号将官写的日记:


“十一早寅刻三点半钟,遥见敌之雷艇数艘驶近我船,即行开快炮并洋枪攻击,敌艇却而退回,四点一刻零,又见敌艇数艘乘黑由我船左而来,我一面起锚,一面将所有左边快炮即行开放,并一队洋枪同力施击……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立时水满船侧……”

与此同时,“定远”号也发现了日本的9号鱼雷艇,150毫米口径的副炮随即一发炮弹就命中了目标,造成9号鱼雷艇上4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2人轻伤,轮机被炸毁,最终沉没。

这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北洋水师击沉的日本第一艘舰船。

而此时,“定远”号也已经无法控制住进水情况,船体开始下沉。

关键时刻,“定远”号忽然开始发动,往刘公岛东侧驶去。在调整了一个角度之后,“定远”号直接向岸上冲去。

强行坐滩搁浅了。

搁浅后,“定远”号的主副炮随即调整角度,对准了港口外的日军舰队。

这是在执行丁汝昌的命令:

即使牺牲机动能力,也要充当固定炮台。

这艘昔日“亚洲第一”的铁甲舰, 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


3


2月7日,黎明。

日本联合舰队的总攻开始了。

事实上,自从在2月5日的鱼雷艇偷袭中尝到甜头后,日军又在2月6日的第二轮偷袭中再次拿到了战果:北洋水师的“来远”、“威远”两艘巡洋舰和一艘运输船被击沉。

但伊东祐亨不想再这样靠“蚕食”来摧毁北洋水师了——事实上他发现,刘公岛反击的炮声从来没有减弱过。

所以,在那一天早上七点,伊东祐亨亲率“松岛”、“千代田”、“桥立”、“严岛”四艘军舰作为本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艘军队为右军,“扶桑”等共计15艘军舰为左军,总攻刘公岛。

而刘公岛方面也毫不示弱,旅顶和日岛两个陆上炮台先后发炮还击,而丁汝昌指挥的“镇远”、“靖远”等战舰也利用舰炮开始回击。

战至此时,北洋水师依旧选择继续抵抗。

眼看对方炮火猛烈,伊东祐亨下令自己的本队调转船头,暂时回撤。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让两军都感到意外的一幕发生了:

在刘公岛的出海港口处,一批北洋水师的舰船居然飞速鱼贯而出。

这批舰船包括以大型鱼雷艇“左一”为首的12艘鱼雷艇,以及“飞霆”、“利顺”两艘军用辅助船。

他们航行的方向,是烟台。

是整体突围?但没有任何其他北洋水师的军舰跟上。

是拼死送信?但何必一次性出动北洋水师的全部鱼雷艇?

那么……是逃跑?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对于这件事至今仍有一些争论,但主流的观点认为:

这确实是一次瞒过丁汝昌的逃跑行动。

行动的具体牵头人,就是“左一”鱼雷艇的管带王登云。在他的策划下,整支北洋水师的鱼雷艇队最终决定集体“出逃”,顺带捎上两艘军用辅助船。

“左一”号鱼雷艇
丁汝昌发现鱼雷艇队有出逃企图时,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军舰截击,但为时已晚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鱼雷艇本来应该出港攻击日舰,并提供掩护)

真正追上出逃队伍的,是日本联合舰队以“吉野”为首的几艘高速军舰。

那是一场轻松的猎杀。

除了速度最快的“左一”号鱼雷艇最终顺利逃出外,其余的所有鱼雷艇和两艘军用辅助船,要么就在日军的追击下被迫搁浅或自毁,要么就被日军俘获。

北洋水师的整支鱼雷艇队,半天之内,灰飞烟灭。

这批驶往烟台方向的逃亡队伍,是否确实也承担着送信的任务呢?

毕竟在战事开打之后,刘公岛对外的电报线路已经中断,音信全无,所以确实也是需要出去报告情况的。

那么,侥幸逃脱的“左一”号鱼雷艇抵达烟台后,带回了什么情报?

管带王登云带出的信息是:

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丁汝昌下令各自突围。

显然,这是在为自己的出逃寻找借口,逃避责任。

如果说这一天鱼雷艇队集体出逃,已经让北洋水师士气大受打击的话,那么王登云传达出的这个“战报”,可以说是致命一击。

这成了压垮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根稻草。

4


2月8日,上午。

军机处接到了李鸿章发来的一封电报。

那是一封辞职电报。

在电报中,李鸿章主动请辞,因为他表示已得知,北洋水师突围失败,全军覆没,光绪皇帝再三要求的“保全铁甲舰”这一指示,已无法完成。

但事实上,李鸿章是基于一个“乌龙”消息,才发出这封请辞电报的。

2月7日,山东巡抚李秉衡忽然发来电报,称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一时之间,举朝哗然,要求李鸿章辞职的声音已经不绝于耳。

事实上,自从刘公岛对外的电报被切断之后,早就成了一座孤岛,外界对其中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李秉衡关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来源,最有可能就是来自逃到烟台,带来错误信息的王登云。

但这个消息确实对李鸿章带来的极大震动。

事实上,黄海海战之后,除了北洋水师将士之外,朝廷之内,李鸿章似乎成了唯一一个还关心这支舰队生死问题的人——大家仿佛都在等着看好戏:

北洋水师不是你李鸿章私家部队吗?那我们倒要看看你怎么救。

李鸿章
李鸿章想救吗?当然想。

北洋水师困守刘公岛期间,李鸿章想尽办法催派援军,并且不断让外界派敢死队冲进去取得联络,但一连几批都失败了。

2月7日,朝廷方面终于松了口:

不再明确要求北洋水师死守刘公岛,而是默许他们寻找时机,突围而出。

李鸿章大喜过望,连忙写下密信,要求北洋水师想尽办法突围,前往吴淞,并且要力保两艘主力铁甲舰完好——那时候,外界还不知道,“定远”号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

李鸿章要求相关部门派敢死队把自己的密令送进刘公岛,但是否顺利送入,他却无从知晓。

然后,就传来了刘公岛有鱼雷艇部队“突围”的消息。

按正常逻辑,李鸿章也只能推测:丁汝昌接到了自己的密令,分批突围,但最终功亏一篑,全军覆没。

震动之下,李鸿章只能先行写上辞呈。

而原本准备支援刘公岛的几支清军部队——尽管他们一直在推三阻四——正好松了一口气:

北洋水师已经完蛋了,所有增援停止。

然而就在2月8日黄昏,一艘英国印度支那公司的商船抵达烟台,船员带来了一个消息:

经过刘公岛的时候,看到大批日本军舰还是停泊在港湾外,没有进港。更关键的是,刘公岛上飘扬的,依旧是“龙”旗。

第二天,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更是证实了这则传闻。

这个自称叫李赞元的人当时冲进了烟台的衙门,说自己是北洋水师的水手教习,搭乘军事辅助船“利顺”号突围,“利顺”号被日军军舰击沉,自己落海后侥幸被路过的英国船只救起,赶紧前来报信:

北洋水师没有全军覆没,也没有投降,还在抵抗!但确实已经处境艰难,希望援兵速来!

那一天,李鸿章又给军机处发了一封电报,提到这件事,用的字眼是

“惟望援眼穿,水陆数千人徒增血泪……”

“一言难尽,声泪俱下云……”

而这时李鸿章恐怕自己也知道,已经来不及了。

5


2月9日,白天。

日军再一次大规模围攻刘公岛。

炮战中,虽然搁浅但一直没有停止过炮击的“定远”号,哑火了——已经弹尽粮绝。

丁汝昌在另一艘铁甲巡洋舰“靖远”号上升起了提督旗,以“靖远”号为旗舰,继续指挥抵抗。

然而,敌方的炮火实在太强大,再加上还有陆地上炮台火力支援——那曾经是清军自己亲手搭建的炮台。

没多久,“靖远”号被两颗240毫米的巨型炮弹一举击穿了舰艏——炮弹来自被日军占领的南帮炮台群里的鹿角嘴炮台。

随即,军舰就开始下沉。

丁汝昌拒绝下船,决定与舰同沉。

但在旁人的拖拽之下,他还是被拉下了船。

之后,丁汝昌只能下令发射鱼雷,击沉“靖远”号——不能留给敌人。

接下来,轮到“定远”号了。

这艘已经失去机动能力,也打完最后一发炮弹的昔日“亚洲第一巨舰”,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刘步蟾看着手下们登舰,在关键部位处开始填装火药。

他15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首届驾驶班,之后被公派英国留学深造。从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时,刘步蟾就官拜左翼总兵,成为了旗舰“定远”号的管带。

黄海一战,刘步蟾指挥“定远”号身中150多发炮弹依旧岿然不动,一路退回刘公岛。这艘北洋水师的旗舰,哪怕成为固定炮台后,依旧是全军的精神支柱。

如今,也到了要说永别的时候。

随着一声轰天巨响,昔日的“亚洲第一巨舰”爆炸起火,缓慢下沉。

图片

刘步蟾。因为各种流传版本,刘步蟾一度也面目全非,最终”爱国将领”的评价还是盖棺定论了。

刘步蟾全程目睹了这一切。

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订购“定远”号铁甲舰,刘步蟾随即被派往德国驻厂监造——他是看着这艘军舰一块钢板,一颗螺丝这样慢慢造起来的。

那一夜,整个刘公岛军港无人入眠。

第二天一早,太阳照常升起。

但刘步蟾却无法看到了。

在深夜或是黎明前的某一刻,43岁的他选择了服毒自杀。

当年登上“定远”号,刘步蟾曾意气风发地许下一句誓言:

“苟丧舰,必自裁!”

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6


2月12日,夜。

丁汝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杯葡萄酒。

丁汝昌知道,自己撑不住了。

其实早在2月8日那一天,他已经快要到崩溃的边缘了。

在鱼雷艇队集体“出逃”后,刘公岛留守将士的士气一下子跌落低谷——陆军以为是海军早就策划好的逃跑,海军其他军官以为这是丁汝昌秘密授意的“突围”。

但这绝非丁汝昌的安排。

那天晚上,大批的海陆军官兵和刘公岛的士绅百姓聚集到了他办公的海军公所面前,恳请他能放大家一条生路。

事到如今,丁汝昌能给大家什么生路?无非就是同意投降罢了。

面对众人,丁汝昌也有些无言以对,只是做出了一个承诺:

大家再等三日!到了三天之后,我肯定给大家一个交代。

众人听从了丁汝昌的话,又默默回到了自己各自的岗位。

2月9日,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寻机突围的电令,通过一个叫夏景春的敢死之士带到了刘公岛。

但丁汝昌知道,命令已经来得太晚了:鱼雷艇部队跑了,“定远”舰没了,整支舰队军心涣散,弹尽粮绝,怎么突围?

而这份突围电令,也坐实了一件事:

朝廷不会再派来援兵了。

丁汝昌知道,他手下颇有些将官,就在等他死了。

2月11日,丁汝昌曾召集众人下令突围,但无人响应。

丁汝昌也曾下令各管带炸毁自己的军舰以免落入敌手,但肯执行的,只有刘步蟾一人——很多人怕炸了军舰,自己就没有投降的筹码了。

这个时候,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又送来了一份劝降书。

和当初一样,丁汝昌把它丢在了一边。

这个59岁的水师提督,在那一晚,饮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杯葡萄酒。

葡萄酒里,掺杂了生鸦片。

生鸦片的毒性并不是立即发作的,还会使人非常痛苦。

据旁人回忆,那一夜,丁汝昌在房间里痛苦地呻吟了很多时候。

最终,悄无声息。

图片

日本人画的丁汝昌。


日本海军大尉子爵小笠原长生这样描述丁汝昌:“日清和平破裂之后,在许多战斗中没有像威海卫那样的义战,为何称其为义战呢?因为敌人极尽忠义。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