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来喜欢梅花,赞美梅花的文章、诗词、绘画、歌曲甚多。有人对梅花的特性作了这样的概括:贵浓不贵淡、贵老不贵嫩、贵斜不贵正、贵疏不贵密。我结合文稿起草工作的性质特点,借用这四句话来浅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贵浓不贵淡——文稿起草要保持极大的热情
文稿起草,伤身又伤神,劳力又劳心,需要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甘为人梯的品格、成人之美的境界。长期从事文稿起草工作,还要保持特别真、特别专、特别浓的热情。热情似火、激情四溢,才会有充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
一是不怕苦。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经常加班加点,长期睡眠不足,周末假期基本泡汤,逢年过节有时仍在码字。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不仅使我们过早地透支健康、透支生命,而且根本顾上不家,欠了很多的亲情债、感情债。如果没有极大的热情,第一道关卡就抵消了所有的勇气。
二是不怕写。初学三年,口出狂言;再学三年,不敢妄言;又学三年,沉默寡言。写材料,入门容易出师难,出手容易出彩难,完成容易完美难。尤其是专职从事文稿起草工作,材料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一年到头都是旺季,心里总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如果没有极大的热情,就可能因单调重复而移情别恋、因清苦劳怨而懈怠意志、因不堪疲惫而松驰放纵。
三是不怕学。写材料没有捷径,唯一可能的捷径就是学习。写一篇4000字的材料,至少要查阅掌握4万字的资料,至少要保持深度思考状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而且材料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如果没有极大的热情,学习就容易陷入走马观花、雾里看花、明日黄花的困境,更别说写出紧贴实际、指导实践的佳作大作了。
二、贵老不贵嫩——文稿起草要修炼成熟的气度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既是对笔杆子的精准画像,也为文稿起草划定了目标高线。
一是述而不作。成熟首先表现在思想境界上,要有甘当无名英雄的觉悟、少说多做的态度、求真务实的风格,不要老想着出人头地,总想着弄出点什么动静来。写出高质量的文稿,最关键的是转换角色,大胆进行角色模拟,完全把自己摆到领导的位置上去思考、去谋划,角色模拟越到位,材料精度就越到位。
二是从容不迫。成熟也体现在技能本领上,表现在适应性和实践性上,不骄不躁、不急不慢、不卑不亢,有一种沉着,有一种老道,有一种优雅。所以,笔杆子必须是“全能型”,能写各种不同类型的稿子;必须是“战士型”,能熬夜、能加班、能连续作战;必须是“全优型”,能适应不同领导的风格和要求。
三是过犹不及。成熟还体现在文风上。宋玉笔下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一种恰到好处。写材料也一样,既要通篇谋划、精心布局、逻辑严密,又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恰如其分,不能“越位”、“破壁”,需要有很强的分寸感和精准把握“度”的能力。
三、贵斜不贵正——文稿起草要树牢求新的意识
这里讲的斜不是歪门邪道的“邪”,而是一种多姿多态、错落有致的格调,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是我们讲的正,不会有真正的美。
一是把握全与精。具体写作中,我们总是热衷于大而全,生怕不完整、不系统,生怕分量达不到,搞床上叠床。无论哪一篇文稿,它的容量是有限的,想把每个问题都讲到,讲得很充分很新颖是很难的,能在几个问题、几个观点上有所突破,讲出新意来,给人以较大启发,就很不容易了。
二是把握稳与新。起草一篇材料,我们都想写一些过去没讲过的话、未涉及过的问题,但一动笔,又总觉得是老内容、老话题,很难写出新意,纠结往复,最后呈现的还是“老面孔”。求新要善于“老题新作”,巧借寓言、善打比方、妙取新话,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做到台上娓娓道来、台下津津有味。
三是把握形与神。“形”与“神”都是文稿的基本元素,既要“塑形”、更要“赋神”。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是把真挚的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拉近与听者的距离。起草讲话稿,首先要全情投入、情感代入,多讲交心话,多讲真心话,多讲热心话,多讲关心话,使领导讲话字字含情、句句在理,让人久久回味。
四、贵疏不贵密——文稿起草要追求简约的风格
俗语说:“话多不甜,胶多不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云遮雾绕,玄之又玄,其实是能力不够、水平不高,既弄不明白问题的是非对错,又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装腔作态,故作高深”。简约的文风,既是领导的能力体现,也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一是大道至简。郑渊洁讲:“把听得懂的话往听不懂说,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里说的,都是骗子”。毛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短的讲话不一定是好的,但好的讲话,一定是短的。
二是大音希声。事实胜于雄辩,从政不在多言。努力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最丰富的内容,用最简洁的形式表现最丰富的内涵,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大会上有10个人发了言,最短的发言,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
三是大象无形。调料放多了,吃不出食材的本味;太多华丽的词藻,太过刻意的雕琢,反而让文章奥涩难读。因此,起草文稿既要“求新出彩”、又要“求真务实”,既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又要“踩在田埂上做文章”,既要搞清楚领导想讲什么、又要搞清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真正使讲的人切中要害、听的人解渴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