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年集邮
十年集邮,专业解读集藏知识,专注分享集藏文化,是您收藏路上的点灯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十年集邮

古稀老人在集邮路上感受别样的幸福

十年集邮  · 公众号  ·  · 2019-11-21 1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韩政安,四川省遂宁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在遂宁集邮界算得上行家。 这位特集邮进行 了50余年的民间集邮爱好者,对一校枚邮票倾注了无数的情感。 在他家里,有着大大小小的邮票数千枚,每校邮票都有一段故事,当中一些邮票还被老人按主題装订成册。 他说,对一个集邮人而言,集邮的乐趣不是按收集到的邮票的教量来衡量的,收集邮票只是集邮的第一步。 对各色邮票进行分析、研究,探子其背后隐藏的故事、细细品味方寸间所铭记的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和历史底蘊,这样会更有意义。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集邮者也会体会到其他人体会不到的幸福。 今天,我们就听一听这位集邮邮人讲述的集邮故事,感受他在集邮路上收就的别样幸福。

集邮是一项既辛苦、又仔细,既高雅、又充满乐趣的文化活动。这种乐趣,一方面在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偶然获得,另一方面在于对邮品的分析研究,经过辛勤劳动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后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这就是集邮的魅力和乐趣所在,同时也是50多年来集邮这项活动能够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原因所在。




入门,源于喜爱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爱上集邮的,这还得从50年前说起。那时候我20多岁,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大家平时的文化生活较为匮乏。


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信封上贴着的几枚好看的盖销邮票所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顺手将它们撕了下来,夹在书里收藏起来。


慢慢地,这件事竟然成为我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而随着夹在书里的五花八门的邮票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集邮。

改革开放后,我开始系统地收集邮票。找朋友、跑邮票市场……我通过一切方式收集自己想要的邮票。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收集后,我将解放后发行的邮票全部集齐。说句实话,将这些邮票收集齐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有一颗踏破铁鞋的决心。


记得在上世纪 80年代,我很喜欢“普五”这套邮票。这套邮票共6枚,是国家在1951年发行的,距离当时已有 20多年的时间,整套邮票的市场价值也被炒到了1000多元。


我很想整套购买,可是苦于囊中羞涩,只得作男,可心里又很喜欢,于是那一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去市场看这套邮票。好在后来。我到处找人帮忙,一张一张地收集、花了不到200元,终于收集齐了这套邮票。

以邮会友,是集邮的一大收获。但凡爱好集邮的人,大多都有我这种痴迷与执著的精神。因为这个共同的爱好,我也认识了很多邮友,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帮助过我,有的人甚至还无偿赠予我一些邮票,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我有一枚“红军邮”,当年就是通过朋友赠予而得到的。


1995年8月1日,为了改革和完善义务兵通信制度,解放军总参谋部与邮电部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发行了义务兵专用票(简称“红军邮”)一枚,供沈阳军区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试用,后来在1997年4月15日停止使用。我收藏的这一枚是首日实寄封,就是贴有当天发行的邮票并蓋有当日邮戳的实际寄出的信封,所以更加珍贵。


这是本地邮政部门的一位同志在知道我爱好集邮后送给我的。




探寻,是一种快乐


集邮 50 多年来,我一共收集了数千枚邮票,平时只要有空,我最爱做的事便是分析、研究邮票。对一个集邮人来说,集邮的乐趣不在收集邮票的多少,而是对邮票进行分析、研究,探寻这一校枚枚小小的邮票背后的故事。


在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后,我会有一种获得感和成就感。这些年,我为此还买过许多集邮的报纸、杂志。从上面学习别人研究邮票的方法。

在我的集邮生源中,这种乐趣无处不在。


有一次,我在市中胜街的邮票市场闲逛,突然发现一个摊位上摆放着一张汇票收据。由于此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物件儿,我感到很新奇,便没有讨价还价,直接把它买了下来。


等我回到家仔细一一看,这竟是一张1957年的汇票收据。年代这么久了,这种收据恐怕早就被邮政淘汰了。


果然,我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没有见过,更别提用过了。这种老的汇票收据是做什么用的?为了搞清楚,我反复查阅资料,走访了不少老邮政人,才最终弄清了这个问题。

原来,自1878年世界邮联巴黎大会推出国际邮政汇兑协定后,1896年我国试办邮政汇兑,并于1898年1月1日正式开办汇兑业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仍继续沿用这种邮政汇兑票汇的方式,即汇款人到邮局汇款时,邮局收取汇款和汇费后,按汇款人指定的汇兑局开出汇票,交汇款人自行用挂号信的方式寄给收款人,由收款人收到后持汇票到指定邮局兑现。


江票是邮政汇兑业务的免证,而汇票收款回帖则是收款人收到汇款后,签名认可再寄给汇款人,以示如数收到。这种汇兑方法一直延续到1959年4月1日,汇款改用信汇后,新中国汇票业务使用了9年半后停止。


因此,这一时期的汇票收款回帖由于解放后使用时间较短,且在当时经济条件下往来汇款较少,距今时间又很久远,再加上当时很少有人会主动把这种回帖保存下来,因此现在的存世量已经不多。

经过一番探寻,我对汇票收款回帖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我国的使用情况,都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对持有的这张回帖,也通过上面的内容基本厘清了它的流转过程。


更重要的是,这张同帖为解放后在我国实行了近10年的邮政汇票制度提供了实物见证。没想到一张汇票中有这么多知识、这么多值得探索的学问。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我从最初的疑感到最后的了如指掌,收获的成就感和乐趣是局外人难以体会到的。

1999 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我用自已收藏的邮票排版了一本主题为《建国之路》的邮册,获得省级邮展二等奖。


这部邮册共用80个贴片、317枚邮票、25个实寄封、12个小型张以及封片、卡)邮品若干,将新中国建立所经历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等用邮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想用邮票说话、用邮票讲故事,用这样一本有意义的邮册为祖国的50华诞献礼。

为了做好这本主题邮册,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早在这年的年初,我就决定国庆的时候要办一个邮展,用自己的邮票做一个主题邮册,于是便开始动手选邮票、做设计、排版,一直到国庆前才完工。如今,我已经编排了3本主题邮册,而从编排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集邮,陶冶的是性情


集邮是一种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还可以广交朋友、凝聚人心。一个真正集邮人的身上都有一种邮德:勤勉务实、不搞虚假,做人如研究邮票一样,踏踏实实。

这几十年来,我身边的许多人在我的影响下都爱上了集邮。1989年,在我的发动下,我所在的单位成立了川中油气田集邮协会,成立之初有会员140人。


我们给会员们办讲座、办邮展,使许多人了解并爱上了邮票。我们协会的会员出过15部邮集,参加过省、市各种展览,协会还曾两次被评为四川省集邮协会基层先进,多次获得市“集邮协会先进组织”称号。

如今,我已经70多岁了。退休后,我对单位集邮协会的事从没放松过,多次组织会员开展邮展活动。


在我看来,集邮已不仅是我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甚至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项活动需要集邮者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广交朋友,一个集体内部和谐皆的氛围就很自然地营造出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深夜 |戈麦
8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比修改教科书更不能容忍的《教育敕语》是个什么鬼?
8 年前
运营研究社  ·  其实运营单身挺好的!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