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专家们所忧虑的,无非是年轻人被某些粗俗乃至低俗的网络语言影响,说出的汉语不“纯正”了。其实从这一点来说,也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专家们其实并不太懂网络语言。
因为,网络语言自身具有极强的“狗熊掰棒子”属性,严肃点说,就是自身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迅速时髦,也会迅速腐朽,直至被抛弃。不信,你看看下面这段对话——
张三:“李四,你妈叫你回家吃饭”
李四:“不吃,蓝瘦,香菇”
张三:“这次考试不是挺给力的吗?”
李四:“天了噜!这叫给力?我这次考得真是X了狗了”
张三:“听你这么说,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考的还不如你”
李四:“然并卵,回家还是要挨骂”
……
你想不想抽他俩?不是对话内容讨厌,而是用词令人生厌,这么多过时的词还在这瞎用。然而仔细看看,这些词大多数是过去一两年内的词,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是新词,像“蓝瘦,香菇”仅仅诞生了几个月而已。即便如此,这些词还是显得陈旧不堪,旧到如果有人像上述张三李四那样说话的话,会惹人侧目,像看怪物一样看他们。
这就是网络词汇特有的速朽属性:来得快,去得更快。既然它是一种用来标榜自己前卫、时髦的用语,那就一定与常青无缘。只有不断变换使用最新的网络热词,才能使一个人看起来酷酷的,有时尚感。在这种自我更新的体系下,绝大多数网络热词都在速成和速朽后,完成了其自身的使命。说白了,就算这些词想玷污汉语,都没机会多“污”一会儿。
您可能要问了,即使是“狗熊掰棒子”,总能留下点东西吧?当然,一小部分网络热词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留了下来,进入了汉语的常规词汇中。比如“菜鸟”、“屌丝”、“草根”、“山寨”这些词,由于准确生动阐释了某一新生事物、新生现象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语言空白,因此被留了下来。如今我们依然在使用它们,但不会再把他们当做网络词汇。
而另一些词则因为契合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而顽强地挤进了汉语体系。比如“土豪”、“富二代”、“坑爹”、“打脸”等,这些词几乎都以贬义词的面貌出现在网络上,本没指望能有多强的生命力,但现实一次次“打脸”,一个个“坑爹”的“富二代”硬生生将这些词写进了中国词语史,也算是网络对当代社会的某种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