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熬夜后,怎么补觉对身体伤害更小? ·  昨天  
丁香医生  ·  5 个以为省钱的好习惯,其实让你进医院!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自私”一点,没什么不好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0-12-25 21:20

正文

075


作者 l 风墟

来源 l 炼己者 (ID:fengxuwake)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作家雾满拦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你存在,整个世界才存在。 你得到阳光,整个世界才看得到阳光。 你失去平衡,世界就失去平衡。 你消失,世界就消失。

虽然我们常说,世界不是围绕着你一个人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把自己放在角落。

一个人 先要看见自己,才能看见世界;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他人。



01


有些家庭培养出的孩子

一辈子都没有“自我”



原生家庭对我们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会影响我们潜意识中对于自己的「定位」。


此定位主要有两种: 主角位、配角位。


一个被父母和周围的人重视的小孩,他感觉到他是自己生活的中心,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在这样一种潜意识的定位下,他的思维模式就能够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作为思考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他也能 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懂得自我维护,懂得要去“自我实现”,而非为了他人实现。


当你潜意识的出发点是为了自我实现的时候,此时这个人的内在会是非常有力量的。


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我为了自己努力——充满动力——付诸充分的行动——获得回报——自我认可——自我激励——付诸更大的努力。


但如果是一个从小没被重视过、没被当成中心对待过的小孩,他就无法形成自我意识。


在他的心智中,他自己不是处于中心的,他会不自觉的将别人放到中心位置上——并不一定是他的父母,还可能是任何一个他遇到的人。


因为他不习惯把自己放在中心,而你内心的位置又是不容空缺的,所以你就可能将任何一个生活中遇到的人、任何一个别的人放在那个中心位置上。


可能是你的老师、可能是你的同学、甚至可能只是马路上遇到的一个和你说了两句话的路人。


这就是讨好型人格模式的本质:


你已经将自己固化在了配角的位置上,所以你遇到的任何人,都只能被你当成主角去对待。


如果一个人没有将他自己放在心智的中心位置上,由此所导致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他的内心以及生活的「混乱」。


这是必然的。




02


没有“自我”意识的人

一生都是为了别人而度过



如同你建造一栋房子,想要这栋房子稳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这个房子要有一个根基。


“以自我为中心” ,这就是你整个心理结构最基本的根基。


倘若你没有这个根基在,那么任何的原则、价值观、生活规划都无法建立,因为你的内心没有一个恒定的、稳固的中心点,因而你也无法建立成型而坚强的人格。


你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就意味着你无法建立统一而持续的心理风格和行动风格。


因为你的心理中心不断在变化、今天是这个人、下一秒又是另外一个人,有时候甚至同时有两三个人挤在你的中心位置上。


因此,你今天要为这个人服务,下个月又要为另一个人服务,后天还要想着怎么照顾那个朋友的想法,你是一个天生的服务员,照顾别人的感受和为别人分忧,这成为了你本能的天赋技能。


由于你的注意力不断再向外部投注、不断在为别人创造价值,因而你自身的内在始终毫无成长。


你无法形成心理上自给自足、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反而形成的是:


为别人努力——缺乏动力——无法付出高效的行动——无法得到良好的后果——回报不足——自我否定——更加缺乏动力。


这是一种不断消耗你的恶性循环。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感到生活越来越疲惫,一个是因为生活压力确实很大,第二个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你知道你的一切努力,大部分并不是为了你自己。


你知道自己是在为了房子给银行打工,为了生活费给老板打工,你创造的价值中80%的成果都被别人攫取了。


对于集体来说,它要让每一个个体都为集体无私奉献,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都贡献给集体,这符合集体的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集体”。


集体这个概念,是既得利益者用于忽悠弱势群体的遮羞布。


当别人指责你自私、要求你不要自私的时候,100%的情况下,他真正的意思是:要你放弃你的利益,为了他去服务,让他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于个体的幸福而言,一个没有形成“自我中心”的人其实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他的一生,是为了别人而度过的一生。




03


你是否给自己戴上了

原本不属于你的「情感枷锁」



人与人思想和主观感受的体验,其差别是非常大的。


也正因如此,一个没有被当成中心对待过,没有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去生活的人,他会非常难以想象、难以理解,自己该如何才能改变。


摆在他自我改变之前的第一道障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即:我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


一个在“配角位”的角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总要承担很多的责任和要求。


尤其在父母关系失合的情况下。


由于孩子是在场的第三者,处于冲突关系中的父母,会不自觉地将“令他们关系修复”的责任,转移一部分到这个孩子的身上。


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两个人吵架,旁边没有第三者,他们可能只是吵吵几句;


但如果旁边有第三者,他们可能就会打起来,因为他们觉得第三个人会控制事态、会劝架、会维持和平。


此时原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两个人之间的责任,因为第三个人作为见证者,就将这两个人的责任“摊派”给第三个人了。


除此之外,一个“配角位”的孩子,往往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行为义务和情绪义务。


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有一个人又擅长使用“情绪绑架”的话,那么就会把这个孩子的自我摧残的更加糟糕。


情绪绑架对于一个小孩心理的扭曲影响是非常之大、非常之根深蒂固的。


因为你用情绪绑架了这个孩子,譬如给孩子说:


你不要不听话,因为你不听话,妈妈这几天气的吃不下饭,都要生病了; 你好好学习,一定要争气,不然爸爸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会对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变得很敏感。


并且,由于父母将孩子的“行为”和别人的“感受”联系了起来,这个小孩就会建立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


别人的坏情绪都是我导致的,我让别人感受不好,这是我的错,我必须做些事情让他的感受好起来。


然而我想多数在配角位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意识不到上面这个逻辑是错的,他们反而会觉得这是很合理的:


比如我有一个好朋友,他让我周末陪他一起出去。我没陪他去让他心情不好,所以我也很自责。


作为好朋友,陪他一起出去玩难道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吗?况且他对我也很好,上次我让他陪我出去玩他都跟我一块出去了。


这样的逻辑在许多被原生家庭绑架、很痛苦却又不得解脱的人身上:


我父母对我很好啊,他们只是脾气差一点而已;他们生我养我,从小给我吃给我穿,我应该报答他们;那是我弟弟,从小一块长大的,我不帮他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04


情感不是必须承担的债务

而是关系双方的自主选择



这种逻辑最根本的错误之处,在于 将“情感”变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债务关系」。


在这样的逻辑中,如果别人给了你什么,那这就是你必须要偿还的。


然而这个逻辑中缺失了一个最关键的地方,这个最关键的地方也是所有处于“配角位”心态的人所共同缺失的,即: 人的主动选择。


在最根本的层面上,一个人对你好,为你付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并不是你要求的,本质上你并没有“偿还”的义务。


因为如果这个人在一开始给你说:你好,我要把你生下来,我会养育你22年,平均每天为你花费500元,要求你在22年后每月给我偿还3000元,共还30年。


假如一开始你们有这样的约定,你也同意了,那么后面你要偿还对方的情感,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


但问题在于,所有人一生下来都并没有人通知他有这样的约定,这不是你选择的。


因为如果一开始你出生时被告知有这样的约定,那说不定你选择了拒绝呢?


就像很多恋爱关系中,一个女孩想追求一个男孩,费劲百般心思对男孩好,为对方花钱花时间,最终男孩拒绝了她。


这个女孩就因爱生恨,认为自己为对方付出了这么多,对方却还不接受自己,这太无情了。


但问题在于,对方本来就没有因为你对对方好,对方就要和你成为男女朋友的义务,你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都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为对方花费的,并非对方主动要求,所以对方本质上对你没有亏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