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你要经历过几次风雨,但是要想成为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必须要经历过生死存亡的转型。”这是
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在
IBM Think 2018
大会上表达的观点。六年前,
IBM
历史上首位女
CEO
也是第九位
CEO
罗睿兰上任,四年前
IBM
在罗睿兰的带领下以数据与分析、云、社交、移动和安全为战略方向,展开了云与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性转型。
在
2017
年第四季度,
IBM
终于结束了长达
22
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并重归增长轨道:在
2017
全年,
IBM
的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战略业务收入
365
亿美元,占整体收入比重的
46%
;其中云计算收入
170
亿美元,认知解决方案收入
180
亿美元,都进入了行业中的第一阵营。
2018
年
3
月
19
日到
22
日,
IBM Think 2018
大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
IBM Think 2018
首次把
IBM
的七个大会合而为一,包括原来的沃森世界大会(
World of Watson
)、
Interconnect
云大会、
Amplify
大会、合作伙伴世界大会(
Partner World
)等,可以说是
IBM
过去几年转型成果的全面展示。
领导者的“赌注”
“本次转型可以说是
IBM
历史上最难的一次转型,因为我们是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进行的核心业务转型,整个转型过程中都保持了很好的盈利水平。在如日中天的时候革自己的命,这是很难的事情。”陈黎明说。
IBM
曾在
1960
年代初,投入了
50
亿美元开发大型主机。当时,
IBM
对大型主机的研发投资高达
50
亿美元,相当于今天差不多接近
400
亿美元。即便是放在今天的环境下,让一家公司拿出
400
亿美元就做一个产品,也都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但
IBM
的那次“豪赌”造就了当时整个电子计算机行业的繁荣,甚至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1969
年,人类第一位宇航员登陆月球,而在阿波罗登月项目中,
IBM的
大型主机
System360
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你如日中天的时候,要革自己的命,现有的路不能继续走下去了,要另开辟一条道路走出去,那是非常难的事情,需要对未来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把控。”陈黎明强调,作为一个领导者,与管理者有重要区分,“领导者要时不时要爬到树尖上去看一看,东张西望一下,看看究竟要朝哪个方向去走。管理者是一旦领导者决定了要朝某个方向走,就要披荆斩棘。”
对于
IBM
的这一次转型,“豪赌”的程度不亚于当年开发大型主机。陈黎明表示,本次
IBM
最难之处,在于一方面要敢于对未来下一个赌注,另一方面要能够放弃过去的包袱,包括过去所有的辉煌和成功。“其实我来到
IBM
也有这样一种体会,很多员工还生活在过去辉煌的世界。不要忘了过去的辉煌,但是不要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因为过去无论多么辉煌,都已经翻了篇。要着眼于未来,敢对未来下一个赌注,所以难就难在这些地方。”
与罗睿兰的两个承诺
三年前的
2015
年
2
月,陈黎明从石油公司
BP
转会到
IBM
,成为了新一代
IBM
大中华区掌门人。上任之初,陈黎明曾经与罗睿兰有两个承诺,一个承诺是
IBM
大中华区的业务转型,另一个承诺是文化转型。
在业务和文化转型方面,就是陈黎明上任后没多久提出的
3+3
战略,即三大战略支柱
+
三个战略支点。其中三大战略支柱包括:近期巩固核心业务,也就是
IBM
传统的硬件、软件、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业务;中期推进成长计划,包括云、大数据、社交、移动、安全、物联网等新兴业务,以及针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合作计划、绿色地平线计划等;长期则是大胆探索、打破边界,让全球尖端科技落地中国市场,其中包括认知计算、前沿芯片技术等。而三个战略支点就是信任、文化和简化流程。信任就是要
IBM
要建立起与中国政府、合作伙伴、客户甚至员工的互信关系;文化则希望
IBM
公司能够变得更加敏捷;简化流程就是为了让团队能够尽快响应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
在核心业务方面:
IBM
大中华区尝试扩展大型主机的客户数量,从而打破大型主机销售的起伏对于营收带来的周期性影响;在
Power
业务方面,
IBM
大中华区也有稳定的表现;在咨询业务方面,
IBM
是少数在大中华区保持业务增长的公司。在新兴业务推进方面,
IBM
大中华区加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区块链、安全等新业务领域的探索,积极推进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在大胆探索方面,
IBM
在大中华区也尝试了前所未有的举措,包括与浪潮合资
Power
公司、与中国电子合资医疗健康平台、与百洋集团在沃森基因和沃森肿瘤开展合作等。
当然,目前
IBM
公有云在中国落地方面遭遇了波折,但陈黎明认为波折在所难免,正如油气行业的打井成功率只有
30%
一样。“遇到一些挫折,不用感到沮丧。摔一个跟头,爬起来,掸掸土,继续往前冲,这就是我告诉同事的话。在公有云落地方面,我们依然是坚定不移的,这个战略非常清晰,我们一定要往前冲。”
在文化转型方面,流程的转型非常重要。流程是为了规避风险,但冗长的流程则带来的是更多风险。“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本来是可以做决策的,但现在大家都躲在流程后面,都不去承担责任。我经常讲的一句话,防止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就是人。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哪怕不看流程,都不会走的太偏。所以要把人变成第一道防线,然后要有恰当的流程。”
陈黎明表示,文化与流程相当于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然而,飞机如果想要很好的起飞和飞行,两翼的平衡就更加重要。目前,
IBM
大中华的流程简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低处的果实已经采摘完了,现在要走向深水区,采高处的那些果实。肯定会越来越困难,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下去。如果不走下去,我们就没有办法迅速的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简化流程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非常重要,尤其是
IBM
这样一个百年的老店,既要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也还要有新公司的敏捷。”
四个词定义新IBM
陈黎明作为
IBM
的“晚辈”,曾经与几位资深
IBM
同事探讨自己眼中的
IBM
,通过讨论得出了四个关键词:历史、创新、转型、行业。
“历史”,就是
IBM
传承了
100
多年历史,这
100
年的历史很清晰也很辉煌,哪怕是在很纠结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亮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实
IBM
的历史,可以说基本上引领了整个
IT
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因此,历史传承对
IBM
来说,很重要也很令
IBM
人自豪。
“创新”,
IBM
的历史又是一部创新史。
IBM
历史上重大发明,可以说举不胜举。从信用卡磁条到
POS机
,从银行
ATM
机到商品条形码,从第一套航空订票系统到
FORTRAN
语言,从关系型数据库到最早的存储器,不一而足,都是
IBM
的发明。所以,
IBM
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如今,
IBM
研究院已经研究出了单原子存储,未来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就可以存储在一块手表大小的存储介质中。在本次
IBM Think 2018
上,
IBM
还发布了新一期的未来
5
年内五大科技预测:未来五年内,密码锚定
(
cryptographic anchors
)
和区块链技术将保证产品从生产源头一直到客户购买的整个过程都真实可信,密码锚定是
IBM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的一种可以防篡改的数字指纹,可以被嵌入到产品或零部件中,并与区块链相链接;五年之内,新的攻击手段将让目前的安全措施无所适从,
IBM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名为格加密的安全技术,该技术可以把数据隐藏在一种名为格
(
lattice
)
的复杂代数结构中,作为一种全能的代数密码学,格加密能打败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未来五年内,小型自主
AI
显微镜将在云中联网并部署到世界各地,持续监测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资源状况,
IBM
研究人员正在研发小型的自主显微
镜
,这种显微镜放在水体中可以就地监视浮游生物、识别不同的物种,并跟踪其在三维空间中的移动;五年之内,有偏见的
AI
系统和算法将不断增多,
IBM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减少训练数据集中可能存在的偏见,
IBM
科学家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测试
AI
系统,即使没有训练数据也可以使用;五年之内,量子计算的影响范围将超出研究实验室,
IBM
已经成功推出了
20
个量子位的计算系统,也成功研发出了
50
个量子位计算系统的原型。
“转型”,
IBM
的百年历史又是一部不断转型的历史。
IBM
历史多次重大的核心业务转型,都伴随着整个
IT
产业的转型。不过有了这么多的远见和发明,
IBM
的转型即使很艰难,但最终都会成功完成转型。
2017
年,
IBM
以
9043
项专利再次获得美国专利榜冠军,其中
1400
项与人工智能有关、
1900
项与云计算有关、
1200
项与网络安全有关,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新投资就是
IBM
成功转型的保障。
“行业”,作为一家专注于企业级市场的科技企业,“
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