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宏斌
在2003年,巴菲特写过一篇文章谈美元问题,在文中巴菲特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名叫《勤俭岛和挥霍岛》,下面我把这故事简单说一遍。
勤俭岛和挥霍岛是两座相邻的小岛,面积也差不多,由于两座岛非常原始,所以大家需要的商品就只是食物。
原本岛民每天工作8个小时就足够自己吃喝了,但有一天勤俭岛的岛民做出了一项决定,他们说为了更好的生活,因此要把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延长到16个小时,他们工作8小时生产的食物就足够自己吃喝了,因此剩下的食物就全部出口到挥霍岛。
挥霍岛的岛民对这一变化感到欣喜若狂,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可以不再依靠辛苦劳作为生,而且还能享受到与以往一样的食物。当然,这一过程中自然还需要等价交换物──但是对挥霍岛的岛民来说,这种交换并无大碍:勤俭岛岛民只是想用自己的食物交换挥霍岛的债券,这种债券自然是按照“挥霍岛币”计价发行的。
一段时期以后,勤俭岛的岛民积累了大量此类债券,而持有这些债券就意味著,勤俭岛的岛民可以凭借债券索取挥霍岛未来的生产成果。但此时,勤俭岛上的岛民开始感到紧张不安。他们自问:拿著一个懒惰的小岛发放的债券能有什么好处呢?
巴菲特给勤俭岛出了个主意:应该抛售挥霍岛的债券,然后用钱购买挥霍岛的土地,因为债券不是财富,货币也不是财富,唯有土地才是财富!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曲线殖民”,最终勤俭岛可以不用武力就占领挥霍岛。但我只想说,巴菲特可能太高估勤俭岛的悟性了。因为至今为止,现实中的勤俭岛仍然热衷于积累债券的游戏,并且不惜血本。
巴菲特也给挥霍岛出了个主意:要想赖账最好的办法就是印海量的钞票,用通货膨胀来冲减每张货币的价值,那些挥霍岛债券只是索取相应数额的挥霍币而已,并非这些币的价值,所以让挥霍币贬值就可以缓解挥霍岛的危机。
巴菲特的寓言故事说的就是现实世界。勤俭岛是中国,挥霍岛自然是美国。巴菲特给勤俭岛出的主意非常中肯,你持有一个懒惰小岛的债券能有什么意义呢?债券真不如土地来的靠谱,卖掉债券去购买土地才是明智之举。
下面我们顺着勤俭岛和挥霍岛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勤俭岛坚持原先的思路不动摇,每天满载着粮食运往挥霍岛,然后换取对方的债券,并且不断的积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下去,大家都觉得这就是生活,没什么不妥的。
某天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挥霍岛遭遇了地震,整个岛都沉下海底,挥霍岛从地球上消失了。此时勤俭岛的国王慌了,他并不担心勤俭岛也遭遇地震,他担心的是以往的这套运作模式被打破了,粮食还能出口给谁?
勤俭岛的国王问大臣们该怎么办?一个最聪明的大臣说:立刻封锁消息,不要告诉老百姓挥霍岛已经消失,然后一切都照旧。勤俭岛还是照常的将空船装满粮食,然后驶出码头,运往挥霍岛所在海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船员们大为震惊,因为船长下令将粮食全部倾倒在大海中。等船员倒完粮食,他们又像往常一样开回勤俭岛,勤俭岛的印刷厂印了一点纸片发给老百姓。就这样,挥霍岛已经消失的事实竟然在勤俭岛被瞒了好多年。
勤俭岛的国王忍不住问那位最聪明的大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大臣说:很简单。我们生产的粮食运到挥霍岛去,这些粮食到底是被人吃掉了,还是倒入了大海,这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获取那些纸片。既然这样的话,挥霍岛是不是存在对我们而言也没有区别,所以我们将粮食倒入大海是不会被人看出破绽的。
国王想了想,说:那为什么不把这些粮食送给穷苦的勤俭岛老百姓呢?
大臣听完立刻说道:那绝对不行!!!如果将粮食免费送给老百姓,就会让老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一旦他们知道原来不干活少干活也可以活的这么好,谁还会卖力干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