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父母:
平时有什么事也不会主动和你说,等到实在不行了才给你打电话,
一边打还一边担心会不会打扰到你。
甚至有时候他们电话都不打,是出事后你从别人口中得到的消息...
6年前,段女士就经历过这样的事,电话里姐姐告诉她:
爸爸得癌了。
段女士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名肿瘤科医生,平时很忙。
父亲和她不在一个城市生活,怕给她添麻烦,基本不会主动联系她。
2017年,父亲因为便秘、便血,去医院做了检查。
“当时查的时候还不是在我这,他离我姐那近,去包头查的,
一查一看,是直肠癌。”
在电话里得知父亲的情况后,慌乱的段女士凭着职业的本能,很快冷静下来,第一时间让父亲做了全身检查,确认情况允许后,安排了手术。
“当时做完手术是发现有直肠癌,加上淋巴结转移。术后方案我给他化疗了六个周期,然后后面基本上都用中药,每年复查。”
因为还算及时的发现和科学照护,父亲前几年复查还发现会长息肉,而近两年来,连息肉也没有再长了。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发布的数据
[1]
:
一级亲属患肠癌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6倍;一级亲属患肠癌的女性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风险的2.07倍。
一级亲属主要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
“我有2个姐姐,其中1个之前做肠镜,也发现了多发息肉。“段女士说。
虽然自己平时饮食比较均衡,几乎不吃加工食品,肠道检测的结果也是阴性的,但考虑到自己已经过了40岁、做过胆结石手术,她说还是会定期筛查。
“有事情早解决,没事,当然更开心了。”
“我也想让我妈妈做一个早筛,”她解释说,“第一,我妈妈年龄大了(69岁
)
,第二,从来没做过肠镜。这么大的年龄又从来没做过肠镜的一个老年人,肠癌发生的风险还是很高的,加上我父亲本身也是肠癌。他们的饮食习惯肯定是相同的,所以检测一次很有必要。”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推荐5种筛查方式
[1]
:
1.结肠镜: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
2.FIT:推荐每年进行1次
3.乙状结肠镜:推荐每3~5年进行1次
4.结肠CT成像技术:推荐每5年进行1次
5.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常卫清):推荐每3年进行1次
“我想给我妈妈也做一次常卫清”段女士说,“因为好多老人做肠镜,可能会有心脏问题的限制,不能做无痛肠镜;如果做普通肠镜,他们也可能因为紧张导致肠痉挛,镜子下不去,出现意外。”
中国抗癌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4)》(结肠癌)也建议,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如无法行肠镜检测,可考虑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2]
为了感谢用户的信任,鼓励更多人关注、参与早筛,我们发起#送你一朵小红花公益活动。邀请大家分享早筛故事,推广科学防癌的理念,传递主动早筛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