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银发列车如何购票?有哪些线路? ·  16 小时前  
半月谈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  昨天  
半月谈  ·  品读 | 携一杯茶水等一趟火车 ·  2 天前  
底线思维  ·  国运衰了,飞机也跟着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荐读】千山万水,回家的路最美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1-26 21:01

正文


文 |  苏心


01


刚进腊月时,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小徐,发了一条朋友圈: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在下面问:准备回家了吗?他回复:没那么快,只是想家、想爸妈了,好几年没回,今年一定回家。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临近春节,恐怕每个在外的游子,都会心心念念着回家,哪怕第二天即奔赴天涯,也要千里万里,回去和最亲的人吃一顿年夜饭。

生活总是在别处。交通资讯的便利,铺成了一条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年轻人再也不愿拘囿于家乡,遂带着种种梦想走向远方。


02


我楼下一对张姓的老夫妻,他们唯一的儿子,是某跨国公司的高管,常年在国外。那个我听过无数次的名字,与他们家做了十年邻居,只见过一面。

几年前,老两口欢天喜地逢人就说,儿子打电话说今年回家过春节,能住两个晚上呢!


从接到儿子电话那天起,老两口就开始置办年货,天天大包小包往家拎,一派节日的气氛。其实,每年过年,他们家几乎和往常一样,看不出什么分别。

那年春节,他们的儿子真的回来了,真的是来去匆匆。

大年初二,我回娘家,在小区门口正遇见张叔老两口送儿子走,他们的儿子拉着一个行李箱,张婶拎着一袋吃的往他手里塞,说带着路上吃。

出租车来了,张叔的儿子坐上车和父母挥手告别,车,很快就消失在街道尽头,老两口还站在原地痴痴张望着。

我说:叔,婶,回吧,外面冷。两位老人喃喃地答应着,却没有动。

那场景,写满落寞。


03


前年夏天的时候,张叔兴冲冲拿着一个新手机,来敲我家门。他说,你们年轻人用的叫“微信”的东西,可以通过朋友圈知道儿子的心情和生活,请我帮忙教教他。他原先的旧手机不能用这功能,今儿特意买了个新的。


我说:张叔,您真有福气,儿子那么优秀,每天全世界飞来飞去。


张叔骄傲地说:我儿子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学习用功,听老师话,抢着帮家里干活,他的高考成绩至今仍是他们班主任的骄傲。他上完大学又读了研究生,一毕业就被现在这家公司录取了,就是太忙,连打个电话都成了一种奢侈。


我给张叔下载安装好微信,帮他注册完成,让他打电话要儿子的微信。电话那端,他儿子关切地问父母的身体,张叔拍着胸脯说:我和你妈好着呢,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你甭惦记哈。


我心里叹了一口气:天下的父母啊,都嘴硬,我每次给我爸打电话,他也这么说。


弄好微信,张叔兴高采烈地走了,边走边念叨:太棒啦,这下随时可以跟儿子聊天,还能知道儿子在干嘛。


我一阵心酸。


04


我们的世界很大,可以鲜衣怒马纵横天涯,却时常模糊了父母的音容。父母的世界很小,小得,只剩下盯着我们的朋友圈,期盼着每一次打给他们的电话。

记得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看到一张图片,一位老人身旁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句话:“每次打完电话,你妈总是舍不得先挂”。

据说,那是苏州的三位老人,用自己平时收集的白发,花了四十多天时间,一针一针绣成的“家书”,来呼唤儿女回家过年。


05


不由想起我小时候,奶奶讲过的太奶奶的故事。

我二爷爷参军走后,跟着队伍南征北战,好几年杳无音信。


每年除夕那天,我太奶奶都去村头的路口张望,盼着儿子能够回家过年。等到太阳西下,太奶奶就会在村头的大树上挂一盏马灯,她说儿子如果回来,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盏灯,就不会迷路了。


太奶奶晚年视力很差,只能模糊地看东西,因为思念儿子,哭坏了眼睛。

后来,我的二爷爷立了军功,转业后留在了大城市工作。可是,我的太奶奶却未曾看到这一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