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2025
年,成都有一个重大项目即将建成。
天府新区,也要有高铁站了。
目前成都一共有
4
个高铁站:
成都站(火车北站),成都东站、成都西站、成都南站。
都在主城区里面。
天府新区,一直是成都重金打造的区域,高铁站是标配,必须得有,否则就是假新区。
天府新区作为国家新区,
GDP
超过
4000
亿,全国排名第
4
。
只用了
10
年,就发展到这个规模,是广州南沙新区的2倍,非常彪悍。
大概率,未来几年会挤入前三,超过青岛西海岸新区。
最开始的时候,
天府新区
就是一片荒地,
路上根本就没什么人。
算是成都最偏僻的一块地方。
经过十几年的人口、产业导入,目前整体的框架已经搭好。
基础框架搭建完毕后,就会像火箭一样,接下来,是二次起飞的时刻。
原先,是成都操盘手的强意志推动,资源推动,成型之后,会有强大的羊群效应。
毕竟西南鹅城的经验是:
谁赢,他们帮谁。
出行方面,不管是公路、地铁、机场,都非常方便。
一条剑南大道,一条天府大道,直接贯穿天府新区。
趁着过去过去10-20年的黄金地产周期,天府新区打造了高新、麓湖等一个个豪宅板块。
成为了成都的房价天花板,操盘手和买房者,形成了双赢。
谁给我面子,我给谁金子;
谁出钱帮我搞新城,我给谁超额大回报。
地铁方面,一条
1
号线,从南到北,经过了天府新区最核心的区域。
极大的拉近了与主城之间的距离。
但这些基建建成之后还不够。
很多人又在想,要是天府新区有一座高铁站就好了。
这就能实现全方位的出行,怎么走都方便。
以前天府新区想要坐高铁,需要跑到主城区,距离太远。
最近的是成都东站和成都南站。
成都东站是
14
台
26
线,成都南站是
5
台
11
线。
东站才算是铁路枢纽,车次更多,大部分人出行也都去这里。
如果从高新区前往东站,距离接近
20km
。
从更南边的麓湖前往东站,距离接近
30km
。
需要花
40分钟-1小时才
能到,出行成本就太高。
怎么办?
砸钱。
2022
年之后,天府站开始修建。
距离兴隆湖不到
10km
,开车
20min
到达。
如果坐地铁,都不到
5
站路,出行非常方便。
对于周围的房价,又是一次重大利好。
但只有高铁站其实还不够,如果不在干线上,车次不够,客流量也不够。
撑起不来一个地区的经济。
那这座天府站,是大站还是小站,都有哪些高铁经过?
规划上说,天府站建筑面积总计约
64.39
万㎡
,
12
台
22
线,也是成都铁路的大枢纽之一。
承担成达万、川藏线、蓉昆高铁、成自泸城际、成资城际等线路。
成达万、川藏线、蓉昆高铁,都是主干线之一。
客流量不成问题。
向东、向西、向南,都可以连接旁边的大城市。
成自泸城际、成资城际,则是方便成都虹吸周边人口和资源,进一步增加省会的集中度。
天府新区交通更方便后,又会吸引一批人流入。
在交通枢纽附近,形成产业集群,造就之后的繁荣。
成都过去
30
年的发展,和强省会的策略密不可分。
1997
年,重庆从四川省被分割出去,成为了直辖市。
旁边多了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有利于刺激发展,成渝双城竞争西南一哥,正式拉开序幕。
一方面,省内需要一个强城市,带动整个四川省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内部也需要一个强区,吸引产业和人口。
那站在
1990年代
,成都应该发展哪个区域?
当时最优的选择,是向南。
其他三个方向,发展阻力太大。
成都老城区的北边,以前是川陕要道,物流非常发达,还有一座火车站。
周围分布着很多工厂、居民区、批发市场,还有一座凤凰山机场。
想要拆迁的难度太大。
甚至到了
2009
年,北边拆迁的时候还出过事。
往北发展的路,过去基本上被堵上了。
而成都东边是老工业区,西边则有大片的永久农田不能开发。
南边的丘陵,以前是种红薯和种果树的,是成都最荒凉的地方。
送人都不要。
这样的地方也不算基本农田,拆迁的成本非常便宜。
用来发展的空间非常大,于是之后十几年,成都高新区出来了。
1990s
开始发展,
2008
年四万亿之后开始狂飙。
2006
年成都的规划中,给南边留了大片的建筑用地。
东南方向也有一片土地,就是现在的东部新区。
而北边和西边,给的土地就相对少很多。
过去成都的产业太分散,很难形成规模。
为了发展强区,成都把很多高新产业都放到了高新区。
慢慢形成规模效应,高新企业创造出大批高薪工作。
人是跟着就业走的,有了高新工作,人口就会持续流入。
这是城市发展的铁律。
2000-2024
年,高新区人口从十几万,直接干掉了
130
万。
几乎平地起高楼,发展得很好。
更重要的是,成都市政府也趁机从青羊区搬到了这边。
权力机关迁徙之后,大量的公共产品也会跟着迁徙。
其他围绕权力生存的人和企业,也慢慢会凑过来。
再加上
2009
年金融城出来,不到
10
年时间,成为了成都
GDP
贡献最高的区域。
金融城,目前也是成都楼市的天花板区域之一。
权力和财富,再次在这个片区聚集。
高新区北边的老城区,虽然公共产品更好,但是城市界面太老。
居住体验太差,外地年轻人不喜欢。
南边的天府新区,是全新打造的区域。
既有新兴产业,也有城市公园。
分析任何一个城市的楼市,都要分析这个城市的购买力来源,是由哪几股势力组成的。
以成都为例,购买力分为:
老成都人,新成都人,西部富人。
天府新区,是给谁准备的?
新成都人+西部富人
。
绝大部分老成都人,看不上天府新区,就如同30年前的老上海人,看不上浦东新区。
恰巧,成都的天府新区和上海的浦东新区一样,都不是给本地人准备的,都是给外地精英准备的。
互不打扰,互道SB
。
这三股势力,
谁的购买力最强
?
新成都人+西部富人。
起步,天府新区用大量低价的土地,找来许多企业。
一部分是国央企,一部分是开发商。
打造了许多地标性建筑,打造圣殿效应,还给员工修建了很多员工住房。
导入了第一波人口。
之后等到交通发达,高新区的人口外溢,算是第二波人口。
尤其是
2018
年,地铁
18
号线开通了。
从高新区通到南边的天府新区,大大缩短了两地之间的通勤时间。
很多高新区的打工人,买不起高新的房子,于是就在天府新区买。
很多楼盘价格只有
2-3
万,不到金融城的
50%
。
200
万的价格,一个家庭踮踮脚就能够上。
另外一方面,天府新区不止是一个睡城,自身也有很多产业。
例如兴隆湖旁边,密密麻麻全都是高新技术产业。
代表着成都高科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