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到2015年,全球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逼近1亿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也逐渐呈现攀升趋势,这其中与儿童青少年的代谢异常有关。其中,全球含糖饮料的流行是重要的诱因。近期,BMJ杂志发表了一项自1990-2018年的近30年的全球儿童青少年饮用含糖饮料的趋势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全球饮食数据库,纳入了在1990年至2018年间,185个国家3-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并按年龄、性别、父母教育水平以及农村或城市居住地在次国家级层面进行分层。
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含糖饮料(SSB)摄入量为每周3.6份(标准1份量=248克(8盎司))(南亚1.3份(95%不确定性区间1.0至1.9)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9.1份(8.3至10.1)。与年龄较小的儿童和青少年相比,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居住在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儿童和青少年的SSB摄入量更高。1990年至2018年间,全球平均SSB摄入量增加了0.68份/周(22.9%),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增幅最大(2.17份/周;106%)。在分析中包含的185个国家中,有56个(30.3%)国家的平均SSB摄入量达到每周≥7份。这代表着2.38亿儿童和青少年,占全球年轻人口的10.4%。
本研究通过对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的服用量进行了30年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到2018年,全球的儿童青少年平均含糖饮料的口服周次为3.6次,近30年来以每周0.68次的速度逐年增长。这种趋势在南部非洲最为严重。相对而言,城市居民、年长的、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儿童青少年更多的摄入含糖饮料。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有一半的国家中,儿童与青少年的含糖饮料饮用周次达到了7次以上。这样的现状提醒我们,需要积极对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的摄入进行控制,要积极呼吁保护青年一代的胰岛功能和正常的代谢。
https://www.bmj.com/content/386/bmj-2024-079234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