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盟是由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组成、研究和保护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几年来,他们的足迹深入全国各个自然保护区,去寻找、追踪野生动物的踪迹。本文作者是猫盟成员之一,曾经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做了五年多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这一次,他深入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的是寻找野生动物的出没路径并架设红外相机,从而记录它们的生活和足迹。
“白水河保护区基本上是中国最难爬的山了,这趟调查跑下来,你们基本就能跑全国任何保护区了。”这是两个月以前猫盟的动员演说。而我在跑了白水河保护区里一条三天线路从山里出来重返人间后,才明白什么样的山可以叫难爬。
这次一行五个人,我和王兴哲,还有另外三位向导。向导还要帮我们背上一些吃的用的,还有最重要的红外相机,当然我们自己的包也不轻。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他们带路,我们才能安全完成预设线路去安装红外相机,虽然人们可能不信,但事实就是,在这里的山上,如果没有向导,很轻易便会没命。
美丽的环境下暗藏着危险
第一天晚上,钻入睡袋看着天色变黑暗下来,我感觉有点绝望,像刚刚从整个白天的恶梦中醒来,又怕闭上眼睛再睁开的时候,又是一场恶梦。
这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车送我们到山脚下。第一天的任务也特别简单,就是上山,从海拔1200米上升到2600米,负重在泥地中做四百多层楼的爬升,让人苦不堪言。
这里地处华西雨屏带,雨来得不用理由,天天都会下,尤其在山上,眼看着云雾顺着山坡就能从脚底上来,然后就是噼里啪啦的一阵雨,有时长有时短,没准中间还能出一会太阳,然后太阳还没被云遮住,雨就不知道从哪又飘来了,就在这样不停下雨的山路上,植物叶子总是湿的,走在当中不一会衣服就能湿透。
更要命的是脚下的烂泥。坡很陡,每一步都挺要命,哪步都不轻松,每脚都要使劲踩实,即便再小心,摔,那也是不能避免的,少摔都不可能。
有时在这样的雾中穿行
路上穿插了屈指可数的几小段平缓的坡路。但在这里,上坡只是滑,而平一点的路就完全是大泥潭了。我刚开始还想着注意点不要踩泥,去踩边上植物根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不过滑了几个跟头之后觉得也是得不偿失,就凑合踩泥里吧,一脚下去脚都看不见了,每步抬脚都得现拔。
不过毕竟是平路,不用像爬坡花那么大的力气,呼吸也可以从急促到喘不上来气的缺氧中逐渐缓和下来,但刚刚觉得有机会喘一口长气的时候再抬眼看——大陡坡又来了。每当如此绝望的时候想要休息一会,向导总是那句扎心的“歇是歇不到家的。”什么样的坡,也都只有咬牙上。
第一天最后一段,雨越下越大,我们的衣服全都淋湿了,但好在终于到了宿营点。向导们雨中支起了宿营的小棚子才算是给我们续了命,进了棚子换上干的衣服钻了睡袋直接我就昏睡了过去,直到向导做好饭我才醒来。听到的第一件事是,“明天早上早点儿出发,第一站,冲天坡。”
第二天,我发现冲天坡基本就是一段直直的很陡的上山小路,海拔从宿营点的2600米爬升400米到3000,很快便冲上了天。
脚下的除了云,还有山梁,动物的痕迹开始多了起来。山梁两边多是杜鹃林,脚下则是厚厚的苔藓,脚踩在苔藓上,整块苔藓都会凹陷下去,然后当你脚离开的时候又会弹起来,这大概是此行脚下的最优体验了。
动物应该也爱踩的苔藓
走在各种动物粪便出现的兽道上,熟悉的感觉又出现了,动物大概会在这棵树这绕个弯、大概会在这块石头上做个气味标记、上了这段坡可能会停下来或者走慢点、或者哪段又是动物的必经之路。当这样的画面在脑海中出现,红外相机放在哪里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此行我们一共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当我们离开,山林恢复喧嚣,野生动物自由自在活动的时候,红外相机就成了我们的眼睛,记录着那里发生的一切。
第二天中午休息顺便吃点干粮的时候,我感觉好运爆发了。水源附近,向导想搬开一块石头来坐一下,结果搬开一看,下面藏着一条某小鲵,感觉在高海拔看到个有尾目的动物还是很惊喜的。
小鲵在这些石块下
吃饭时小王问,你身后的石头怎么在动?我起身回头,一个小灰球球哧溜钻到石块苔藓的缝隙中,老鼠?向导立刻纠正了我,“什么老鼠啊?它没有尾巴,我们叫它矮兔。”我一听,难道是鼠兔?
我坐在洞边上暗中观察。过了大约五六分钟,灰球球又出现了,通过位置、海拔和生境,我判断它是间颅鼠兔。
看到野生动物简直就是一针兴奋剂,下午的山路走起来感觉比东直门的换乘还轻松。
“会动的石头”
在山里,每天的早晚饭都是靠向导生火做饭,他们对山林也很有感情,对驴友扎营过后满地的垃圾非常不满,每天离开宿营点前都会把垃圾烧掉,砍树生火也会尽量选择干枯的或者容易生长的树干,还会顺便修建树枝。
而对比驴友留下的满地垃圾,我简直不明白那些所谓驴友上山的本意——明明是要亲近自然,但又为什么忍心把垃圾留在美景之中呢。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人们感受自然之美后又却亲手毁掉它,还要由当地人上山清理,这简直是丑闻。
再说回最难爬的山,山梁在地图上看起来非常平坦,但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山尖,有的地方还是地震带来的碎石滑坡,走在那些石块儿上,身体重心要向坡上倾斜,不巧的是这样的环境下坡上往往长着带刺的植物(大概是树莓一类的),它们顽强地向外生长,感觉企图要把我们扎下去,不过比起滚到山底下,扎就扎吧。
走过了山梁,后面还有下山的路,路上等着我们的,是大片的竹林。走过竹林的人一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竹林里的路非常窄小,一人高的细细的竹子密密生长,脚下的路虽然还在,但枝叶早已将它淹没。我们要用双手不断拨开茂密的枝叶,在竹林里游泳是最贴切的描述。前面的人走过去不出半米,竹子的枝叶就又把路封住了,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半米外的人,只能知道前面有个家伙在晃悠。
在这种多雨的地方,竹叶永远是湿的,在竹林游泳的时候所有叶片都会贴在你身上,想把你扫出去,摆脱竹子拉扯的同时,叶子上的水就会糊进衣服裤子里,就像冷水澡一样清凉。可在那种云雾弥漫的凄风冷雨中,坐下来休息一会都要赶紧拿出抓绒套上,谁需要冷水澡啊。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枝叶遮挡,竹林中很难看见脚下的路,地上又经常立着被砍断的竹竿,尖利如剑。向导提醒我们千万小心,要是摔得不巧,可能身上的一些重要器官就会被竹竿刺伤。
可是在竹林里,想要不摔跤,很难。由于看不到脚下的路,往往一脚踩下去脚下就会有几根被踩倒的竹子,在下坡路上,鞋底踩到带水的光溜溜的竹子上,当时就是一个跟头,再加上泥地也特别湿滑,脚下再高低不平或者有个石块树枝什么的……一步一摔有点夸张,但是三步摔俩跟头那是可以有的,有时候一个跟头还没起来第二个跟头紧接着就摔了下去。下山路,我们就这么一路摔着下来了。
很不巧,我们狼狈的样子还吸引了观众。摔着摔着,向导叫我们听,远处传来猴子的叫声,以及远处树枝的晃动,当我们顺着下山的路接近猴群的时候,猴群转移到了对面很近的山坡上,树冠层中跑出来一只年轻的公猴来打探我们的情况。
它是一只藏酋猴,坐在树枝上朝我们张望,不时用叫声跟树叶后面的猴群交流,我们只能看到这位“来使”,而躲藏在树叶后面的猴群我们真的是一个都看不到。静静的和这只年轻公猴面对面一会之后,它转而开始观鸟了……我们也决定继续赶路。
我们一走,猴群好像也打算离开了。它们刚好路过一段滑坡——它们几只几只地经过,有几只肚子下面还抱着小猴子,没有树叶的掩护,我们才看清楚这是一个有20只以上猴子的藏酋猴群,保持着对我们带搭不理并不害怕也不亲近的态度跑开了。
我们就这样和藏酋猴群分道扬镳,我们的下山路也突破了竹林,后面的路虽不及竹林艰险也危机四伏,地震形成的地洞在落叶苔藓的掩护下很容易蒙骗我们的眼睛,我就体验了两个,还好洞口都不太大,洞也没通到美国。最终我们完成了任务,把红外相机安放在那些动物们的必经之路上,成功地下了山。
羚牛粪便和红外相机
调查还没有完成,等你们看到这里的时候,猫盟正在海拔4000米的山路上艰难前行或者埋头捡屎呢。虽然,这次出发之前,我也会对很多不确定因素感到害怕,但我懂得,比起不会害怕的人,这个世界更需要即便面对恐惧也能勇敢向前的人们。
作者:猫盟CFCA 编辑:钱成熙
本文为 澎湃新闻 | 私家地理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先获得授权。
澎湃新闻 |私家地理
旅途的旨趣、技艺以及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