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静静教主
自由撰稿人,得到签约作者。 内容:“学习”“工作”“副业”,你想看的都有~ 一个能帮你提升个人价值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马靖昊说会计  ·  Deepseek来了,会计职业要被消灭了吗? ·  10 小时前  
会计雅苑  ·  典型会计案例研究(2024年汇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静静教主

我的读书方法已经next level了!

静静教主  · 公众号  ·  · 2024-08-17 16:10

正文

作者 / 静静教主

排版 / 静静教主

文章字数 / 3541‍‍‍‍‍‍‍

阅读时长 / 5分钟



大家好,我是教主。(静静也行)


前几天读书看到个数据,挺震惊的…


书里说:某国人平均每年的阅读量是65本左右,而我们中国人却只有5本。


本来看到这个对比,我就已经觉得挺不可思议了…但往后一瞅,作者接着说:其实连5本这个数据都是假的,因为它把中小学教科书、课外辅导书也全部算进去了。


这么一平均,我们中国人其实几乎不读书…


数据是好几年前的数据,写文之前我又去查了一下,百度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量已经涨了!- 纸质书4.75本,电子书3.40本。


是真是假没法核实,但既然凑巧看到这个事儿了,也刚好上篇文章我写了近期的读书报告,那今天就继续来聊一聊:我目前的阅读方法


或者也可以换个更具体、大家也更好奇的表述:


我是如何从书里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立刻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


PS:其实把这篇文章看了,大家也就掌握我输出优质干货(尤其是视频干货)的方法了。



直接来举例子吧:


前些天,差不多8月8号左右,我收到了一本书《思考的真相》。


书是李笑来写的新书,由于他以往产出的内容都挺优质,所以这本我也就无脑下单了。但在读完之后呢?就像前些天我在读书报告里写的:


就「思考」这个话题来说,我认为书里的内容过于敷衍了。


可能看到这个书评大家会觉得:嗯,这书应该挺烂的。而我去阅读它的那两三个小时应该也是浪费时间了。


不,并没有。


相反,在这两三个小时里,我从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个挺棒的启发,而这个「启发」刚好帮我解决了目前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个严重困境。


怎么回事呢?


在《思考的真相》30页左右,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一切任务,到最后都可以画个流程图出来,进行管理和优化。”


这句话在整本书里并不算重点,但在看到它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却疯狂联想到了一些事情:


“哎?


后来整理整本书的读书笔记时,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开始更具体的处理这个想法,比如:


我从头到尾梳理了我目前从事的几份固定职业,包括但不限于「视频干货创作、视频广告创作、日常VLOG创作、公众号文章创作」的工作流


并结合这些年来干每份活儿的经验,对工作步骤进行了合并和优化。力求给我做的每件事情找到效率最优解。



PS:当然,目前这个也不是最终结果,还需要持续观察和优化。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最困扰我的问题就是:近期短视频那边的内容创作占用了我太长的时间,导致我文章没法及时供应上,也因为没时间写文章,所以我几乎每天都异常焦虑。


但读完这本书之后呢,我已经在按新梳理的流程做视频了,时间上确实和以往相比省下了不少。



第二个例子:


也是上个月读书报告里的一本书,《how to become a straight-a student》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国外高校的大学生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的?他们如何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获取好成绩?


这么一看,这本书好像和我也没啥关系…毕竟我毕业很多年了,看这玩意儿应该是没啥用的…


但一方面,我的很多粉丝都是大学生,我看这类书也算帮大家筛选优质信息,另一方面,经常从“和我无关的书籍”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启发,其实也是我阅读的常态…


比如,这本书里就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对「时间管理」这件事的理解又拔高了一个层次。


书里原话是这么写的:


“Most students mis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time management - they believe it’s used only to cram as much work as possible into the day. As it turns out, a little planning goes a long way toward reducing your daily stress levels.”


翻译过来主要意思:


大多数学生误解了时间管理的目的。时间管理不是要在一天之内做尽可能多的工作,而是通过每天都做一点点来降低自己的压力。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人眼睛都亮了:


“对啊!非常认同!其实到时间管理的后期自己就明白了,如果想再上一个档次,那些工具性的技巧就已经完全不够用了。相反,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本质,其实是要降低自己的心理压力。


毕竟我目前的状况就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当每件事的deadline都临近的时候,由于心理压力太大,我反而会经常性分神,导致自己没法专注做当下那件事,由此效率变得更低。


而相反,我专注力最高,效率最高的时候,正是自己最松弛的时候!”


以上是我读到书里那句话时的内心OS,再接着,我就从床上爬起来开始梳理-


所以我目前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应该做的升级处理方式是:不是想办法用什么工具来让自己干事情变得更快,而是想办法去降低自己的压力,压力低了做事也就专注了,专注了效率也就高了。


那我怎么降低自己的压力呢?


第一步:先把会造成我压力的「压力源」给找到。比如,我平常状态最不好、最焦虑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出了哪些状况。


第二步:针对每一个「压力源」去做优化,尽量避免这些状况发生。



上图便是由书里的那句话触发,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做出的「执行笔记」,由此我的时间管理技巧/经验,又上一个台阶。


其实就书里的内容而言,它并没有要我去做这些事情,这句话也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但!我就是转化出来了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执行笔记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因为一句话的触发和刺激,我转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这回的书总算和时间管理相关了,名为《时间贫困》


它里面讲的其实是一些常规的时间管理技巧,但其中在聊“要事先行”这个观念的时候,用了一个小故事。说:


“在一个空瓶子里,如果先放进去大石头,那后续还可以再填进去细沙和水。但如果先放进去细沙和水,石头可就装不进去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大家应该也都听过。作者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定要先去做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不然你会发现时间都被莫名其妙的小事占用了。


由于在我工作中已经全部是大事要事了,所以这个观点从这面来理解的话,其实对我没用。但,我转换了下思路:


换句话说,我这个时间瓶子里现在已经全部都是大事要事了,那所以我现在的问题其实是,我没在这个瓶子里填细沙和水!!!


于是,就着这个思路我做了个时间管理表,如图:



在这个时间管理表里,我挑出了自己工作中一些可以用碎片化时间来做的事情,并结合过往的经验,给它们找到了适合做这些事的时间、工具、场景。


这样以后再有这类时间黑洞,我就可以用小事情把它们占满,让碎片化的事情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了。



由此,三本完全不同领域的书,一本讲如何思考,一本讲学习方法,一本讲时间管理,但我却从它们里边收获了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一套时间管理方法。


写到这儿,大家可能会好奇:


为什么我能转化出这么有细节的执行笔记


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很擅长记录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境,之前也和大家聊过,我做的笔记基本都是项目制的,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


比如,我的脑子里不会有这样一个项目:如何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我的脑子里只会有很多个这样的项目:


一,卡片笔记写作法我已经用过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我的内容创作速度。

二,我已经在梳理我各个事业的工作流程了,那在梳理工作流程上,有没有什么更合理的方法。


这些都是超级细致,但大方向上都属于时间管理范畴,和我当前困境有关的具体问题。


一个非常现实的经验是:只有拥有了具体且细致的问题,大脑在遇到相关信息的时候,才能更具体的代入场景,从而转化出更有细节的方案。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都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实践」上。


所以换句话说,我的读书笔记能写出来,也不是因为我会写,而是因为我一直在做,在实践。


我那落地且实操的干货视频能做出来,也不是因为我总读书,而是因为我总实践,我知道在某个问题上,大家会遇到什么具体的困境,这个困境要怎么解决才会更落地。



突然想起一个事,前段时间在北京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他们问到了我一些关于阅读的问题。


比如,我一个月读七八本,甚至十本书,一般能遇到几本好书?毕竟现在出书那么容易,有书内容是真差,读了其实就是浪费时间。


当时我拍脑袋的回复是:一个月读这十本的话,至少会遇到一本非常好的吧。其实能遇到一本这样的就已经超值了,所以我不在乎通过读那九本来遇到非常好的这一本。


但现在回过头来再仔细想想,我得重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月读十本书,可能会遇到一本非常好的,绝大多数人看了都会有收获的书。


但剩下的九本呢,其实它写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有点低。但按照我转化知识、做笔记的方式,其实这九本书,每一本里我都能提取出点对自己超级有用的东西。


所以有时候,相比让一本书去保证它自己是好的,是值得的。倒不如从自己身上去保证,不管我遇到什么,我都能转化出来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后者才是更重要的能力,也是更高效的获取信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