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全国性“封城”后,意大利群众凭借在自家阳台上的骚操作,在神州大地刷了屏。
回想我们“封印在家”的日子,却只能
卧室-客厅-厨房-洗手间一日游
,同样是普通群众,意大利人凭什么这么优秀?
在观看了大量意大利阳台音乐会视频后,我发现,
阳台
,是这一场景能否发生的关键。
而这种以开放式阳台与外界交流的场景,在我们这里很难出现。
原因很简单,
开放式阳台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真没必要。
从地理位置上看,意大利属于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平均每年有
近2800小时
的日照。
丰富的光和热,让这里的人更偏好
开放通透
的居住环境,以便于炎热的夏天通风散热,而在还算温暖的冬天,也没必要为了减少热量流失,就把阳台封闭起来。
更何况,晒太阳这件事本身就是欧美人的最爱。
以成都为例,成都属于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年平均日照时数只有卑微的
1042~1412小时
,夏季闷热潮湿,冬季阴冷潮湿,总之就是
潮湿
。
也就是说,成都人能晒到太阳的时间不仅不到意大利人的一半,在没有暖气的冬天,室内温度甚至能低到个位数,而开放式阳台则是屋子最冷的地方,
阴冷加潮湿
的魔法攻击,想想都觉得酸爽。
需要封阳台的原因,南北不同,但
中国北方
,大概是最不待见开放式阳台的地方。
在冬天,北方低温周期长,室内以集体供暖为主,开放式阳台会加快室内热量流失,
不利于保暖
。
如果阳台上还放置了洗衣机、热水器等等电器,低温环境还会妨碍电器的运行——实际上,封阳台不就是为了放这些东西的吗。
到了春秋季节,北方则是干冷干冷的。
降雨少、风还大,一些地方就容易有沙尘暴,开放式阳台会成为每一个
沙尘暴
受害者的噩梦。
夏天
瞬时降雨量大
,拿四川话说,就是爱打偏东雨,一场疾风骤雨直接就会让开放阳台上的所有东西“雨露均沾”。
南方的情况有些不同,但总体上说,冬冷夏多雨的气候还是给开放式阳台带来诸多不便。
以成都为例,冬季阴冷潮湿,开放式阳台将是全家最冷的地方,如果阳台临路,同时还会有擦不完的灰。
再加上四川盆地的夏天
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
齐聚一堂,啧啧啧,仿佛爱情一般的“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在日常生活里是常规操作。
这个时候,那个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冷飕飕的阳台,你曾经幻想晒太阳的场景极有可能就变成了这样:
"
抢收那一条在大风天里向往自由的红裤衩,或者冒雨撤离阳台上的花盆、摇椅、小板凳……想想都觉得腰杆不太好受。
"
靠近海的南方地区,如果你坚持要用一个开放式阳台,那么就更令人头秃了。
在回南天里,阳台上长小蘑菇肯定又快又好,而偶然来的一场台风,破坏力度和沙尘暴也就差不多吧。
气候是阳台封闭与否的客观原因之一,
人口国情
也是。
据统计,意大利人口总数约为
5510.4万
(2018年)
,人均居住面积约
43平方米
(2018年)
,位列
世界第二
,并且长期属于世界前列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一个阳台占用的面积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起居空间。
而在中国,虽然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终于来到了
40.8㎡
,但我们都知道的,“人均”和“平均”是个什么概念。
比如我和马爸爸的身家,也就平均几百亿而已。
更何况,早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才仅仅只有
10.3平方米
,比1997年只扩大了
1.5平方米
,到 2002年才突破
21平方米
,宣告中国告别了住房短缺时代。
而在2017年之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商品房交易还是以
刚需
为主,
住房紧凑
是多数人的常态。
也因此,大部分人买房,还是想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多面积。
开放式阳台不是必需品,而一个封闭就可以增加储物空间的阳台显然更加实际。
另外一个情况是
“赠送面积”
这个大杀器。
楼市以前有一个特殊政策叫做
“7090”
,意思是每个项目必须要有
70%比例的房子在90平米以下
,但这种面积段在当时大多做成
2房一卫
,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阳台就在这个时候发挥出它的作用了——
不包含在套内面积的阳台和设备平台被开发商做得大到有些夸张,然后作为赠送面积送给购房者,让他们日后可以偷取这些空间改造为一个房间。
而如果能用小面积做出多房间,这甚至还能被看成是“产品力”。成都华府板块就曾经出了一个偷面积偷到极致的项目——
88㎡做五房
,据称
最高赠送达到了40%,引发了强烈反响
。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相比用来开音乐会、华而不实的开放式阳台,精明的成都人可能还是觉得封起来做个小书房更实在。
开放式阳台的存在与否还是一个
将来恒常命题
。
为什么意大利随处可见开放式阳台而中国没有?在拉长的时间线上我们大概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伦佐·皮阿诺
【意】
曾说,意大利建筑师身上有一种根植于
地中海地域的原创性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阳台,只是这种特性最为浅薄的表现方式之一。
并且,意大利的开放式阳台与我们所想的其实有所出入,普通居民家中的阳台通常有着面积较小、凸出于建筑表面且颜色较浅的特点。
从更久远的建筑历史来看,这其实是意大利17世纪巴洛克建筑在意大利现代建筑上的一个小投射。
巴洛克专业研究者波尔托盖西认为,
巴洛克是一种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平衡的艺术,而光是建筑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
。
这些理论与开放式阳台在意大利存在的缘由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和意大利建筑上鲜明的
“场所精神”
(即地域性和历史性)
不同,按照清华大学张复合教授的研究,
现在的中国建筑缺乏自己的特色。
在近代,中国建筑拥有
“承续型”
(传统承续为主,外来影响为辅)
和
“影响型”
(基本体现外来影响)
的特质,以
北京四合
院
和
上海老洋房
为典型代表。
而现下中国房屋的建筑风格,已逐渐丧失上述特点,在开发商口径中演变成了“新欧式”、“新法式”、“新中式”等让人不明觉厉的宣传词,而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大体可以叫他们
“杂糅风”
。
在缺乏了传统之源、外来风格又水土不服的前提下,我们的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遵循的主义只有一个,那就是
实用至上
,这也就可以解释,从八九十年代的筒子楼,到现在的高容高密握手楼,为什么不需要开放式阳台——
因为从建筑风格的根上,可能就选择性地遗忘了它的必要性,或是从一开始就具有目的性,为的就是后期把它改装成更实用的空间形态。
但现在,在改善需求当道的当下,阳台需不需要封闭这件事,开始有了更多的讨论余地。
私自封阳台不利于建筑外立面的美观程度,乃至破坏城市界面,而参差不齐的外立面对房屋价值也或多或少有不利影响。
这些相较实用性更强调建筑外立面美观程度的视角,在多数普通人中还是属于少数,他们大多没有长久居住过为了一点储物空间和实用面积斤斤计较的小房子,或者不用自己操心阳台琐事,我直说了吧,
多数是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