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奇遇电影
电影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9.7分崩到6.4,年度最热新番玩脱了? ·  21 小时前  
广电独家  ·  新集团挂牌成立!贵州广电改革再行一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奇遇电影

FIRST影展 · 每日场刊-Day4

奇遇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26 23:27

正文




诚然,世界各大电影节场刊,皆汇聚了在电影评价方面具有行业或公众影响力的媒体及资深影评人对主竞赛单元影片进行评分。场刊评分的高低一般被行业视为揣度交易形势的重要参考、电影节观影引导的风向,也是媒体和观众玩味的素材。其权威性,直接影响着影片版权售卖或者发行的结果以及业界和观众口碑。每年,有关场刊评分与获奖名单因缘际会的话题,也是不绝于耳,场刊高分影片夺得重要奖项或失奖的故事都时有发生。而真相是,场刊与电影节评价系统的绝对独立,审美偶然交叠的现象本身显示了评价身份、标准不同,电影审美视角和取向的差异、复杂、多元。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形式,其影像语言、表现方式和导演技巧等依然是电影节竞赛评价的根本。而影评人、媒体勾连着产业、观众、个人审美等多线的身份,为场刊评分注入了多重变幻的趣味。


今年,FIRST影展将在竞赛体系的基础上,首次开始场刊评分机制,邀请视野内关注青年电影流域,对当代新锐电影人和创作保持冷静清醒的判断和独到见解的资深影评人,以及对新锐青年电影群组的独立创作葆有持续深度关注的媒体人组成场刊评分团。针对第11届FIRST影展主竞赛单元入围剧情长片和纪录长片,进行评分,其中或许容纳场刊评分人的个人审美取向,或许容纳了场刊评分人对于影片观看属性的侧重,或者市场价值的偏重……都不尽然,会让这初次的场刊评分变得很有趣。


FIRST场刊评分采用电影节场刊通用的4分制,4分为最高分。

评分标准:

4【才华杰作Excellent】

3分 【表现惊喜Great】

2分 【诚意表达Average】

1分 【索然无味Poor】

X[放弃评价](不计入分值)



· 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拟邀场刊评分团 ·



木卫二

曾任金马奖初审评委,著有《身不在场》、《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等影评书籍,并在各大媒体发表有影评文章。


张子木

现居广州的动态影像作者,研究者,CIFA(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策展人,月光放映计划发起者。先后策划了【隐显之间:中国纪录影像的另类视线】(第 26 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通往中国的不安之旅】(印尼Arkipel国际纪录&实验电影节亚洲青年策展人单元】、【孩子们怎么样了】(广州上阳台共治实践空间)等影像展映活动;从事录像、纪录电影、实验电影等多类型影像创作;即将在香港城市大学开展动态影像策展的博士研究项目。


苏七七

苏七七,影评人,杭州平行影像周策展人。作品见于各报刊媒体,《看电影 · 午夜场》长期专栏作者。出版电影评论集《声色现场》、《第一感》、《雨中百合般的爱情》。现供职于浙江师范大学。


大奇特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前院线从业人员,曾供职于豆瓣电影内容运营。为凤凰网、新京报、时光网等媒体撰稿,运营“老片痴影症”微信公众号。译有《暗香浮动—银幕硬汉肖恩•康纳利》。


赵梦莎

艺术评论者,策展人。现任VICE中国的品牌推广负责人。曾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5年,也为ARTFORUM、 《艺术新闻》、《艺术世界》、《周末画报》等文化艺术类媒体撰稿。专注媒体及出版工作,拥有丰富的双语杂志工作经验,以及展览、品牌合作经历。广泛关注视觉艺术,青年文化、影像及当下媒体文化议题。在VICE,她负责整合和拓展品牌及媒体合作伙伴关系,扩大VICE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长。


王昕

王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主要从事电影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文章发表于《读书》《当代电影》《电影艺术》《艺术评论》《虹膜》《新京报》等刊物,“影向标”作者。


柳莺

曹柳莺,深焦DeepFocus联合创始人,里昂高师东亚学院中国电影史修读中。影评散见《电影世界》《环球银幕》《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连续五年参与报道柏林戛纳电影节。



《我有一个,忧郁的小问题》


苏七七  ★★

给这电影4分,我得承认自己在审美上的偏好。不只是因为这个纪录片在形式上的变幻与流畅,更因为任航这个人,他的癖好与才华、他的说服力与忧郁症,他的干净眼神与坦率笑容与对警察的害怕与等待。美的标准是不同的,自由也不同。在他对裸体的爱与呈现里,有一种孩童探索恐惧与快感边沿在哪里的契而不舍,随时行动——他把女孩们带向屋顶,站在栏杆上,踩着世界——得到美、自由、摇摇欲坠。导演在形式感上的追求是有推动力的,但在看完后,形式就像潮水一样退去,留下一张任航的脸。他自己对忧郁症的描述极为准确。准确到像是迎面看着一颗子弹,知道他所有的轨道与速度,还是准确无比地命中了他。


赵梦莎  ★★

一部风格化的纪录片,在形式语言上的突破可圈可点。相声作为现实回声和世俗注注脚,给予了片子幽默的气质。然而在片中人已经离世的背景下,这部适时出现的片子并不那么让人满意。素材明显的不足以及结构性的重复使用,也没能让人感到表达的强度渐进。三种画幅切换以及拼贴的画面都是导演个人的视觉探索需要,尤其是拍摄对象任航本身是视觉艺术家的时候,这个设计精巧便成了一种创作者的私心,与被摄者基本无关。身体-裸体在任航的作品中原本就是一种物质化表达,它在现实中的碰壁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一味碰壁。原本期待能透过镜头得知一个任航不为常人所见的一面,以及其人其创作的“因果”关系。然而最终看到的并不是艺术家任航,却只扮演着一个孤胆英雄的角色。

唯一切痛的不是“忧郁”,而是那个“小问题”——言论自由不是自由言论,创作自由不等于自由创作。

张子木  ★★

在一个较小的体量和较少纪录素材的基础上,很聪明也很丰富的完成了对任航的侧写,风格化的视听手段建构了一种影像思维,但整体仍格局较小,影像也偏快速与匀质。


柳莺  ★★

在丰富的视听语言中腾挪,揭示艺术与社会本身的困境。真诚的诉说,尖锐的反讽,躁动的呈现,极大程度上调动感官的参与和情感的投射。“生活在生活中”是多么诗意而暴露的终极目标。


王昕  ★

影片在最后一刻击中了我,或许名之为“忧郁”的情绪让人需要站立才能保持呼吸通畅,被占据的感官不再能够观看连着放映的下一部影片。画册里的照片、剧场的记录、天台和室内的拍摄与欢笑、筹划活动的忧惧和坦然、郭德纲的相声音轨,在多种媒介的互动中、在以不断插入变换与重复的编排中展现出极强的力量。关于裸体、关于自由、关于“生活在生活中”、关于许许多多的小问题,还有太多地方需要反复出发和抵达。


木卫二  ★★

更像介绍摄影师任航的一档电视节目纪录片,以鼓楼街头裸拍的创作冲动和法律咨询为引,涉及到主人公的抑郁症,但整体素材量偏少。技法活泼,以相声介入到人体摄影这个事情,更有一种吃瓜的围观热闹。


大奇特  ★

对纪录片本身具备探索精神,先锋实验派,包括结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强化了实验影像的表现力度,图像跟解说成为影像之外最大的辅助。由于人物的命运安排,影片的力度也随之加强了。



《睡沙发的人》


赵梦莎  ★

一部不错的儿童片。世界观过于简单,仅适合高中以下心智观众观看。忘年交的发生契机明显铺垫不够。在经典文学启蒙下重塑自信与理想的男主角竟然迫切选择回到凡人必由的“上大学”老路上真是让人失望。整个片子的时代背景设定也有很大的问题。分明是导演自己的青春纪念碑,却又频频扯出当代名词,有种80后生人穿越到2017年继续高考的生硬之感。


苏七七  ★★

正能量轻喜剧,像是一集《我爱我家》加一集《朗读者》,——领悟来得太快,一切轻而易举,这是浓汤宝冲出来美味鸡汤。如果说有可取之处,在于做了一个文学青年入门读物普及工作,好比这个鸡汤里还有些蔬菜粒啊,小肉粒啊,料包很好。


张子木  ★

很明快从容的轻喜剧,将一个成长故事讲的别具一格,演员的表演是加分项。


王昕  ★

影片针对的观众群相对低龄,在轻喜剧色彩下进行着某种抽象化的教育。全片的环境和人物不甚真实,文学启蒙也是以一种“报菜名”的方式展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生硬生涩在一些时刻还是形成了某种幽默感。种种和当下错位二十年的设计,也许可以在高人—秘籍的武侠模式里获得部分解释。


木卫二  ★

高考落榜男孩心事,有节奏上的缺陷毛病。如果能更彻底地聚焦在两代人的沟通联动上,可以做得更好。在今年成风的颓丧主题下,我选择相信它的青春与善意。毕竟,读书阅读是不会骗人的。


大奇特  ★

导演能力朴实无华,虽然仍属于学生阶段(甚至90年代电视电影),但剧作上各种幽默巧思,人物性格塑造扎实,有“细节”有生活。隔代人的“代沟”通过文学化解,长辈为年轻人指明道路。只看好编剧的能力。


柳莺 ★★

轻快易懂的青春家庭题材影片,高三少年和文青中老年的人设还挺有意思的。可惜的是,剧本和场景设置都比较陈旧,似有与时代脱节之嫌,导致整个影片的基调更像是“青少年特供”。不妨一看。



《小寡妇成仙记》


张子木  ★

导演找到了一个把地方性现实场景,鲜活人物和怪力乱神等元素融合起来进行社会讽喻的影像架构。女性主角和哑弟配角的搭档设计令叙事的角度和层次更为丰富。但整体仍有些生硬与拖沓,部分情节也有些牵强,对于形式的执着强过了对内容的表达。


柳莺

中国混杂民间信仰的影像表达,漫不经心的荒诞来自本身就令人发笑的生活本身。黑白彩色的交替使用丰富视觉性和趣味性。一部气质奇怪的慢速电影,导演说想要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走神”,继而拒绝盖棺定论,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赵梦莎  ★★

一部发生在冻土地带的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公路片。影像的文学化表达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藉由萨满神秘主义色彩讲因果报应是片子显性的部分,隐性的是导演对社会问题的自觉(留守儿童、妇女问题、生育迷信等)。相对抽象的背景处理,以及东北方言特有的幽默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一连串社会新闻堆叠的沉重感。通篇的闭环叙事,让人看罢觉得开篇强奸的铺垫显得十分多余。

前后影像语言的运用一直不统一,开篇固定机位,公路航拍,片尾这三个部分甚至都不像是同一部电影。看不出特殊画幅与内容的必然性,导演在视觉上的尝试也让人困惑,原本以为黑白-彩色是现实-虚构之间的切换,而局部彩色的处理有时候也会显得多余。私以为如果全片能对故事做简化,对视觉更朴素的处理,都会让电影呈现出更好的结果。


王昕  ★

影片试图呈现农村凋敝、崩溃的景象,然而这种对卑鄙、贪婪、麻木的批判,整体显得过于廉价和想象性。较有趣味的依然是“成仙”的设定,在一辆面包车里流浪于十里八乡。然而影片并不试图以一种聊斋或唐传奇的方式讲述,它是过于混沌和拼凑的,对于基层和农村都缺乏真实细节的把握。和演员不甚真实的方言一样,镜头与剪辑也不甚精细,观众会如何体验这部影片取决于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是否造成了代入的阻碍。


木卫二  ★

有幽默喜感的尝试,但萨满话题,完全让位于乡村人情生态。固定机位以外,穿插了航拍俯拍主观镜头等杂糅视角,如同画幅比与颜色变化,无法达成形式上的统一,导致后半程失焦且煎熬。演员台词如背段子,手语全是人工加戏,方言从加分项目变成了减分。场面调度和声音设计几乎没有,电影空间遂变得无比干巴。


大奇特  ★

故作姿态的农村魔幻主义,由段子和对白拼凑而成,刻意编排的成分太大,人物空洞。对白并不像村里人的口吻,所有人的台词都像从一个人口中说出来的,包括哑巴的“台词”。优点恐怕只是题材了。


《我要参选》


赵梦莎  ★

对于李小牧这样富有争议又充满戏剧性的被摄对象,仅仅呈现政客的一面还是有局限性的。对这个特别的人设表现的不够立体,人物的心理历程和过往的渗透有限。最终呈现的结果也还是没能超越一个电视新闻的拍摄方式,有点流于对参选过程的表面记录了。


张子木  ★★

非常生动紧凑的人物纪录片,从一个行动中的强有力的主人公带出了更大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于人物和环境的状态均有精彩的捕捉,但整体没有跳出跟拍的视角和方法。


柳莺  ★★

信息量巨大,完成度很高,在导演一人单打独斗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通过李小牧双重边缘人参份,切入中日关系与民主制度的宏大议题。


苏七七  ★★

对于日本的政治生态的呈现是有限的,对于李小牧这个人物,这个角度的进入也是有限的。


王昕  ★★

仿若对一则社会新闻进行的深入报导。比日本人更日本的主人公依然某些时刻流露出中国身份,对一两处这种时刻的捕捉还是非常精准的。然而围绕选举,限制了影片的材料组织方式,停留于水准之作。


木卫二  ★

一个印象中的网络红人,脱中入日,以行动实践参与到民主社会的底层选举。失败更可贵。




《笨鸟》


苏七七  ★

留守少女的黑暗成长史。对场景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是对现代化进程中边建设就空心了,正追逐就破败了的城镇的精确描述。主要是用动作而不是语言推进叙事,这是这种语境下的现实状况,但因此而叙事段落间有很大的空隙,需要观众用自己的理解来填充。


赵梦莎  ★

观看笨鸟和评价笨鸟是一个自我反刍的过程。前者不由分说,过程中也看不出端倪,只隐约感到疲软之处(母女关系交代的过于单薄)。而回味笨鸟时则像是一个解压缩的过程——性教育严重缺失的留守少女陷入了一场接二连三的青春期危机:校园霸凌,偷窃报复,失贞恐惧,在一个雨季的清洁之后让从主人公被动走向主动,而其中每一处都照见了我们自己是怎么长大,并且怎么变得更好或更坏的。围绕林森身边的辅助人物(祖父、梅子、大威)的刻画也都饱满精彩。


张子木  ★

非常细腻的呈现了当下一个中国乡镇的零落面貌和成长于其中的留守少女的境遇,这种呈现是富含细节和体感的,去标签化的,不疾不徐,丝丝入扣,但却异常真实残酷。参照作者的上一部《鸡蛋与石头》,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的视点与风格,但在叙事上更加复杂,是非常真诚的作者电影。


柳莺  ★

少女力真是一个太过贴切的次来形容红贵在片中隐忍有力又透着似懂非懂的表演。处理农村题材的影片那么多,这一部敏锐地挠到了通常被避开或刻意回避的少女性体验,又难得地做到不窥视,不奇情,踏踏实实用镜头语言讲故事。


王昕  ★

连绵的雨天、黑夜,网吧里闪烁的彩色光线,写满广告的残破墙壁,老县城和新建工地交织的空间,整体影像氛围是种略带表现主义的真实。叙事上非常节制,由各种断片连缀而成,但若隐若现的编织要求一种极高的较巧和观众的高度配合。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仍略欠火候。


木卫二  ★

影片成功营造了一个承载孤单角色,放大空落情绪的县城环境,与导演前作相比,有令人惊喜的提升。黄骥对小演员的观察与指导更加得心应手,电影在家,学校、网吧、酒店和街景的空间择取和切换转变,触动强烈。


大奇特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