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交通广播  ·  925教你学诵读 | 海上日出 ·  18 小时前  
ONE文艺生活  ·  年后离婚的人,都是被逼的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第一批泡脚包受害者,出现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我那没什么钱的父母,教给我三件事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2-12 18:02

正文


家里穷成这样,自然是没办法在物质上富养孩子……但我还是特别感谢爸爸妈妈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教给了我三件事。这是他们给我的最珍贵的三件礼物。

1

思考是对自己的尊重。

我家是那种典型的单职工家庭,在农村叫作“半边户”。爸爸是个小学老师,后来做了校长,妈妈在家忙活。他经常周一到周五住学校,周末回到家挽起袖子就下田干活。

按说这种家庭应该也不至于太穷,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是很穷的,比很多父母都是农民的家庭还穷,尤其是在我小的时候。可能是爷爷去世太早,妈妈嫁过来时,家里一穷二白,以至于经常要去外婆家拿油拿米回来。

我幼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总会提个空篮子,回来的时候篮子总是装得满满的。读小学时我还穿过打补丁的裤子,有次很馋小卖部的话梅,要三毛钱,我拼命攒啊攒,攒了一堆分币,兴冲冲地跑进小卖部去一数,还差两分,老板娘可能见我可怜,说两分钱就算了。

家里穷成这样,自然是没办法在物质上富养孩子了,实际上连精心养育都很难做到,毕竟有那么多农活要忙。

但我还是特别感谢爸爸妈妈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教给了我三件事。这是他们给我的最珍贵的三件礼物。

2


父母教给我的第一件事是,人应该多读书。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会向子女灌输这个道理,但他们通常只是说说,你让他们自己看书,他们多半宁愿去打牌唠嗑。

我妈妈是很爱看书的,什么书都爱看,就连菜谱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她年纪大了,每晚睡觉前还是会看一会书。小时候书籍匮乏,可家里总能找的出几本印刷品,比如什么《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之类的期刊,还有些残缺不全的三毛、琼瑶小说。

妈妈记忆力特别好,看了书后会给我们讲故事,她讲故事的水平一流,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啊。我还记得《连城诀》的故事最初就是她说给我听的,听到凌霜华被父亲活埋那一幕,我汗毛都竖了起来。

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爱看书,看了后再注入自己的瞎编乱造,说给弟弟听,他最喜欢听的就是卫斯理系列,那时我们都想去探索宇宙。

爸爸没那么爱看书,但他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我订阅杂志。我每年都会订《少年文艺》,有时候还会订《科幻世界》《儿童文学》,在精神匮乏的年代,是这些杂志为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我还有个酷爱武侠小说的叔叔,总有本事从外面借到书。感谢叔叔,让我这个小学生通读了金庸、古龙和梁羽生。

长大后,关于阅读,总是有人问我两个问题。

现代人这么忙,怎么才能够做到坚持阅读?


能问这个说明打小就不爱看书。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你再怎么忙,总还是有时间吃饭睡觉吧?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我的观点是,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比为孩子开书目要重要得多,孩子爱读什么,就尽管让他读。大人同理。书看多了,你自然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阅读这个习惯,真的越早养成越好。做父母的人想要孩子爱读书,只需率先拿起一本书看就行了。

3


父母教给我的第二件事是,人应该不断学习。

这个学习,不是指在学校里埋头苦读,而是指一个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不断成长的能力。

我妈就是这种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她一个湖南人,到了广东后马上摸清了当地各种食材的做法。她在饭店吃了次秋葵,立马就买了种子回去。现在我家的菜园里,秋葵长得郁郁葱葱,方圆数里的人都没见过这种蔬菜,纷纷过来参观。

托我妈的福,我们家的饭桌上,时不时会冒出些新鲜的菜式,她在亲友家吃到什么好吃的菜,总是会问了做法回来炮制一番。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感谢我妈,培养了我兼容并包的“好胃口”。

我们家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率先装宽带的一拨人,爸妈很早就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我爸最喜欢发各种养生知识给我,我妈最近爱干的事是在各个群里发我的文章。我爸退休后,很想找回事业的第二春,正在谋划着要和人去成都承包食堂。虽然我觉得他年纪大了,大可不必折腾,但对他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还是挺佩服的。

在他们的世界里,好像从来都没有什么“这个很难,我学不会”的概念,他们碰到一件事,只要觉得有意思,就会兴致勃勃地去尝试。这种精气神,有时连我都自愧不如。

从不故步自封的精神,是他们送给我的第二样礼物。


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