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专注互联网产品、用研、交互、设计、运营领域精选内容。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用心的去读一篇文章,也许胜过你的走马观花。每早八点,我们等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曝Apple智能中国合作方为阿里#】#曝 ... ·  10 小时前  
创业邦  ·  两极反转,外国人开始在X上卖中国AI的课了? ·  14 小时前  
爱范儿  ·  最轻旗舰 Ultra 机型,是这样炼成的 ·  15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Switch2售价曝光#】游戏媒体 ... ·  19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奥特曼称DeepSeek可与ChatGP ...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而立之年的产品经理自白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04 08:46

正文

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作者:哈勃 ,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

公众号:哈勃笔记(ID:habobiji)

编辑:Dva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自己作为产品经理,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浸淫了8年,8年间辗转反侧跨了2个公司3个城市经历了6个产品。虽然未成大器,但也兢兢业业, 算是摸索出了一点自有的“套路”。


虽然都是“套路”,依然愿意分享出来,算是对而立之年的一点总结。愿能对我们产品经理的成长,尽一份绵薄之力。鸡汤偏多,慎喝。


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表象感知就是,互联网行业更青睐年轻人。当88年就已经是中年女人时,而立之年岂不是老年人了。但其实这也只是表象而已。


在我看来自己能否受青睐, 主要在态度和能力 。当自己还可以食一斗之米,开二石之弓,且勇于报效祖国时,谁还敢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产品经理,无论负责的产品大小,客观讲,就是整个产品的 责任人、监护人。相信这个观点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做产品就像养孩子,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驱动力,DNA中自带的程序。就像为人父母,没有人说做父母只是年轻人的事,而立不惑知天命之年就不能做父母。


因此能否做好产品经理,至少在我现在看来,和年纪无关。 反而随着年纪的成熟,会有更理智更平静的思考,有更全局、更主动的精神。


正在做或立志做产品经理的你,如果因为年纪问题在犹豫, 我的建议是放胆来干。


二、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道德经有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产品经理的成长亦是如此。凡事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在我工作的这8年,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瞧不上,做事没耐心,遇事不动脑。当然,我也是从这个样子慢慢纠正过来的。


所以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心痛不已。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自己的成长足足耽误了两年。


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就是自己负责小产品,能兢兢业业,精细打磨,负责大产品,不高傲自大,不一意孤行,也不自带光环。通过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产品细节,锻炼和沉淀自己。


结合团队的力量和合作伙伴的优势,让自己从小厨房走向大厅堂。


好的产品经理不会因为一时的逆境,就自暴自弃。在逆境中才能看到自己能力的短板,看到与强者的差距。


就我自己而言,成长最快的这两年,也是在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连小产品都没有的情况下,弥补短板,追逐奔跑,从细节开始,踏实干事,耐心挖掘,努力拼搏,才逐渐打磨出了一个小小的新产品,并慢慢成长为规模型的产品。


三、学而有思,思则必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有学有思,才能会学习。不但可以去伪存真,还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


而对于工作来说,我觉得学习和思考还好,最重要的是行动。这也是我所谓的思则必行。


有时候,我们有思维惯性,尤其是年轻的产品经理,会出现三个问题。


一个是,喜欢一直思考,迟迟不动手。 为自己画饼,却不去通过行动来做出这个饼。而在我看来,马上行动,不但可以解决拖延症,更能在行动中慢慢捋清思路。


因为即使思考的再久,等到行动时,很多思考细节也会被遗漏,除非边思考边用文档详细记录。


第二个是,喜欢将几件事情关联在一起考虑,或是等待时机一起沟通。 这个问题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也会在一点点的拖延中,积累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连锁反应。


举个例子,需要和同一个人或团队合作沟通ABC三件事,A事情可以立即沟通或立即行动,B和C两件事需要先确认再沟通或行动,新人往往喜欢等B和C两件事都确认后,再将ABC一起去沟通和行动,而在我看来,正常情况下,如果B和C不是A的前置任务,那完全可以马上针对A进行沟通或行动。


第三个是分不清事情轻重缓急。 这不但要求产品经理全精力投入,也要求全局思考。这也是最能锻炼能力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多渠道主动获得消息,然后判断事情的轻缓。


四、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众矢之的”我是想说团队目标的问题,而“有的放矢”就是说到工作任务目标的分解问题了。


在我工作的前两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老大安排的事情。


不是说这样不好,刚入职场尚可,但随着成长,只做老大安排的事情,不了解整体的产品目标,不整体考虑和制定团队目标,不将任务进行阶段性分解和打法分解,则会陷入到“混日子”的恶性循环中,失去了主人翁精神。


这也是多数新任产品经理最困惑的问题,再者,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也会对工作产生影响,而这些又会随着社会发展、时间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在团队目标、团队成长、个人目标、个人成长中找到平衡。


我觉得这会是 我一直努力的要点,无论是什么年纪。 团队没有目标,要一起努力找,没有成长,要以身作则带动成长,个人没有目标,要制定目标。并且要分解任务,制定行动计划。


五、教之道者,贵以专耳


这原本是三字经中的说法,指 教育要精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借这个说法,表述两方面的道理。


道理一是: 我们做产品的时候,需要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不受外界影响的精神。因为在我工作的这些年,看到很多人不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喜欢凑热闹,觉得哪里有风就往哪里奔。


而能否经得起大风吹的衡量标准是,一个人是否准备好了。因为被大风吹起来的的人,有准备的会平安降落,没有准备的,则会摔的很惨。


这里的准备好, 一方面指做好手头的工作,自己有足够的成长,一方面是对要去的地方,有足够的了解,且心里有所准备。


就像读大学转专业一样:只有把本专业的学业做到很优秀,并且对要去的专业有特别的认知和兴趣,才能顺利转过去。没有地方会仅因为兴趣而收留一个普通的学生。


工作中也一样,自己手头的事情做不好,绩效不够优秀,又怎么能指望去到别的地方且受到尊重呢。


道理二是:我们在培养人才时,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只重局部,不管整体,只管工作,不管生活。 这不仅仅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这更涉及到后续的知人善用。


因为我们应该看到过,有一些年青的产品经理,被放养,他们野蛮生长,横生枝节,不乏良好的苗子和人才。


也看到一些产品经理,在能被合理安排任务的情况下,却被胡乱的安排在他不擅长而又不喜欢的岗位上。


造成了多方难以挽回的损失。当然这是多方面的问题,但在很多地方,这样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