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图为位于山东淄博的管仲纪念馆。
管理的核心是管人,把人管好了,人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把人管好,必须了解人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决定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区别。研究中国式管理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刚柔相济”和“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核心理念,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时能够互相协调、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在管理中,就是强调和谐管理。和谐管理并非指一个组织中所有人都是一个声音说话,一个步调做事,而是包含差异甚至对立的统一。《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对上级不盲从,能够提出不同意见,使上级科学决策,对下级不排斥,不压制,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文化要求管理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承认并尊重下属间的差异性,实现下属身心和谐、内外统一、精神与物质均衡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秀的团队精神。
和谐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孔子强调“和为贵”,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古以来,“和为贵”是中国人重要的思维理念和价值目标,是处理错综复杂矛盾冲突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家庭要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相处要和气致祥,做生意要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要和衷共济,“和为贵”是我们做好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正如荀子强调,“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谐可以集中力量,变得强大,融通万物。
规则约束下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节制,也不可行。和谐与原则相辅相成,通过规则制约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矛盾要通过和谐方式化解。
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的两面,其运动方向必然相反,免不了矛盾、挫折和斗争,但最终通过调和,使对立双方达到平衡。如果一个单位一团和气,从来没有不同声音,这个单位一定一潭死水,缺少活力。有矛盾才有进步和前进的动力。管理者要能坦然面对各种矛盾冲突,在解决矛盾冲突过程中提高素质,让组织向好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管理智慧: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周易》的“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老子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礼记·礼运》的“人者,天地之心也”等。以上都体现了古人的“以人为本”思想,运用到管理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霸王事业之所以有良好开端,是因为以人民为根本,这个道理理顺了,国家就会稳固,理不顺,国家就会处于危难中,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本理国固,称王称霸。管子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尽管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重视和肯定人的重要作用则具有先进性。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重视人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作为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做好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管理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人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根据人的需要不断提供所需条件,就可以持续激发人的有效行为。管理者应该创造条件满足被管理者的合理需要,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动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让其能把工作平台当作人生价值实现的舞台,实现个人价值与单位全面建设的同频共振。
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本思想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仁”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要求人具备忠心、宽恕、智慧、勇敢、敏捷等多种优秀品质。管理不仅要实现组织发展目标,还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把人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注重对人的有效约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本管理思想不仅包含着对人的真心关爱、全面培养,也包含着通过制度规则对人实施约束,正如孔子认为的,通过规则约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今天汲取古人的人本管理思想精华,要把这种制度约束上升到思想和价值观层面,制度约束是外在的,价值观约束是内在的,制度约束是他律,价值观约束是自律。
《论语·为政》强调,“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不因犯罪受到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会归服。因此,管理者要刚柔相济,既要用礼和制度等刚性手段规范和管理被管理者,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被管理者遵章守纪。
严管与厚爱统一。
“刚柔相济”的管理智慧在兵家思想中也有体现。《孙子兵法·地形篇》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将帅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士兵就会跟随将帅趟涉水流;对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士兵就会情愿与将帅一起同生共死。同时还指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意思是,爱护士兵的目的是为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不能一味溺爱,要同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管理中也一样,既要真心关爱下属,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也要严管与厚爱统一。
法治与德治统一。
儒家思想提倡德治,以德服人,以德治天下。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位置,所有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原则。思想家荀悦对其进一步完善称,“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意思是,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定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再按禁令要求别人。管理者要做遵章守纪的模范,这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为官之德,这样才能像北极星那样,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德治的同时,儒家也强调法治与德治统一,《孟子·离娄上》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只有良好的德行是不能够领导国家的,只有法令也不能让法令自发发挥作用,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因而,管理中,既要以法规制度约束被管理者,也要用德行影响和引导被管理者。
管理与教育统一。
管理和教育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管理中有教育,教育需要管理,两者不能割裂,离开了思想教育,管理容易变得简单粗暴,离开了严格管理,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随着时代发展,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短视频充斥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这样的变化,管理者须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把握好管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方式做,统治者不过多干预人民的生产生活,而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达到人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尊重客观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应效法地,地应效法天,天应效法大道,大道则效法自然,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尖站立,不会站太久,大步走路,不会走太远。也就是说不自然、违背常规的行为不会带来长久有效的结果,管理也要顺应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行为也许短期有效,但从长远看,得不偿失,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
讲究工作方法。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意思是,一个人活着时,他的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得僵硬;花草和树木也是一样。所以,僵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软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柔软或谦逊使生命生存,自负则使生命衰退。以柔克刚不仅是生活智慧,也是管理智慧。管理中,要讲究方法,善于在纷繁事务中找到基本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千万不能一味强硬蛮干,最后适得其反。
善于选人用人。
要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需要有一帮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下属,要求管理者善于用人。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必先有谦下之德,才能得到人的诚心辅佐。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究其原因在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下属才能。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毛泽东也说过,“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所谓“用干部”就是选人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激发其动力和潜力。
以“无为”方式“有为”。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我不干预,人民自然自我发展;我不施加负担,人民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保持淳朴的生活方式。管理中,“无为而治”就是让各个部门在既定的管理制度下自发良性运转,管理者不要过多干预下属工作,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目标更快更有效地达成。■
作者单位 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