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象公会
精神鸦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6氪汽车  ·  《迈凯伦的新车,可能比股市更值得投资》 ·  2 天前  
36氪汽车  ·  《迈凯伦的新车,可能比股市更值得投资》 ·  2 天前  
说财猫  ·  服了!专给300万农民放贷的公司,要上市 ·  5 天前  
说财猫  ·  服了!专给300万农民放贷的公司,要上市 ·  5 天前  
歸藏的AI工具箱  ·  Meta ... ·  6 天前  
歸藏的AI工具箱  ·  Meta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象公会

为什么辩论赛这么无聊|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7-28 23:25

正文

一度红极一时的辩论,为什么始终不能走出校园。


文|肖牧


从首播起,《奇葩说》一直是中国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视频节目之一,不但播放量惊人,招商金额也打破记录。


这并不是辩论节目第一次红遍中国。早在三十年前,被称为「国辩」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就曾受到观众热捧。1993 年的「狮城舌战」,更是同代中国年轻人的集体回忆。


▍因比赛面向大学和专业院校队伍,因此称大专辩论会


为什么辩论能红遍大江南北?又为何逐渐淡出公众视线?辩论还能重新火起来吗?


舶来的「华语辩论」


中国人熟悉的中文辩论赛,并非中国本土的产物,而是新加坡的舶来品。


1986 年,新加坡广播局举办了首届「国辩」——「亚洲大专辩论会」,北京大学辩论队战胜香港中文大学夺得冠军。日后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马朝旭是当时五位辩手之一。


▍1986 年 7 月 18 日新加坡新明日报对首届「亚辩」澳门东亚大学与北京大学的辩论分析


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第一次接触正式的辩论赛事,一经播出,即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辩论热」。


到 1986 年底,北京据调查已有过半数中学生参加过辩论赛。1987 年北京举办的电视辩论赛,几天内有 3100 多个单位报名,除大中院校,厂矿、医院和部队单位也表现踊跃。


1993 年,亚洲大专辩论会更名为国际大专辩论赛,由央视与新加坡广播局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此前已是 1988 年冠军,此次又在首次国辩大赛中夺冠。总决赛之夜举国关注,堪称中国大陆辩论的巅峰时刻。


▍时任复旦大学辩论队教练的俞吾金(左)与顾问王沪宁(右)


「国辩」始于新加坡,其基本原则则来自西方世界。


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先秦都发展出了辩论。其中,古希腊由于哲学发达,又有民主政治的现实需要,遂将辩论的技巧发展为专门的「修辞学」,通过中世纪的基督教大学延续至现代欧洲。


▍圣礼的辩论(拉斐尔绘于 1509-1510)


目前通行于各国、包括中文世界的现代辩论,则起源于英国。


十五世纪初,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开始举办定期的校际辩论,将辩论作为培养未来议员、法官、律师和外交官的重要方式,出现了现代辩论的雏形。到二十世纪初,现代辩论已经普及到了大量非英语国家。


首届「国辩」夺冠的复旦大学,早在晚清就已经奠定了辩论的传统。


耶稣会神学博士马相伯于 1905 年创立复旦公学时,其章程就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练习「聚散之仪文,辩论之学术」,「先由一人登台讲演,然后轮流推举学生中一二人加以批评」,颇有英国议会辩论之风。


前身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也设立了专门的演说辩论委员会,定期举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练习口才。


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今海外民主政体及君主立宪政体之国,演说皆极发达」,他们将演讲和辩论作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民国建立后,以「修缮辞令、发展思想」为宗旨的北京大学雄辩会,和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进一步推动辩论的发展,其形式已与当代校园辩论相差无几。


▍邓中夏,中共早期领导人。1919 年 3 月与罗家伦、张国焘等人创办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如 1918 年的两场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各有三人上场,辩题由评委指定,分别为「科学日进而宗教日衰/宗教日进而科学日衰」以及「最后之胜利在强权抑在公理」,根据「理论、言词、态度、复辩」评分。


只是 1949 年后,随着高校改革逐渐推进,大学里的辩论活动逐渐式微。


在其他地区,战后的民主化浪潮则进一步推动了辩论的普及。民主制的维持需要司法辩论、议会辩论和竞选辩论作为基石,校园辩论也为政坛、法学界等培养了大量人才。台湾的马英九、宋楚瑜、谢长廷等都曾担任辩手。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华语辩论」,几乎完全是从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转手而来。华语辩论的赛制之一——奥瑞冈赛制即来自于台湾,「奥瑞冈」就是台湾对美国俄勒冈州的音译。


这种由英美法庭辩论演变而来的赛制,在 1974 年由美军引进台湾,随即成为台湾的主流赛制。但该赛制极其强调论据的来源和严谨性,在中国大陆并非主流。


大陆的主流华语辩论,在举办了二十年的「国辩」的影响下,始终采用的是非事实性、非政策性、选题抽象的「新加坡赛制」。


与立足高等教育的台湾不同,新加坡以推广普通话为举办辩论赛的最大目的,其次是「增进参赛区域的友谊」和「加强各电视台的合作、提高文化品位」。


在「国辩」的影响下,中央电视台在 1998 年推出「全国大专辩论赛」,同样采用新加坡赛制。大陆华语辩论的赛制、风格和辩题类型,在这两大赛事的影响下得以确定。


▍2002 年全国大专辩论赛夺冠的中山大学,次年夺得了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奇葩说》「金句女王」马薇薇,正是夺冠的四位辩手之一。


不过,新加坡赛制虽在大陆推广成功,辩论会占领国内电视台的盛况却并不持久。即使是现象级的「国辩」,收视率很快也不升反降。


没落的「文字游戏」


八十年代,辩论节目在中国大火,并非偶然。


在电视节目匮乏的时期,水平稍高的节目很容易受到关注。加上电视辩论时常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在当时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自然广受追捧。


但在最初的激情褪去以后,寄希望于用辩论得出真理的观众们,开始注意到骨感的现实。


1993 年「国辩」决赛中,复旦大学辩手蒋昌建结辩时引用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火遍全国。



这种追求文采、引经据典、轻视说理的辩论风格被称为「复旦风」,长期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


评委青睐「复旦风」,最主要的原因是主办方办赛的动机。


「国辩」既是以推广普通话为目标的电视节目,主办方自然希望辩手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华语的魅力」,并具备强大的镜头表现力。逻辑性和严谨性因此惨遭忽视,辩论赛沦为演讲和朗诵。


尤其加剧表演性质的是,所有辩手交替发言的「自由辩论」本是新加坡赛制特有的环节,意在追求激烈的舞台效果;辩手若出现影响观赏性的失误,导播甚至会要求中断重来。


然而自 1995 年开始,马来西亚辩手抓住了「复旦风」逻辑不足的软肋,大陆辩手逐渐在赛场上失利。


▍开始注重逻辑性的西安交大队,重新夺得了 1999 年「国辩」冠军


大陆辩手开始学习注重逻辑的境外辩手,大陆辩论圈却走向了诡辩的另一个极端。


其后,在获得两届国辩最佳辩手、来自台湾的黄执中影响下,大陆辩论淡化了诡辩色彩,但是进入 21 世纪的国辩仍然创造了收视率的新低。


2006 年,流行于英美和台湾的「政策性辩论」开始在大陆推广。


与传统新加坡赛制普遍采用的如「人性本善/恶」或「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类抽象话题不同,政策性辩论的辩题往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如 2007 年国辩就出现了「安乐死应该/不应该合法化」。


2007 年国辩辩题


政策性辩论历来是日语、英语辩论和台湾华语辩论的主流,鼓励辩手对现行政策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如美国全国辩论赛(NDT)1954-1955 年的辩题为「美国是否应该在外交上承认中国共产党政府」 。


遗憾的是,长期习惯了非政策辩论的大陆辩手,往往将政策性辩论当成非政策性来打,如将「应否设立赌博特区」视为「设立赌博特区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完全无视辩题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沦为口水之争。


网络和娱乐节目的兴起让大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复旦风」和诡辩间游走的大陆华语辩论愈发丧失观众,成为辩论爱好者纯粹的「文字游戏」。


辩论还会火起来吗


华语辩论的衰落并不奇怪。辩论在中国并无现实需要,辩手走出校园后毫无施展机会,成为小众活动势所必然。


而辩论的两次火爆,更多是由历史的行程所决定的。


新加坡 1986 年举办「亚洲大专辩论会」时,正值新加坡大力加强对华关系,恰好又在主动推广普通话。


1993 年与央视共同主办的首届「国辩」,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规格极高。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李显龙亲自为夺冠的复旦大学辩手颁奖。


▍时任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为复旦大学辩手颁奖


与此同时,「国辩」也被纳入了中国外宣部门的推广项目之中。1998 年前,参加国辩的队伍由教育部直接指定,比赛结果关乎国家荣誉。随着孔子学院等新项目的崛起,收视率不断下滑的国辩才失去重视。


辩论再一次受到万众瞩目,是在十余年后,以辩论为主要形式的《奇葩说》成为热门节目。但是,节目旗帜鲜明的娱乐属性,显然胜过其中并不纯正的辩论元素。


「马晓康」组合、粉丝众多的嘉宾、弹幕、观众评分制、同性恋出柜等流行元素给节目带来了大量粉丝。但这些元素与辩论都没有关系,更无法推动辩论的复兴。


▍《奇葩说》「马晓康」组合


不过,辩论在中国并非不能东山再起,只是其形式与人们熟悉的「正方辩友」「反方辩友」迥异。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努力将子女送往海外留学,为了交出一份鲜亮的入学申请,「模拟联合国」活动已在各地重点中学中广为流行。


「模拟联合国」脱胎自英美传统的议会辩论,只是学生扮演的角色由执政党大臣/反对党大臣变成了在国际会议上发言的各国代表。除辩论发言外,还包括会下协商和案头工作,第一语言一般是英语。


参与模联的经历被认为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增加申请外国大学的竞争力。在此激励下,2005 年才由北大首次举办的高中生模联大会,以极快的速度得到推广,吸引到了远高于当年辩论队的人气。


由于模联的代表国家由会方指定或随机产生,参与学生水平难以预料,不时会出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外交场景:委内瑞拉、塞拉利昂、甚至绿色和平组织的代表全程谈笑风生,钦定国际重大问题;美国、德国代表则张口结舌,只能连连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