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绚丽多彩,车厢内没有座椅,取而代之的是设备齐全的手术室和床铺整洁的病房——在国铁济南局临沂车务段临沂站货场,一列特殊的火车停靠在股道上。车身绚丽多彩,车厢内没有座椅,取而代之的是设备齐全的手术室和床铺整洁的病房——在国铁济南局临沂车务段临沂站货场,一列特殊的火车停靠在股道上。
停在临沂站货场的“健康快车”。新华社记者邵鲁文 摄
今年59岁的临沂市沂南县白内障患者杨金凤,刚刚在车上进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即将重获光明。
“听身边邻居说这里有北京来的医生,我就报名过来了。”杨金凤说,在大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要花费五六千元,而在列车上,从各项检查到手术完成,整个过程全部免费。
这列特殊火车被称为“健康快车”,是国家卫健委、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等单位为白内障患者设立的慈善项目。
“‘健康快车’每年开行到偏远、欠发达地区,在每个服务点停留3个月。这趟列车2024年已陆续走过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吉林白城市等地。”列车负责人李东岩说,去年11月13日,车辆停靠临沂市,计划为1000名左右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优先服务当地老年人、生活困难群体。车上的医生和护士,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刀医生具备1000例以上的手术经验。
记者在车上看到,整整一上午,医护人员先后为十几名患者完成了手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张钦告诉记者,医疗团队采取超声乳化方式进行手术,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例,平均每天要进行25例左右的手术。
“健康快车”监控设备显示的手术画面。新华社记者邵鲁文 摄
在车上,记者还听到了熟悉的山东口音。李东岩说,列车每到一地,都会同当地医院合作,吸纳本地医生到列车上配合工作,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手术水平。
从手术室出来,杨金凤被护士搀扶进隔壁车厢的病房,在车上继续留观一天。记者看到,病房分为上下两层,可容纳52名患者同时入住。虽然条件相对简单,但一个个小隔间都干净整洁。
“虽然只在列车上住一个晚上,但既省了钱又能重见光明,患者对我们非常认可。”随车护士徐宏堃说,前来手术的患者,年龄最大的有95岁,最小的也有49岁。
列车内经过改造后设置的病房。新华社记者邵鲁文 摄
随着铁路覆盖范围的日益扩大,“健康快车”开到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除了治疗患者,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基层医院提升白内障手术水平,从而留下一辆‘开不走的健康快车’。”李东岩说。(新华社记者 邵鲁文、张钟仁)
365天无休,24小时有人在岗,紧急呼叫声随时会响起……这是急诊室的日常。
“赶紧,赶紧回来,人命关天……”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里一名67岁的患者突发状况,医生决定立刻进行手术。
与生命的极限拉扯,是急诊室的常态。
春节将至,气温骤降。多种疾病进入高发期,急诊室每天有大量患者涌入,有因冬季流感高烧不退的孩童,有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的老人,有饱受疑难杂症困扰的病患,还有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重病患者,一场场生命保卫战悄然进行。
急诊通常是救死扶伤的前线,但目前急诊室面临着床位紧张的难题,急诊医生说:“急诊室永远少一张床,如果每日六百到八百位病人全部滞留在此,后续病人根本无法进来就诊,那些真正生命垂危的急危重症患者就得不到及时救治。”
为妥善安置外地患者及非急危重病患,2016年起,北京协和医院与周边五家医院构建 “医联体” 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解决床位紧张的问题。
急诊之急,是生命之急,每一秒都充满了未知与紧迫。在急诊室蹲点的日子里,深刻感受到这里没有黑夜与白昼,只有一个永恒的时间概念:为生命而战。(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春走基层|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守岁——除夕夜急诊科见闻
“出车!越秀区挹翠路有一位70岁的老人呼吸衰竭!”1月28日除夕夜23时左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急诊区护士长张凡接到急救电话后三步并两步奔上救护车,和同事一起极速赶往呼救点。
“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接到120电话后,医院必须在三分钟内集齐医生、护士、担架员、司机出发。
张凡和同事赶到现场后,患者意识丧失,血压低、血氧饱和度只有49%,情况一度十分危险。他们立即给予患者开通静脉通路、吸氧、球囊通气等抢救处置,“血压上升了,血氧饱和度能维持在80%,立即转运回院并通知急诊抢救室做好抢救准备。”
直至抢救成功,张凡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才稍稍松弛,顶着满头大汗走出抢救室,连说了好几个“太惊险了”。
1月29日凌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要是晚半个小时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每次抢救成功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还好赶到了。”张凡告诉记者,这样惊心动魄的夜晚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在除夕夜值班不能与家人团聚也是常态。“我在急诊科做了11年护士,只有一两次回家吃了年夜饭,我和我父母都习惯了。”
对于不能回家过年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来说,年味寄托在病房里张贴的春联,体现在上班路上不再拥挤的地铁,或是下班后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饺子。
“阿姨今天拔除了气管插管,病情好转了……”急诊重症监护室内,护士吴克阳正邀请508床患者的家属前来探视。在给阿姨心理护理时,吴克阳敏锐察觉到她除夕之夜想念儿女的心情,于是拨通了家属电话。
1月2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外。新华社记者 赵紫羽 摄
半小时后,508床的阿姨紧紧握住了女儿和儿子的手。
“在这种传统节日,病人心态容易出现起伏,因为都想回家,但病人现在的状态又不能回去,所以我们会更重视他们的心理变化。”吴克阳告诉记者,她们也是子女、也是父母,也是普通平凡的人,知道患者内心朴实的想法。
当晚,吴克阳和同事们走到一些神志清醒的患者床边送上新春祝福,同时用电脑给患者播放央视春晚,希望以这样的方式,祝福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与家人共度春节。
“新年快乐,拜拜。”急诊科住院总医师吴冰璇匆匆挂掉家人打来的问候电话。从除夕当晚到初一凌晨,吴冰璇连续主导了三场大抢救,幸运的是,全部抢救成功。
1月28日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内。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急诊是整个医疗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急危重症患者到医院的第一站就是急诊科,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精准的判断,给患者有效、及时的治疗。这份工作永远充满挑战,因为不知道下一个推门进来的病人是什么样。”吴冰璇说。
零点后,医院外的居民区渐渐被静谧笼罩,而急诊科内还响动着各种医疗仪器的“滴滴”声,陆续播报着就诊通知,新一轮的争分夺秒和全力以赴又拉开帷幕。“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配合很紧密,虽然没有和家人一起过除夕夜,但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多人一起留守下来,也是一个家庭。”吴冰璇说。
当熟悉的春晚旋律《难忘今宵》在病区某个角落响起,医护人员们又度过了坚守岗位的平凡一天,而这个夜晚因他们的坚守不再寒冷,涌动着别样的温情与希望。
(新华社
记者 赵紫羽、钟焯)
“你拍一我拍一,心态平衡数第一;你拍二我拍二,争取活到一百二……”
在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20多位老人坐成一排,跟着护士的节奏,边唱歌边拍手拍肩。
活动结束后,吴老先生在一阵掌声中为大家拉了一段二胡。吴老先生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曲子拉得欢快流畅。窗外数九寒冬,室内暖气开放,温暖如春,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而就在几天前,吴老先生刚刚经历一场突发状况。那是一个深夜,他去卫生间时脑梗复发,摔倒在地。所幸室内安装的跌倒报警器马上发出警报,值班护士接到警报后一键呼叫,医师即刻上门,将他送入附近的急救中心。经过几天治疗,吴老先生病愈,又回到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生活。
远在广东的儿子,在后怕之余也感慨:“父亲多年前曾患脑梗,母亲去世后,我们不放心他一个人生活,多次协商让他到广州生活,但他总是故土难离。后来协商一致后,我们送他到医院养老。这次脑梗复发,即使我们做子女的守在跟前,也做不到这么及时周到。能在医院里养老,很难得,也很安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让老年人享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从医30多年,我对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不易感同身受。”郸城县人民医院院长于健说,如果这些老人能离医院近一点,他们的生活将会有明显改善。早在七八年前,郸城县人民医院筹划建设新城院区时,于健就积极推动建设医养结合中心。最终,新城院区实现了医疗与养老同址建设、一体化运营,而养老区域的面积占到了整个新城院区的一半。
“现在新城院区的医疗床位是400张,而养老床位达600张,此外还有医养公寓162套,能满足自理型、半失能型、失能型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郸城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主任聂志新说。
同时,医院还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广应用中药熏洗、热疗等中医外治技术,并适时开展文艺演出、健康课堂、书法讲座等活动,提振老人们的精气神。
于健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医保、民政部门联动,探索将医养结合纳入报补的可行方式,并积极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进一步减轻老年人负担,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
光明
日
报记者 张春
雷)
新春走基层|春节临近,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护团队用心守护在患者需要的每一天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仍有不少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住院治疗。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护团队用专业保障肿瘤患者诊疗安全,用坚守换取更多家庭的团圆。
为保障人民群众方便就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门诊、医疗、检诊、行政、后勤各科室安排充足人员值班坚守,履行各自岗位职责,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守护百姓健康。许多科室更是从节前就放弃休息,为方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治疗回家过节,主动加班加点。早在假期来临之前,许多肿瘤患者就提前表达了想要回家过年的需求。放射治疗科团队充分考虑患者需要,节前就加班加点为患者开展放疗靶区勾画和定位工作,以便提前为就诊患者做好治疗规划,合理安排放疗周期,尽可能为患者春节回家提供便利。放疗门诊党支部书记、加速器维修室主任霍宏表示:“我们团队节前不倒休,保证周末机房能够全面加班,就是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能够科学规范有效完成本周期治疗。”放射治疗科技师长梁广立介绍:“今天完成治疗的患者还提前祝我们新年快乐,说谢谢放疗团队为他的事先考虑和周密安排,让他能在节前顺利稳妥完成治疗,回家和家人共度佳节。能让患者用更好的、更健康的状态迎接新年,也是我们最荣幸的事。”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ICU病区住着的,大多是伴有高龄、体弱和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监护及并发症治疗方案等都可能随时需要调整。重症监护科主任王东浩表示:“住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是没有家属陪同的,所以患者会更加希望能够回家过年,我们团队每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监测及有创操作,争取帮助患者尽早康复顺利回家,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
对春节期间仍需来院的患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门检诊系统及各临床科室加强守备力量,全力保障患者就医需求。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室妥善安排值班值守,为配合急症需要和守护肿瘤患者安全保驾护航。手术室区域科护士长李之华介绍:“虽然肿瘤患者大多属于择期手术,但总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诊治需求,手术室是重要的医疗保障岗位,过年期间我们也和平时一样做好准备,在患者需要时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护团队还为仍需住院的患者和家属们送上代表健康平安的吉祥物,为患者开展系列健康讲座和新春患教活动,以丰富的形式陪患者共度佳节。一声声问候,一句句祝福,让肿瘤患者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进一步缓解了患者在院治疗时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升就医体验,营造温馨幸福的节日氛围。
其中,乳腺肿瘤二科医护团队为患者们精心筹备了融入康复元素的“非遗拓福”迎新春活动,将康复要点讲解、康复动作示范,通过“拓福”活动形式传递和住院患者,帮助大家锻炼提升患肢力量。患者张阿姨说:“感谢医护人员为我们带来如此有年味的活动,让我们在医院也能感受到新春的温暖,让我对康复充满了信心。”
平凡因坚守而不凡,奉献因执着而可贵。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护团队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奋斗在守护健康战线的前沿,为生命守岁,为健康护航。(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