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工作,好像没有谁不说忙的。常规工作加临时任务,幼师和园长都没有什么闲工夫,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过于充实”。但为什么许多幼儿教师一天将近十个小时围着孩子转,感觉依然“观察不到儿童”呢?会不会因为工作目标的盲目导致工作无的放矢、杂乱无序?
插座学院曾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无用功》,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去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让自己忙碌,却逃避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去做?
我们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幼儿园准备举行“爱老敬老”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大家从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活动方案等方面做一个策划。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主题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老敬老的好品德。
为什么要用做环境创设?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爱老敬老的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感受氛围吗?
……
并不是,直接让孩子到有老人的地方,岂不是感受得更加真切?
比如,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比如爷爷奶奶的家里,再比如,放学时的幼儿园门口,不也有很多老人来接园吗?
为什么不直接利用离园十分钟时间,组织幼儿向接送的长辈表达感恩之情呢?既达到了教育目的,也不必组织教师单抽出时间开展此活动了。
很多时候,对于一件事情,连续追问几个为什么,就有了解决的思路,或者清晰了判断的标准。这就是5WHY法。
通过连续发问,追究根本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关键在于:我们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5WHY帮助我们思考事情的必要性,
时间管理象限图帮我们判断任务的优先级。
史蒂芬·柯维将耗费时间的事物,按照急迫性和重要性做了区分(急迫性是指需要立即处理的事情,重要性是指在很大程度上关涉目标实现的事务),归纳出四个时间管理象限图。
我们在工作中也一样,将工作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认真做,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可以请朋友帮忙分担;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可做可不做。认清这几点,做好工作安排,我们每天就不会漫无目的的忙碌。
技能融通,提高效率。
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综合性的,需要我们会使用很多工具,运用多种工作技能。而且幼师工作内容涵盖范围广,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那我们每天就要被这些琐碎的技能分散精力吗?这些技能之间,是否可以是相互融通的?会的越多,不应该是任务越多,而是效率越高。
每天都要发孩子的活动视频给家长,每天也要写观察记录。如果把拍摄技能和文字编写技能结合起来,那不就是一篇图文并茂,且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了吗?
手工要做,故事要讲,如果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边带着他们捏出了故事里的小动物?会不会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呢?
我们不能盲目的努力工作,而是应该积极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先思考工作的方法,再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寻找更好的执行方式。当然,技能不足的时候,就要读书学习,多和他人交流。技能越多,解决办法也就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