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巨头们出现了一大明显趋势:增长乏力。反倒是后来者,涨势迅猛。全球最新前十CXO排名变化,还透露了哪些信号?
根据全球 CXO巨头们已披露的2024财年业绩及预告数据,E药经理人整体出了最新十大CXO企业榜单。
登顶榜首的巨头仍毫无悬念,当属赛默飞,这是其霸榜的第三年,让后来者望尘莫及。榜眼和探花则分别是艾昆纬、ICON。
而榜单中唯一来自中国的药明系,仍基本稳住了其“江湖地位”。纵使2024年国内外市场波谲云诡,从年初便受到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冲击”下,
药明系仍稳居全球第四大CXO公司,
离冲击前三还差临门一脚。
排名在后五的后起之秀们,正在奋力直追。
尤其是以三星生物、Medpace为代表,增长较为显著。
三星生物在2022年首次闯入CXO前十榜单,2023年成功跻身前9名,而根据最新财报显示,它再夺一城,位列第8名。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Medpace,这位上一次冲进前十的“黑马”,不仅稳住了第十的宝座,其业绩较上年也有明显增长。
CXO行业在经历了新一轮的调整后,正面临着显著的压力。新的CXO排名,整体衍射了行业及巨头们在过去1年里发生的诸多变化。
在榜者康泰伦特(Catalent)和龙沙尤其在去年发生了明显调整。2024年12月,诺和控股完成了对康泰伦特的全现金收购,交易总价值高达165亿美元。而龙沙则在经历了频繁的变动后,2024年业绩有所下滑,并在年末释放出了“大刀阔斧推动重组”的强烈信号。
赛默飞,重回增长。
在经历2023年业绩的小幅下滑后,赛默飞2024年的财务数据明显回暖,全年营收428.79亿美元,与2023年的428.57亿美元基本持平,但净利润达到63.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3%。
从各业务板块的表现来看,除了生命科学解决方案营收有所微弱下降,其余几大部门业务营收均有所上涨。具体而言,其中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收入为96.31亿美元,同比下降3.5%,占总收入的22.5%;分析仪器收入为74.6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总收入的17.4%;专业诊断收入为45.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总收入的10.5%。
而实验室产品和生物制药服务(即CXO业务)实现微弱上涨,营收为231.57亿美元,同比增长0.5%,占总收入的54.0%。
与此同时,在过去一年,赛默飞持续推动增长战略,推出了包括Thermo Scientific™ Iliad™(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hermo Scientific™ Stellar™质谱仪等一系列创新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赛默飞科学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c N. Casper还着重提及了中国市场,表示中国在"极具挑战的环境下表现强劲",仪器业务收入"虽未大幅增长但已显现积极信号"。不过,对于2025年中国市场表现预测,赛默飞仍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市场环境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与2023年相似。
展望未来,赛默飞为2025年设定了435-440亿美元的收入目标,并预计实现3%-4%的有机增长。
在榜单前五强中,艾昆纬
算是业绩增长情况最好的选手了
。
与2023年相比,艾昆纬2024年的营收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加了4.21亿美元,总额达到154.05亿美元。其业绩增长的背后,是三大核心部门业绩的普遍提升。
艾昆纬主要分为技术与分析解决方案、研发解决方案以及合同销售与医疗解决方案三大核心部门。其中,技术和分析解决方案部门的增长尤为显著。根据财报显示,该部门2024年的营收达到61.6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加了2.98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欧洲和非洲地区收入的突出表现。
另尽管在2024年下半年,研发解决方案部门面临一些挑战,如生物技术公司客户仍在削减成本,导致潜在需求有限,但该部门依然实现了收入和部门利润的增长。
然而,艾昆纬的管理层透露,预计这些挑战
仍
将持续到
2025年,
还
需要持续关注并应对。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众多CXO行业巨头普遍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ICON同样未能幸免,正处于转型的过渡期。
尽管ICON尚未公布2024年的完整财报,但根据今年1月发布的最新消息,该公司重申了对2024年全年财务展望的承诺,预计收入将在82.6亿美元至83亿美元之间。结合整个CXO行业的榜单来看,ICON依然稳居行业前三。
然而,相较2023年全年营收81.2亿美元,这一财务数据也透露出ICON的增长步伐略显缓慢。ICON首席执行官Steve Cutler坦言,
公司正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开发市场环境,试验活动受到了生物制药客户、尤其是生物技术和大型制药领域客户谨慎支出的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最关键的是应对措施。ICON表示,将继续根据市场环境灵活调整业务策略,充分利用技术、自动化等成本管理举措,以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
因此,展望未来,ICON对2025年的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其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将在80.5亿至86.5亿美元之间,预期中位数为83.5亿美元。
在全球CXO排名中,药明系还是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过去一年,药明康德深陷生物安全法案风波,股价表现起起伏伏,不过从最新财报预告来看,药明系业绩虽未实现大幅增长,但还算是稳住了其江湖地位。
根据今年JPM大会透露的信息,药明康德2024年预计实现收入383 - 405亿元(52.5-55.51亿美元),基本与前两年持平。药明生物2024财年全年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71.48亿元(23.53亿美元)。由此可见,药明系依然稳居行业第四,离冲击前三还差临门一脚。
不过,在过去一年的动荡中,药明康德为应对挑战做出了不少关键调整,
比如挥刀出售业务,如2024年12月,药明康德拟转让其全资子公司WuXi ATU在美、英两国业务的控制权。
诸如此类举措,被外界视为“切割政治风险较高的业务”。不过药明康德方面表示,这些调整不会对公司的业绩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再看药明生物的业绩,根据JPM大会透露的信息,2024年新增综合项目数为151个,超过一半新签项目来自美国,远超公司此前110个的新增项目数预期。由此其2024年项目总数达到817个,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展望2025年,对于药明系而言,仍是应对挑战、调整战略的关键一年。
正在推动重组的龙沙,2024业绩不尽如人意。
据龙沙公布的财报显示,一些核心指标相较2023年有所减少。其中,整体营收达65.74亿瑞士法郎(约72.29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67.17亿瑞士法郎下降了2.1%;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9.08亿瑞士法郎,利润率为29.0%,同比有所下降。
纵观龙沙几大业务板块,胶囊&健康成分(CHI)业务同比下滑较为严重,2024年收入10.5亿瑞士法郎,同比减少6.6%;净利同比减少22.9%。
不过在小分子业务板块,龙沙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4年收入为9.83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9.3%。产品组合持续向高价值产品转移;此外,新签客户和新签项目数量均创下历年新高。
过去一年,龙沙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多次出手调整全球产能布局。例如从罗氏手中收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瓦卡维尔的工厂,交易总额高达12亿美元,并将其整合至龙沙生物制品部门,加入龙沙现有的哺乳动物生产基地网络。在2024年第四季度,Vacaville工厂顺利完成交割并投入使用。同时,龙沙也进行了一些产能剥离,如广州工厂转让给国内药企昭衍生物,以及关闭加州Hayward制造工厂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
龙沙在新任CEO Wolfgang Wienand的主导下,于2024年12月官宣了重组计划。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包括业务聚焦和架构调整两大方面。
业务聚焦方面,龙沙计划剥离胶囊&健康成分业务(CHI),从而转型为一家纯粹的CDMO企业。
架构调整方面,龙沙撤销了一个汇报层,以实现更加扁平化的管理,并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将业务重组为新的三大部门:Integrated Biologics、Advanced Synthesis以及Specialized Modalities。
展望2025年,龙沙给出了积极的预期,预计CDMO业务会有强劲表现,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0%,CORE EBITDA利润率接近30%。其底气就来自于2024年新增合同总金额约100亿瑞士法郎,且连续3年平均每年新增15个商业化订单。
过去一年,围绕在康泰伦特身上的关键词,当属“调整”,所经历最关键的一件大事——
即“卖身”成功
。
先是2024年2月,诺和控股表示将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康泰伦特,2024年12月,这笔收购完成。
实际上,作为全球TOP10的CDMO公司,康泰伦特一直是诺和诺德畅销减肥药司美格鲁肽的主要生产商。作为交易的部分,诺和诺德将从诺和控股收购康泰伦特位于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的三个生产基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完成后,康泰伦特普通股已停止交易,并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接下来,并入诺和控股后,康泰伦特将如何继续发挥优势,仍是行业接下来所关注的重点。
另CDMO龙头康泰伦特的完整财年与众不同,一般是自然年,而该公司则是从本年7月到次年6月。根据财报,康泰伦特 2024财年净收入为43.8亿美元,较2023财年增长3%(按固定汇率计算则增长2%)。如果排除2023财年的约6.3亿美元和2024财年的约2.6亿美元的COVID相关收入,净收入较2023财年增加13%。
查士利华(Charles River),一家以“收购”战略闻名于业界的公司,自200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便开启了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征程。
近十年来,该公司通过收购Argenta、BrainsOnline、KWS Biotest等一系列CRO公司,成功构建了涵盖研究模型和服务、发现和安全评估以及制造解决方案三大业务板块的综合性服务体系。2023年,查士利华的年收入更是首次突破了40亿美元大关。
然而,尽管目前尚未发布2024财年最后一季度的财报,但根据前三季度的财报表现推测,查士利华的增长势头已略显疲软。2024财年前三财季,公司累计收入为30.4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20%;累计净利润为2.39亿美元,同比更是下降了17.97%。这一系列数据无疑透露出公司业绩承压的现状。
拉长时间线来看,自2021年至2023年,查士利华的营收增速已呈现出逐年放缓的趋势,2023年的增速更是降至3.85%。这一变化也主要归因于生物制药客户支出的收紧以及终端市场的疲软。
特别是大药厂为了优化预算和管线,纷纷将重心从早期研发转向临床试验,导致对CRO服务的需求下降。
查士利华在2024年年中的一次公告中也坦言,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对公司业务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查士利华透露,将采取措施应对市场变化,包括架构重组、节省开销以及业务优化,确保与市场需求量匹配。
如果说,国内CXO处于水深火热,那么三星生物2024年的业绩表现则截然相反,频频获得巨额订单,业绩保持双位数增长。
根据2024财年最新业绩,三星生物再次实现了强劲增长,实现了迄今为止最高的年收入:2024年全年综合营收为4.55万亿韩元(约合33亿美元),较2023年的3.69万亿韩元(约合28亿美元)增长23%。营业利润增加了19%,达到1.32万亿韩元(约9.2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过去一年,三星生物还屡签大单,羡煞旁人。
先是2024年7月,三星生物与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签署了价值10.6亿美元的合同定制生产 (CMO) 协议;同年10月,三星生物与一家亚洲制药公司签订了一笔价值12.4亿美元的大单,合同有效期至2037年12月。另外,今年1月,三星生物签订了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合同——和一家未披露的欧洲制药公司签订了2.07万亿韩元(14.1亿美元)的生产订单。这再度刷新了三星生物创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生产订单纪录。
为什么三星生物如此受青睐?
如果要总结三星生物优势,规模效应成为关键之一。目前,三星生物五家工厂均位于韩国,而龙沙、药明和富士的工厂遍布全球,这使得三星生物成为成本最低的生产商。
另外,三星生物的产能扩张战略同样充满野心。根据Source数据,三星生物计划在2032年前完成6-8号工厂的建设;同时还在考虑韩国以外的并购机会,目标是美国的小型到中型CDMO,或者大型制药公司拥有的现有设施,将优先选择具备新型疗法能力的公司,例如抗体生产能力、抗体偶联药物(ADC)或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随着一个接一个越来越大的工厂竣工上线,预计三星生物将在203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CMO公司。”
过去一年,Medpace黑马属性不减,仍在维持双位数高增长。
根据2024年财报,Medpace全年收入21.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全年净利润大增43%至4.04亿美元;并预测 2025 年收入将在 21.1 亿美元至 22.1 亿美元之间。而2023年,Medpace收入为仅为达18.86亿美元。
最亮眼的是,相较于全球同类型龙头企业,Medpace的收入基数还较小,但其5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跻身于数一数二的位置。有海外投资者曾整理计算,Medpace的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了艾昆纬和Syneos。
实际上,自2016 年上市以来,该公司业绩表现一直引人称道,甚至被投资者视为彼得·林奇名言中“别拔掉鲜花浇灌杂草”中的鲜花。纵观其成功之道,Medpace的发展离不开其清晰的业务定位,该公司策略相对更为保守,专注的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一度成为中小型Biotech的首选,收入占比常年超80%。
有熟悉Medpace的业内人士曾透露,
Medpace迄今已参与数款FIC/BIC药物的研发,专注于全球利润率最高、且独一无二的项目,行业口碑颇好,这也是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因子。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