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妈妈手册
百万妈妈交流育儿经验,教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DeepSeek给孩子规划的教育路径,完胜9 ... ·  昨天  
常青藤爸爸  ·  警惕!给娃用的牙膏一定不能选它! ·  昨天  
丁香妈妈  ·  警惕我们的这种「关心」,正在消耗孩子 ·  昨天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妈妈手册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手册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1-21 20:55

正文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节俭,但有些父母节俭“过了度”,天天和孩子哭穷,不但锻炼不到孩子,反而会剥夺他内心的安全感,贫穷会沁入孩子的骨子里,侵蚀他的气质和风度。


01

妈妈,咱家有钱吗?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妈妈,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你家的孩子会问你这些问题吗?

前几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妈妈,我有点尴尬,于是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问他的爸爸: “我们家有钱吗?

他的爸爸回答他: “我有钱,你没有。 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另一个小孩问他的爸爸: “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 “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然后我问辰辰: 你觉得等这两个小孩长大后,会怎么样? 他们谁会更有钱?

辰辰不假思索地回答: 当然是第一个会更有钱,他因为没钱才会努力去挣钱,而第二个,他觉得自己已经很有钱了,花起来就大手大脚,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穷光蛋。

我笑道: 嗯,你说得有道理。 父母再有钱,和自己也没关系,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靠自己。


其实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第一个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

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个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

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

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

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

这位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很显然,第一位爸爸的回答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实干家,而第二位爸爸的回答只能让孩子成为软弱无能的“啃老族”。

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中成长。 与其想着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不如培养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而不是只给他钱。


02

如何从小正确培养孩子的财商?


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重要,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

3岁: 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4岁: 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小玩具、小食品。 最好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小孩。

5岁: 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 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 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 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通过简单的劳动获得报酬。

9岁: 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10岁: 懂得节约零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 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 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03

孩子要树立哪些正确的金钱观?


  • 钱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很强,只要带孩子逛几次商店,钱的用处便会树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钱是没有用的。

家长们可以定期给孩子一些钱,鼓励孩子们合理地消费掉。 在孩子每次消费后,和孩子及时地交流一下购物的感受。

如问一下孩子: 这次消费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满意? 通过交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和教训,慢慢地帮助孩子梳理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 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


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产生爱惜钱的心理,引起储蓄行为,避免浪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