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总部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Tulip Innovation Kft.(郁金香创新公司)宣布启动了一项新许可计划。该计划将汇集日韩两大动力电池生产生——
韩国
LG新能源解决防范有限公司
(LG Energy Solution,LG新能源)和
日本
松下能源有限公司
(Panasonic Energy,松下能源)的
1500多个专利家族的5000多项专利组合,供全球所有电池制造商使用。并表示该计划是迄今为止电池行业提供许可的最大专利集合。
Tulip的计划为电池制造商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的替代方式,通过单一许可证获得LG能源和松下能源的广泛专利技术。
Tulip授权的专利组合涵盖了与阴极、阳极、电解质、隔膜和电极相关的广泛材料和工艺,以及与电池、模块和电池组相关的结构和工艺。
实际上,就在一个月前,
2024年4月24日,
LG新能源就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预告了即将推出全球专利池的计划,只是当时没有提到会和松下能源携手推出。
从当时LG新能源的措辞来看,之所以推出相关计划,主要是其面临
电池行业后来者侵权行为激增,
LG新能源
要对专利侵权者(搭便车者)采取坚决的手段,并指出已经确认至少有500多件专利找到了侵权证据。
表示面对电池行业后来者侵权行为激增,
LG新能源
要对专利侵权者(搭便车者)采取坚决的手段,并指出已经确认至少有500多件专利找到了侵权证据。
LG新能源
还表示要基于这些专利创建一个全球专利池,来推进电池专利的许可授权。
LG新能源在声明中表示,其已经在评估对侵权采取措施的所有选择,包括对侵犯其专利的人发出警告通知或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LG新能源
知识产权中心负责人
Han Sun Lee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在包括美国、印度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专利侵权的证据。但他拒绝透露涉事公司的名字。
在中国锂电池厂商成长起来之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基本被松下和LG所掌控,但是随着中国锂电池厂商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这两家老牌动力电池厂商,排名已经显著下滑。
根据高工锂电对2023年全球
动力电池
装机量的排名统计,LG新能源的装机量从2022年的仅次于宁德时代,跌落一位,已经被比亚迪反超了,松下目前位列第四。在TOP 10中,除了LG新能源、松下、三星SDI和SK on之外,全部都是中国企业。
这也就意味着,在动力电池领域,原本是“后来者”的中国厂商已经超越了LG新能源和松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成为领头羊,其它中国厂商也正在蚕食两家日韩企业的市场份额。
因此,日、韩领军企业组建锂电专利池,剑指中国意味明显。
正如两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对于Tulip专利池的寄语,处处不忘提到“后来者”与“公平竞争”。
LG新能源首席技术官Jay Kim
表示:“对于活跃于锂离子电池制造的公司来说,
Tuli
p
计划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在主要技术领域获得广泛的许可,这些技术领域可以作为其业务的基石。“
通过为行业后来者
提供
公平的专利许可机会
,
Tuli
p
将有助于维护电池行业的
公平和竞争
市场条件。”
松下能源首席技术官
Shoichiro Watanabe表示:“通过该计划创造一个
公平的竞争环境
将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从而为实现更可持续的社会做出贡献。“
Tuli
p
为被许可人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的独特能力,加上对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深刻理解,以及简化的报告和行政程序,将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受益匪浅。”
可见,两家日韩企业,正试图通过联手构建专利池的方式,为中国锂电企业增加竞争成本。
目前来看,这个专利池并没有限定许可项目仅限于动力电池,那也就意味着,其它类型的电池,如消费电子类电池等也可能包含在内。
而在这两个领域,中国的领军企业已经在国内发起了两年多的“内战”,动力电池行业的
宁德时代 v 中创新航
案,以及消费类电池行业的
宁德新能源 v 珠海冠宇
案。
然而在“内战”还未决出胜负的情况下,中国锂电池行业整体要面对即将到来的“外战”——日、韩专利池之战。
因为按照既往经验,即使日韩两家企业组建专利池,但是如果不经过诉讼的洗礼,估计不会有锂电池厂商会加入这个专利池。
而交战的双方,很有可能就是
日韩联队 v 中国联队
。
中国锂电池企业很可能在“内战”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会采取联手的方式来应对日、韩专利池的“围剿”。
而这场战役的主战场,很有可能是美国地方法院和国际贸易委员会(337调查)、欧洲统一专利法院或是德国法院等。
由于LG新能源和松下在中国国内几乎没有市场,因此国内企业在中国作为反击的手段相对弱了一些。
因此,在域外作战,很可能是中国锂电池行业接下来要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