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文了解更多详情↓↓↓】
厦门的陈先生在海沧自贸公园散步
遇到一条“蚯蚓”
这条“蚯蚓”爬行姿势怪异
他把它拍了下来
然而
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蚯蚓”竟被别人说是一条钩盲蛇
路遇“蚯蚓”,可能是蛇
事情发生在5月1日凌晨1时许。
厦门的陈先生觉得这条“蚯蚓”爬行姿势怪异,陈先生顺手把它拍了下来,照片发到网络上,没想到,不少网友说,陈先生遇上了“世界上最小的蛇”———钩盲蛇。
△陈先生所拍照片
在陈先生提供的照片和视频中可以看到,这条“蚯蚓”通体披着黑色鳞片,行进时呈“S”形,速度比一般蚯蚓快,十分灵活,像蛇在爬行。“也就十几厘米长,我拍了它十几秒,它就钻到路边的缝隙里了。”陈先生告诉记者,第二天一早,他把图片拿给本地同事看,同事说那是闽南人所说的“铁线蛇”,又叫“钩盲蛇”,在蛇类中的体型是世界上最小的。
我们先来看看
钩盲蛇到底是啥?
↓↓↓
钩盲蛇
又名入耳蛇,由于体型细小,加上善于掘洞,因此经常被误认为蚯蚓,唯一分别就是钩盲蛇的身体并没有分成明显的段节。
根据网上钩盲蛇的资料图片
再对比陈先生拍的图片
看上去有些类似
但是专家称
因为陈先生的图看不清细节
所以不敢确定是哪种蛇
不过,陈先生听了同事的说法
看了网友的评论
他表示有点后怕
有的网友说,这种蛇有剧毒,想想都有点后怕!那时候可是把它当作怪异的蚯蚓拍呢。
其实,广角君比较关心的是
如果真是钩盲蛇
它到底有没有毒呢?
还是要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专家:是条蛇,无毒性
陈先生遇到的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钩盲蛇?记者就此采访了研究两栖爬行类生物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义权。
根据陈先生提供的照片和视频,王义权教授肯定,陈先生遇上的是蛇,而不是其他爬虫。“可能是钝尾双头蛇,也有可能是钩盲蛇。”王义权教授表示,因为拍摄距离较远,无法近观蛇的体表特征,“最好是能够在光线好的地方观察,翻过来看看它们的腹部”。
这个钝尾双头蛇又是神马?
又一次求助了某度
钝尾两头蛇为游蛇科两头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双头蛇、越王蛇、两头蛇、枳首蛇。它是无毒蛇类。因有较大价值,被中国国家林业局收录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
王义权教授介绍,最大的钩盲蛇也只有十几厘米长,钝尾双头蛇体型比钩盲蛇稍大一些,但十几厘米长的也很常见。区分钝尾双头蛇与钩盲蛇的方法,就是看细节,钝头双尾蛇头尾都有一对斑点,钩盲蛇则是因鳞片覆盖了眼睛而“盲”。不过,这两种蛇都没有毒性。
也就是说
不管是钝尾双头蛇
还是钩盲蛇
压根就无毒
都不是网友所说的“有剧毒”
不过,不少人
还都有过跟陈先生类似的遭遇
去年8月,连续两天,市民洪先生的朋友曾在自家卫生间里遇到两条“爬虫”———因为两条“爬虫”爬行速度极快,身披黑色鳞片,他特地发朋友圈“求科普”,不少人告诉他,这是“钩盲蛇”。
2011年4月18日,鼓浪屿的施先生在大德记浴场旁抓了一条“蚯蚓”回家喂乌龟,结果发现这条所谓的“蚯蚓”竟是一条钩盲蛇。
尤其是现在天气渐渐转热
处于冬眠期的蛇也逐渐苏醒
进入频繁活动期
市民外出爬山
可能会遇到这些苏醒的蛇
那么
咱们要怎么防止被蛇咬呢?
专家给大家出了几招
爬山过草地 先打草惊蛇
蛇类常在早晚时分外出觅食,尤其是山边、阴凉处,常有它们的身影。常见的本土蛇类有王锦蛇,俗名菜花蛇,无毒,行动迅速;有毒的蛇有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
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别看蛇长得可怕,其实它比人类胆小得多。遇到蛇,最好绕行,路线保持“S”形;若不幸被蛇追赶,千万不要下坡,因为那样很容易被追上;家里出现了蛇,不要惊扰它,应立即拨打110求助。
在《白蛇传》里,蛇是害怕雄黄酒的,此事倒也不假———实则是因为蛇对气味敏感,哪怕是家里的杀虫剂,喷洒后也会让蛇“退避三舍”。但这种以气味驱赶蛇的方式并不长久,只要两三个小时,气味散去就无效了。
专家建议,市民外出爬山、过草地,用“打草惊蛇”的办法特别实用,可用一根长棍探路,这样可以惊走前方潜伏在草丛中的蛇。
【来源:海西晨报、厦门日报】
觉得提醒得及时的点个大拇指
领导说了您点下大拇指
广角君工资涨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