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
《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
,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强化县域层面统筹、提升编制成果质量、加强土地政策融合三方面明确工作任务;强调落地实施、公众参与,从分类推进规划编制、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健全实施与保障机制三方面明确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该通知印发恰逢其时,通过有张有弛、突出质效的指引明确了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方法路径。
近年来,成都基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在深入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推进城乡规划融合联动,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村,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遵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规划理念,深化乡村详细规划改革,多维度健全乡村规划管理机制,深入学习、落实该《通知》精神,探索彰显公园城市乡村特色的规划编制方法和实施路径。
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艺村
《通知》中提到“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资产关系,扎实开展田野调查”,为解决乡村地区农民聚居意愿不清等问题,成都突出以民意为导向,充分吸纳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在编制规划之前,开展了全面的民意调查和资源评估工作。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全口径、全要素、全类型、全覆盖”的入户调查,共获得569623份问卷信息,自下而上充分了解了成都乡村地区百姓的真实诉求期盼。同时还辅以电力大数据、人口资源普查数据等多种数据应用和定量分析,确定乡村各类型地区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明确不同地理特征下适宜的乡村土地建设容量。
《通知》中提到“要结合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细化县域镇村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村庄,引导人口、产业适度集聚紧凑布局”,成都以县域经济为引领,突破行政区划定经济区,在不改变行政区划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以“定规模、定边界、定类型、定中心”为原则,统筹划定了62个镇级片区、428个村级片区,设置共31个中心镇以及376个中心村,突出中心镇(村)发展“火车头”作用,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横向协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通俗易懂的规划应用成果。构建以镇级片区为单元的“镇级片区规划+村级片区规划+专项规划”全覆盖的乡村建设管理体系,坚持在片区规划推进过程中将22类区(县)级专项规划、7类镇级专项规划与片区规划同步研究、同步推进,并采取“村民手册”等形式,形成使村民们看得懂、能明白的规划应用成果。
村民手册
《通知》中提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优化县域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县域整体优势”,基于前期顶层规划划分的不同镇级片区类型,成都制定了针对性的服务配套标准。出台《关于提升中心镇、其他镇、中心村、其他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标准的指导意见》,配置与不同类型片区主导功能相适应的设施标准体系,构建十五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有效提升片区服务能力。
为解决乡村地区公服等设施闲置现象,成都多措并举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坚持片区化、集约化、共享化思维,通过集中调剂、统一置换等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盘活利用好剩余闲置资产,此外落实“平急两用”理念,盘活存量资源打造具有隔离功能的公用设施,实现“平”时用作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实现城乡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
成都新华村产业基地
《通知》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空间设计,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统筹乡村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求……,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成都作为一个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具备极大的乡村旅游消费市场潜力,通过乡村高品质空间营造,可以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打造生活富裕、多业融合的产业场景。
成都基于片区资源本底、产业基础等,推动城乡劳动力等要素加速流动,促进乡村区域产业集聚与协作,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推动以“产业布局-转型升级-建圈强链”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突出种业革命和技术创新,打造田园总部经济,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打造蜀风雅韵、茂林修竹的空间场景。
成都以特色小镇为节点、川西林盘为载体、天府绿道为纽带,依托土地综合整治,整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文化遗产等进行统筹,推动大地景观再造。并通过绿道网络化连通公园、林盘民宿等功能节点,推动营造“可进入、可参与、满覆盖、可共享”的乡村田园活力场景。
打造天府农耕、勤劳尚美的文化场景。
成都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环境营造中,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乡村美学,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营造城市与乡村互为补充、各有千秋、平等互利的文化氛围。
打造智慧生产、智能互联的智慧场景。
成都推进城乡5G 信息网络全覆盖,提质建设乡村地区视频监控、数据采集、互动直播等设施,前瞻布局一批“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融合拓展。
《通知》中提到“健全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为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除了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外,还需要一系列土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的创新性突破。
探索形成全流程乡村管理制度。
从规划编制开始到规划条件出具,从供地到项目开发建设,从项目验收到最后不动产登记进行全面梳理,对乡村地区的各种用地需求形成标准的管理流程,建立乡村地区规划、审批、建设、不动产登记全链条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确保乡村地区建设全域无死角管控,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质量。
创新乡村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在片区规划中成都采取“留白”的方式,适当漂浮新增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增强片区规划的弹性,并构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一张图”系统平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该系统有效衔接上位规划、片区规划、专项规划,确保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内容能够在片区规划中精准落地落实,真正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构建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机制。
按照“专家咨询师+乡村规划师”不同类型人才有机搭配,以“地域相连、便于管理”为原则,征集一批全国高层次人才和高校、院所、事业单位专家,连同乡村规划师分批编入五个专项团,全力支撑五个乡村服务组团发展。
刚弹结合的技术规定
(作者:张佳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副主任委员、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