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
很网友经历了一波呼吸道感染
小坊身边也有小伙伴中招
然而个人体质使然
相似的感冒
病情的发展却各不相同
有的小伙伴已然痊愈
但还有不少小伙伴
却依然深陷“低热”泥潭之中
每天无精打采,疲软无力
工作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网络配图
这样的“低热”怎么办?
对于这个网友们都关系的问题
上海瑞金医院给出了建议
让我们和医生一起来聊聊
这个超高热度的“低热”话题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温度(以腋下体温为例)介于36℃~37.2℃之间。低烧是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但不超过38℃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体温正常范围是一个个体化的概念,不同人的基础体温会有所不同;此外,由于人类的生物节律特征,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会出现生理性波动,一般午后体温比晨起高,剧烈运动、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升高,但通常波动范围不超过1℃。
网络配图
在所有导致发热的病因中,感染性发烧最常见,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造成的感染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其次是,非感染性疾病相关发热,包括自身免疫病,肿瘤等;当然,除了病理性发热以外,还有一类生理性发热,例如,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剧烈运动等也会引起发热。
“低热”的临床表现往往没有特异性,“疲劳感”或“乏力”可以是低热的唯一症状。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体温测量,我们可以发现“低热”往往以晨轻暮重,午后起病,凌晨退热,周而复始的形式展开。当然,“低热”也可能会伴随一些其他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盗汗、消瘦等。
这部分特殊人群主要包括
↓↓↓
上述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显著下降,发生呼吸道感染后,无论是病毒或细菌较难在短时间被体内产生的抗体以及免疫细胞清除,容易出现“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发热”情况短期反复发生。
基于生物节律特点,建议定时进行体温测量,一天三个测量点:晨起、午后以及睡前。建议选择相同的体温测量方式,耳温枪或腋下体温计测量。并将相关体温数据做好记录。医生可以根据体温变化情况进行病情判断。
无论是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的“低热”,还是感冒好转后出现的“低热”,一些必要的检查有助于我们进行病因判断。
1)简易炎症指标: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
2)病原体检测:新冠、流感抗原;常见病原体抗体(IgM)检测;
3)特殊检查:结核-TSPOT、曲霉菌-GM、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等;
4)其他:如有需要,临床医生还会开具一些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或肿瘤的检查项目。
此外,根据“低热”的伴随症状,医生也会针对性进行相关检查,例如,呼吸系统-胸片或胸部CT;泌尿系统-超声或尿培养;心血管系统-心电图、心超或心肌蛋白检测等。
先讲一下对症治疗,虽为“低热”,适度降温依然重要。
首先,建议多喝水,多上厕所,加快身体代谢。其次,适当使用温水或酒精擦拭额头、腋窝、手心、脚心等部位,有助于身体的散热。第三,如伴有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可以酌情短期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此外,“低热”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适当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羹、南瓜粥等,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冰淇淋、麻辣烫等,以免影响病情恢复。
再说一说对因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找对病因很重要。如有明确病因导致低热发生,“对因治疗”方能彻底解决问题;如考虑呼吸道感染后(特别是病毒、细菌感染后)短期“低热”,“对症治疗”的同时做好体温检测,如无全身症状加重或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即可。
此外,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酌情使用一些中药治疗也不失为良策。《伤寒论》有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喜呕,心下枝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外
医生还提示称
高烧不一定代表症状重、病情重
低烧也不一定就是症状轻
年轻人抵抗力和免疫系统比较强,炎症反应往往表现为体温高一些。而老年人因为免疫力下降,和病毒的斗争没有那么激烈,加之老人大脑中枢神经调节能力减弱,就会造成低烧甚至不发烧。
此外,一旦遇到感冒发热,除了及时用药外,还务必要好好休息。
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进入人体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即被激活。充分休息则是给予我们的免疫系统调整的时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清除各种病原体从而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如何应对久久不降的“低烧”
坊友们都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