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的那几年,新能源发电板块成了发电央企整体扭亏的抓手。但在今年上半年,
部分发电央企新能源板块或新能源发电公司出现了“增量不增利”、新能源收益普遍下滑的现象。
而从三季度的经营数据来看,
新能源收益
下滑
的现象仍在持续。
据北极星电力网统计,今年上半年,国电电力、大唐发电的
风电、光伏发电板块对利润的贡献不及火电并出现下滑
;大唐新能源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
减少15.67%
,净利润率也由2023年同期的33.67%
降为29.90%
;三峡能源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则同比
下降10.58%
;中广核新能源上半年净利润同比
减少7.3%
。
根据大唐新能源和三峡能源最新披露的前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
这两家新能源发电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仍在下滑:
大唐新能源前三季度净利润
降17.82%
至20.6亿元,三峡能源前三季度完成归母净利润50.93亿元,同比下
降6.3%
。
三峡能源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明确表示:截至三季度末,
公司风电、光伏的平均上网电价较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两者下降的主因均系
平价项目
上网电量增速显著、占公司总上网电量的比重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对平均电价的贡献减弱。同时,公司各电源类型的平均电价也受到新增项目地域分布情况的影响以及市场化交易带来的波动性。此外,
三峡集团参股企业盈利水平也出现了大幅的波动,投资收益同比下降 46.23%。
据北极星电力网统计,自9月份开始,
仅北交所央企公开挂牌转让新能源公司股权的条数就出现暴增。
央企开始频繁抛售手中的新能源资产,其中,
以国家电投最甚。
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多家央企内部已经制定了
新能源产业管理办法
,明确新能源公司
退出要求
,明言“对设立后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新能源公司,应及时予以注销
”
。
因此,在进行转让的新能源资产中,
一部分为已经出现亏损或高负债的资产。
譬如,东方电气旗下东方风电拟出售的木垒东新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
木垒东新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但
据北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10月31日,该公司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为-54.87万元。
国家电投作为五大发电中经历过重组整合的集团,在重组当年便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从2016年开始,秉持着“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信念,国家电投将光伏产业做到了全球最大并且实现了
持续
领跑。
但是,
“光伏产业大而不强”
也是国家电投面临的突出问题。
受限于分布式光伏项目在
并网、消纳
以及
非电投资成本带来的收益不达预期
等方面的问题,
今年4月和10月,国家电投旗下公司相继暂停或取消了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
今年10月,我国更是出台了新版的
《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该版管理办法一是将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限制扩容至50MW,但其电量只能选择
“全量自发自用”
模式;二是要求
分布式光伏逐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化交易
。这给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开发投资收益无疑是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经营不善以及收益不确定性增加的双重因素下,央企退出、撤资行为的大幅增加也变得合理起来。
虽说新能源投资收益在下滑,各大央企也在大量退出、撤资,但是
新能源大基地和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建设仍是各大央企的开发重点。
就拿大量抛售新能源资产的国家电投来说,其在11月份生产经营工作例会上仍明确表示要“积极推进核电、
海上风电
、煤电、
新能源大基地
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家电投为自己定下的清洁能源装机目标是:清洁能源占比
“力争2030年达到80%”
。
三峡能源也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陆上大基地、海上引领者
是其发展的两大重点。据北极星电力网了解,目前三峡能源在建项目规模约
2000万千瓦
,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比例大概为1:2:7,全年新增并网力要争达到
500万千瓦
。
所以这也造就了如今“抛售”与“投资”并行的局面:
央企
一面在抛售不合适的新能源资产,一面又在大幅投资自己看中的新能源项目。
譬如,在中船集团转让若羌海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时,实则是有8家公司股权在售,但
华电集团已于9月以8.67亿元的转让价格买下了其中5家的股权。
此外,
三峡能源
于今年9月28日同时开工的
两个大基地项目
——库布齐中北部新能源基地、新疆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的
总投资额均接近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