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婚礼仪式上,都有一个庄重的环节。
新婚的两个人,都会盛妆而出,在高台上捉对站着,回答神父(更多是司仪)一个问题:
神父:你愿意娶这位女士为妻吗?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爱她、忠诚于她,直至死亡来将你们分离。你愿意吗?
新郎:我愿意!
神父:你愿意嫁这位男士为夫吗?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爱他、忠诚于他,直至死亡来将你们分离。你愿意吗?
新娘:我愿意!
神父:请新郎新娘交换信物。
然后,一生的幸福就此开始。
故事仿佛划上了圆满句号。
但我们听懂了这句誓词么?
不见得。
更多人以为,爱=被爱;忠诚=被忠诚。于是,心安理得地享用他人的照顾,而非自己去承担生活的风险。
多年以后,爱不见了,忠诚不见了,死亡还未来临,离别已经拜访他们的生活。婚誓,在时光的末梢,竟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隆重的、华美的幻觉。
许多人失落与怨怼。
——说好的“爱我,忠诚于我”,为什么你变卦了呢?
——说好的“直到死亡才将你我分离”,为什么你中途离开了呢?
于是总结说:誓言都是骗人的,男人(女人)没一个好东西。
誓言有错吗?
它只表达了众生所愿——爱,忠诚——无法替你背这个锅。
问题的关键不在誓词上,而在我们自身。
我们好像弄错了一些事,或者说,没做好一些事。
1,爱≠索取+讨好
女生渴望嫁入豪门,渴望嫁给很爱自己的男人,渴望被当成女儿一样照顾;
男生渴望傍富婆,渴望像韦小宝一样,有一个双儿一样的大老婆,有一干小老婆,渴望一夜暴富……
其本质,都是一种索取。
以爱之名,进行索取,都是一种情感的透支。当随着“要要要”而变得越来越多,你“要”到的好越来越少时,你会发现,伴侣的态度,和初相识时,已经判若两人了。
但怪不得他!
爱是一种双赢。
单方面的讨好与付出,都是一种伪情感,无法在时间之河中,真正地、长久地持续流动。
2,沟通≠臆测+审判+指责
真正的沟通,是听到对方的内心,看到对方的需要,然后一起去满足。
它不等于“我觉得你……”“你这人就是……”“你真是……”
这些话语,都会激发听者的防御机制,引发反击和冲突。
比如,当你回家,看见满地狼藉,而丈夫正在打游戏,心里非常气愤,如果你臆测+审判+指责,就会这样——
——你是残废了?还是死了?一天到晚瘫在这,家里变成垃圾场了你知道吗?你真是比一只猪都不如……
对方要么反呛,要么置之不理。
这样一来,不但表达不了你的态度,而且对事实也于事无补。他本能地会想脱离你的控制,继续不收拾,继续打游戏。当你气得要命,折腾出更恶劣的事情,他会违心表个态,但日子正常了,依然如故。
应该如何呢?
我嘴说我心。
不夸张,不变形,不刻板,不逃避,不带情绪地沟通:
——老公,地上很脏,我有点生气,你呆会儿游戏打完了,来收拾一下好吗?
好的沟通,会让两个人卸下心防,互不攻击,逐渐靠近,而非逐渐疏远。
3,大人=负责的孩子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孩子。
但爱,不是两个孩子的游戏,而是两个大人的双修。
什么是大人?
大人就是学会负责的孩子。
当他面对自己的过失,站起身来,说:“是的,这是我做的,我错了,我承担,我负责!”
那么,成长就会开始发生。
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呢,则会任性地索取、破坏和拖延,面对指责,却百般抱怨与撒娇,甚至逃避与耍赖……这样的人,与真正的爱永远无缘。
爱,是两个大人,带着各自的天真,也扛着各自的责任,共同成长,一起修行。
4,爱≠当爹当妈
许多人以为,对一个人好,就得像对方的爸爸妈妈一样宠着对方,拯救对方的破碎,照顾对方的残缺,包容对方所有的毛病……
但这是“圣母病”。
这种“圣母病”,往往会招来一个接一个不负责任的“白眼狼”。
而你,也会被积怨所毁。
精神分析前辈吴和鸣说婚姻真相,有一段极经典的对话。
神父: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八年累积的愤怒吗?
她:我愿意。
神父: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积的幻想、嫉妒和仇恨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婚姻不是拯救。
不是一个圣洁的女神,对一个凶恶的罪人的救赎,也不是一个慈悲的父亲,对一个坏女孩的永远接纳,更不是一个母亲,对一个狼藉的浪子的无底线付出……它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有分寸,懂界限,平等自由地相处,共同创造生命的体验。
回到文初。
如果“爱她、忠诚于她”过于笼络,那么,当我们走上红地毯,应该以何方式,去理解那句庄严的婚誓?
心理治疗师卢悦告诉我们:去听它外在条件以内的声音。
神父:你愿意嫁给他,面对他对你幻想的破灭,和他一起经历生命深处的种种丧失,承受他所不能承受的,爱他所不能爱的自己吗?
她:我愿意。
神父:你愿意娶她,在她用最黑暗的部分面对你的时候,你依然可以看到后面的光芒?不被彼此的心魔诱惑,不向绝望低头?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双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