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已至年关,随着那个冰封了一年的男人即将解冻,他乡游子们也都该忙着收拾收拾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按理说一年到头难得有个喜庆团聚,本该是件高兴的事,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那回的哪是家呀,回得完全是个让人头疼不已的“社交地狱”。
七姑八姨的“嘘寒问暖”顶多是个小打小闹,棘手的还得是那一局局跟长辈、领导、朋友、同学的饭桌聚会,简直就是件“痛苦面具”。
可能会有人问,那你不会不去?但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就是身不由己
倘若要是我像我司“前朝刘沛公”一样是先天社交圣体,那倒也还好,但若是跟我一样是个纯纯的社交呆逼,那八成就得尴尬地在脚底开挖地基工程了。
而为了能在这些社交场上挽回些薄面,前阵子我专门腾出了深夜“导告”的时间,花心思在短视频中狠学了一波社交社交技巧,
可随着我学习的逐渐深入,咋就越来越觉得这些“教程”不对劲了呢?
@紫菜蛋花兔兔
“前两天,待两天,过两天”
最开始,这种不对劲儿的感觉可能始于一部梗视频。
月初,一则类人视频在抽象圈疯传,配着诡异的音乐,视频中的两个小人表面友善握手,背地里却都暗藏杀机,大体以讽刺社交上的虚伪及险诈。
梗本身其实可能并没那么有趣,但可能因其过于抽象的形式,在年轻人间引起了广泛的模仿与传播,而由中其实也能看出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交礼仪的态度——吐槽与解构。
网络社交学的“四大名著”《识人术》《人性的秘密》《黑暗心理学》《社交的手腕》【图片来自@快乐法师(胰岛素之神)】
一直以来,年轻人都算是社交场上重灾区。家庭层面上,面对亲戚们扑面而来的询问,不好再糊弄了;社会场上,逐渐与学生时代脱轨后,半推半就地也得去学点职场上的“社交规矩”。
而为了应付这些杂七杂八的社交,一个头两个大的年轻人们不得不费点周折在互联网上左学右看,有些所谓的教学真把年轻人当冤大头不说,这些短视频中年轻人的“高情商做法”怎么有点越看越离谱……
好比在“家庭社交学”上玩得是太极,讲得是刚柔并济。倘若碰上的亲戚蛮横无理,起手就是阴阳怪气,那你自不必跟她客气,开怼便是。
图片来自@皮皮在农村阿
问你是不是胖了,你就反问她是不是老了;问你老了以后怎么办,你就说像她一样到处问。总而就是一句话:叶师傅,尝试攻她下三路。
遇上不好撕破脸的,那就一路滑过去,主打的就是一个说了又好像没说。
“哪天回来的?在家几天?什么时候走?”
“前两天,待两天,过两天”
@林壮士啊
“什么时候结婚啊?”
“结婚的那天”
阴阳相合的应对方式,让此前看起来很麻烦的问题不再麻烦,要么就是浑身是刺,让亲戚哑口无言,要么浑身滚刀肉,还是让亲戚哑口无言。
转头到了职场,教程中的社交等级也有了情商指标,大体能分为“低情商”“中情商”“高情商”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譬如“开始会领导突然放了个屁,然后盯着你,你该怎么做?”
低情商:化身忠犬,捂住肚子并跟领导申请要去厕所。
中情商:“领导别老练你那心眼子了,练练P燕子吧,连
个屁都夹不住”。
内容来源:B站UP门三石-
高情商:“领导这次屁算我的,算我放的啊,算我放的”。
你要真想学,确实也能学到点东西,但你要想怼,那话术真是一堆又一堆。由中反其道而行的做法,主打的就是许多年轻人内心对社交礼仪的一种态度“爷不惯着了”。
当然,社交场景千万种,教学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而持有这种态度的网友们为了能让“正义”贯彻到底,自研了一套万物皆可用的“最强社交礼仪”——
龙哥立正。
即当别人让你遇到需要高情商处理的处境时,你就直接摆烂,搞出点抽象尴尬的事,把需要高情商处理的情况丢回给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礼仪”在网上一再被年轻人重塑、解构,但乐过之后的我们也清楚这些所谓的“怼”与“高情商”,大多也只能是存在于浮想之上的笑一笑。
从某种角度上讲,你的社交礼仪也反映着你的社会人设,倘若你真豁出去了整点什么狠活,那你八成也快要社死了。
又或者说,年轻人愿意妥协和隐忍,更多来自于顾全父母,毕竟他们才是社交场上的主力,你的一时爽,最后可能会让他们落得一个“教子无方”。
因此哪怕年轻人们对于如今的社交礼仪抱怨非凡,却往往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面对那些难堪的问题与场景,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你要敢和亲戚这么说话,她八成能在“村情六处”蛐蛐死你
“难办,难办就都别办了”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社交,其本质的延展都是在讲同一种内容:尊重。
尊重长辈、尊重领导、尊重朋友以及尊重那些你觉得该尊重的人,在此之下,社交礼仪无非是去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
坦白地讲,当代年轻人并非是真的厌恶传统,反感礼仪,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的他们,开始想要去反抗那些以礼仪之名,却行道德绑架之事的人。
是的,也许当你的领导还是个牛马时,他的领导也曾这样逼过酒;也许你的亲戚在这个年纪也是这样被亲戚的亲戚逼婚的。
他们将这视为一种“祖宗之法”,贯彻延续,却完全忘却了深藏其中
的良苦用
心。
员工敬上司,敬的是您的提携指点、知遇之恩,并不是你强横劝酒,予以满足自我私欲的权威。亲戚问候,聊得是近景近况,内里的卿歌却应是血浓于水的体贴温暖,但有人不管,她就是要作妖,就是要炫耀,就是要贱嗖嗖地恶心你。
诚然她们中大多数亦是无心,不过是年年必走的流程之一,但已脱离主流社会环境的他们,不懂如今年轻人所面对的种种压力,问题看似简单寻常,实际却是字字诛心。
大过年的老提这种让人心烦的事,你说谁能不厌恶
然而,即便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多少年来延下的传统自是没那么容易改变,年轻人除了能在网上吐槽、调侃外,大多也只能无奈地应付着。
因此当年轻人问我网上那些几十上百块的“干货视频”有用吗时?我可以用我在《地球Online》蹦跶了快三十年的经验告诉你:
“有用,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