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如果你觉得无聊 ·  昨天  
洞见  ·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场匹配游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西闪:一个不为中国人知晓的德国大师 | 只看冷门书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6-24 17:41

正文


只看冷门书

阅读新坐标


文 | 西闪


在中文世界里,德国人恩斯特·云格尔(Ernst Jünger,1895-1998)堪称“隐藏人物”。这个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迄今没有一部著作引入国内。由于缺少约定俗成的翻译,他以君格、荣格尔、容格尔、朱杰、恽格尔甚至荣格的中文译名闪现在许多截然不同的书籍中。例如最近的《海德格尔与荣格通信集》,那里面的荣格就不是中文读者熟知的心理学家。

然而当我好奇地扩大搜索范围,才发现在德语世界乃至欧洲,云格尔的影响之深远超乎想象。他的痕迹遍及哲学、政治、军事、历史、文学、心理学、生物学、艺术、电影等领域,我在科学家坎德尔的回忆录中读到他,也在思想家本雅明的批评集里见过他。心理学家德拉埃斯马引用他,艺术家尼奥·劳赫(Neo Rauch)崇拜他,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表示,他的电影《海的黎明》灵感直接来自云格尔。在文学史上,他和布尔加科夫一起,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拓荒者。他就像一个抹不去的通用水印,标记在很多人的思考与创作中。

云格尔首先是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他尚未成年就离家出走,偷偷加入了法国的外籍军团。一战爆发后,他中断大学学业,以一名志愿入伍的德军少尉身份,经历了西线包括索姆河战役在内的惨烈战事。在历次战斗中云格尔负伤14处,重伤8次,获得过德皇颁授的蓝马克斯勋章(Pour le Mérite),并以军阶最低、年纪最小、寿命最长成为这一最高军事荣誉的纪录保持者,风头压过早一年获奖的隆美尔(Erwin Rommel)。

云格尔在写作上也成就斐然。1920年,他的战争日记《钢铁风暴》刚一出版就引起轰动,迄今仍是人们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后他著述不断,每一部都发人深思。哲学家海德格尔很早就意识到云格尔的重要性,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他甚至断言,云格尔是继尼采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可能比尼采还清晰。”事实上这位战士的思想,尤其是《劳动者》一书对海德格尔写作《存在与时间》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钢铁风暴》


被云格尔迷住的还有政治思想家卡尔·施米特。国内出版过一本《卡尔·施米特/恩斯特·云格尔书信集》,表明他们的交往长达半个世纪。

为什么云格尔的思想如此瞩目?我没读过他的原著,不能妄下结论。但我尝试着读了《决定:论恩斯特·云格尔、卡尔·施米特、马丁·海德格尔》,也许能理解其中二三。

要理解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与施米特,首先要了解塑造他们的时代。他们的家庭都有天主教背景,在德国属于信仰上的少数派。他们都身属殷实富足的市民阶层,不是贵族,也不是工农。他们成长的时期,称得上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然而他们都从理性、和平和繁荣的祥和氛围中看到了危险,于是尽力揭示它、反抗它。他们认为,日趋资本化、技术化和消费化的生活乃是束缚人类精神(尤其是德意志精神)的拘束衣。在如此束缚下,国家(尤其是德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必然包含着怯懦和敷衍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毒害着每个人的心灵,使得人类生活呈现出蝇营狗苟、得过且过、腐败堕落的趋势。他们想打破乃至彻底终结这种人类状态,妄想在“上帝已死”的前提下,为虚无偶然的生命寻找永恒意义的可能。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是尼采的信徒。

不管他们的看法对不对,但他们都把1914年爆发的战争当成一个重塑人类进程的契机,并心甘情愿投身其中。就像云格尔写的那样,是战争而不是别的什么途径,才能把人们从麻痹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才能摆脱以市民的面目呈现的那具“腐烂的躯体”。

可惜的是,施米特只能在巴伐利亚州战争部做一些文案工作,海德格尔倒是应征参军,两个月后却因身体欠佳退伍。幸好云格尔弥补了他们的遗憾,不仅用辉煌的战斗经历弥补了,更用与之匹配的思想以及狂野的文字弥补了他们。“热血的迷狂”、“不羁的怒吼”、“烈火的洗礼”,云格尔的文字四溢着男性荷尔蒙,充斥着某种临界状态的狂喜,“哦,你啊,生命!再来一次,再来一次,也许最后一次!……将全部的烟火喷溅成万千太阳和旋转火轮,焚毁进入冰冷荒漠前储存的力量,进入有千万个喉头的肉体激浪,给阴茎建造一座闪光的神庙。”


恩斯特·云格尔军装照


在海德格尔和施米特看来,云格尔喊出了他们在学术文字中羞于启齿的意义,那是不带任何理性算计或道德说教的所谓永恒意义,那是火山深处的意义,是战争独有的“一种没有任何一种算术能强求的意义”,是只有战士的欢呼才能表达的意义,因为在那样的欢呼中,“对旧有价值的厌倦与一种对新生命的无意识的渴望紧密相连。”

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德国在一战中彻底失败了。战争没有再塑人类,但重塑了他们。一种被称为“决断主义”的思想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型。在这一时期,海德格尔和施米特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包括《存在与时间》、《政治的概念》,云格尔完成了大学学业,做了几家右翼报纸的主编。他们都在催促人们“行动”,用战斗、决定或抉择来打破僵化的循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三个人的文字都在为法西斯主义代言或背书。

然而奇怪的是不过几年,云格尔就在现实政治中与其他二人分道扬镳了。海德格尔1933年加入纳粹党,直至二战结束。施米特同一年入党,被时人称为纳粹的“桂冠法学家”。而云格尔不但坚决拒绝了纳粹的示好,还直接表达了他对纳粹运动和第三帝国的厌恶和鄙视。

他拒绝向纳粹效忠,拒绝参加有纳粹倾向的诗人协会,拒绝加入纳粹的艺术科学院,拒绝有纳粹背景的报纸援引自己的文章,他曾经有过排犹言论,但很快就与种族主义划清界限,他公开表示:“糟糕的种族就是试图通过与别的民族进行比较来拔高自己从而贬低别的民族。”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发表了讽刺希特勒的短篇小说《大理石危岩》。出于爱国精神,他再度参军驻守巴黎,但在1944年因牵涉反对希特勒的密谋而被开除。

《决定》的作者克罗科夫(C.Krockow)把云格尔对纳粹的反抗归因于思维方式。他认为云格尔的政治立场归根结底取决于作家的审美,一种要求世界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细节上也应该由晶体组成的艺术标准。我不知道这种解释多大程度上成立,聊备一说吧。然而结果就是,云格尔的文学和思想在二战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1956年德国战后的第一个文学奖就颁给了他,三年后他又获得西德的大十字勋章,1982年的歌德奖更是将他的声望推向了巅峰。1995年云格尔百岁寿诞,伽达默尔等人齐聚海德堡,德国总统和总理登门祝贺,法国总统亲自撰文响应。最终他的形象定格在纪念邮票上,宛然永恒。


云格尔墓志铭


可是对中国读者而言,云格尔还是一个谜。无论是他的思想体系,还是他的政治主张,都需要从他的文字中寻找答案。他对今天这个世界还有影响吗?或者尚存借镜的意义?也需要人们去了解。因此我希望出版商能够把云格尔的作品引入国内,如果觉得有难度,至少先把基泽尔(Helmut Kicsel)的那本《云格尔传》介绍给读者。


题图为恩斯特·云格尔


【作者简介】 

西闪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作家

【精华推荐】

如果我们能记得发生过的每一件事

所有画家中,毕加索最自信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