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6月6日),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
第五轮耗材国采,启动。
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企业:
按照工作安排,将于2024年6月6日起开展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信息维护方式
企业使用数字证书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信息填报系统(fuwu.nhsa.gov.cn),进入人工耳蜗耗材维护系统。在“部件详情”菜单,查看本企业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产品信息,按照系统内操作手册完成产品信息维护。
未领取数字证书的企业,按照http://help.bjca.org.cn/tjmpc_tj/index.html通知所列要求,领取数字证书。
二、时间安排
产品集中维护时间:2024年6月6日至6月14日17时。
后续工作安排,请及时关注相关通知。
三、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2-24538155。
服务时间:9:00-12:00,14:00-16:30,节假日除外。
联系地址:天津陈塘科技商务区服务中心四楼(天津市河西区洞庭路20号)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
2024年6月6日
自2020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实施四次耗材国家集中采购,每一次的成功推进
都标志着相关耗材领域的深度调整与革新
。
2020年第一批
国采是冠脉支架,93%的降幅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第二批
国采是骨科关节,平均降幅为82%;
2022年第三批
国采是骨科脊柱,平均降幅为84%;而
2023年第四批
国采包括人工晶体、运动医学两大类,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
四年间,
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已经成为常态化
,
集采竞价规制、质量、供应、配送、使用的保障机制和配套政策也日趋完善
,降价幅度趋于稳定
。但对行业的整顿力度依旧不减,
严整流通环节,挤压价格泡沫依旧是国采的重要使命。
本次,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正式启动对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的信息维护工作,
这也同样预示着,第五批耗材国采即将拉开帷幕。
然而,在第四轮两个品种的经验之后,
第五轮耗材国采
不排除会将介入类部分产品同步纳入。
此前,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高雪
曾对央视《新闻1+1》回应:会将其他未招的产品,比如
介入类、循环类或者外科类产品
,纳入我们招采的思路和范围视野当中,也能更多地惠及于民。
因此,第五轮耗材国采的具体品种尚需进一步揭晓
,但
人工耳蜗几乎是板上钉钉。
人工耳蜗
(cochlearimplant)又称电子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装置,通常分为
体外机
和
植入体
两部分,它可以模拟人体耳蜗功能,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
目前,
人工耳蜗植入
是世界公认治疗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
唯一有效方法。
我国约有
2780万听障人士
,其中
740万人适合通过人工耳蜗移植恢复听力
。我国每年的人工耳蜗市场空间
超过100亿元
,但目前的
市场渗透率仅为10%左右
,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这一巨大的增长空间,无疑为国产人工耳蜗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不过,由于人工耳蜗的制作技术,尤其是核心的芯片技术(包括降噪、识别语音信号等)
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
,且外资企业技术较为成熟,我国人工耳蜗市场
常年被外资“垄断”。
数据显示,目前
全球人工耳蜗
96%的市场由三大公司占有
,分别是澳大利亚的
科利耳
,
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
和
奥地利的MED-EL
。其中,
科利耳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
,全球市场份额约55%左右,在
国内市场也同样是独一份的存在。
不过,近年来
这一局面正悄然迎来转机。
虽说国产人工耳蜗技术起步较晚,但增速却丝毫不慢。2011年,
上海力声特
获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内第一个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
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随后,
诺尔康、沈阳弘鼎康医疗、上海鸿医医疗
等国产人工耳蜗相继获证。
至此,国内人工耳蜗市场天平开始倾斜,
目前
,诺尔康
已占据国内约20%的市场份额。
然而,从价格角度来看,由于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
人工耳蜗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目
前
国产人工耳蜗的价格在
10万元
左右
,而进口耳蜗的价格普遍在
20万元左右
,一
套耳蜗加上手术费,依旧令无数患者望而却步,这也导致
目前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比例占比很低。
在政策端
,国家与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人工耳蜗行业发展
的同时,全力扶持国产人工人工耳蜗企业。诸
如在
部分救助项目显示中,明确
对选择国内品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进行手术费援助
。
此外,包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都已将人工耳蜗器械
列入医保报销范围
,医保支付
标准大致定为15万左右,
国产人工耳蜗有望进一步扩容。
如今,随着人工耳蜗类耗材被纳入国家集采,国产人工耳蜗企业能否借此翻盘,
还未可知。
但集采降价叠加纳入医保支付后,对于无数听障人士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