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雪兰
湖南卫视近日公布的最新编排表显示,4月22日开始,《天天向上》将移档周日晚十点。虽经多次调整,但此消息一出,还是引发了很多关注和猜想,是因为《天天向上》收视表现不好?还是湖南卫视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为此,传媒1号专门采访了
《天天向上》节目制片人沈欣
,为大家答疑解惑。
凭借十年品牌出征周日档,服务频道战略布局
业内周知,湖南卫视一直在尝试各种编排策略的创新,每一次看似简单的节目档期调整背后都有频道的战略布局作为支撑。此次,《天天向上》调整档期也是如此。
1、调档原因:战略布局周日晚间档
从收视表现来看,最近23期《天天向上》持续蝉联“绿色收视”全国网省级卫视第一;近一个月,节目的欢网智能电视端全量数据、酷云实时收视数据也均位列同时段第一。“节目因为收视低而调档”的谣言,不攻自破。
制片人沈欣,“此次调档是湖南卫视频道整体发展战略的需求,从市场环境、节目气质定位以及受众收视喜好等因素综合考量,调档周日都将更充分地发挥节目价值。同时,节目将进一步拉动湖南卫视周日档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强化湖南卫视综艺版块的品牌内涵,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可见
,“出征”周日档,颠覆周日晚间卫视综艺竞争格局,成为了《天天向上》节目的新使命。
“周日档基本被电视剧占据,是综艺节目的洼地,此时,湖南卫视打出差异化重拳,在保留周五、周六强势综艺之余,在周日档再添一档品牌常规综艺,使得周末三天的品牌都有湖南卫视鲜明的特色,不断拉动周日频道自办栏目气质。”
2、调档后收视表现:粉丝忠实度是基础,受众贴合度是关键
出征“陌生”的周日晚间档,节目收视表现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呢?制片人沈欣倒是十分乐观,他认为节目不仅能够留住原有忠实观众,还会拓展更广泛的观众群。
首先,“《天天向上》作为一档开播将近10年的品牌节目,粉丝的基数非常大,品牌忠实度非常高,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台里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制片人沈欣认为。
的确,《天天向上》节目超高的粉丝忠实度是确保收视效果的基础。节目调档的公告一出,就有大量粉丝前来向“天妈”“天婆”告白,纷纷表示“天妈到哪我到哪”“支持天妈”。 对于一档陪伴了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节目,他们非常愿意用“天妈”“天婆”这种亲切的称呼。
而且,沈欣进一步分析到“周日晚上大家都需要收收心,对下一周的工作生活做一些思考和规划,因此周日后晚间档的收视人群是由周末态向周间态转换的心理状态。”《天天向上》节目选题和形态正好能够贴合这种收视心态。
3、备战周日档:只优化,不打碎,选题覆盖年轻精英人群
精兵强将才能做得了先锋。此次调档,对于《天天向上》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节目为征战周日档都做了哪些准备呢?会不会对节目进行“大刀阔斧”改版呢?
“《天天向上》是一个多年的品牌节目,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节目只会优化,而不会打碎后重新结构成一个新的节目。而且,《天天向上》节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这反而是节目最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大象无形的朝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制片人沈欣认为。
调档之后,节目会在内容层面不断优化,形成新的题材内容,新的挖掘方向。制片人沈欣:“我们在坚持自身内容特色的同时,加入关于高考、就业、健康、职场等方面的选题,这些都更适合在周日的环境下传递给观众,他们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得到有营养和启发思考的节目内容。”
“基本思路是归纳总结过去一周的时事热点,同时开启新一周的规划,目前正在策划的选题中有不少是对年轻人群、精英人群的工作生活都有帮助的生活指导类选题,例如围绕‘作息’展开探讨,通过节目让观众知道如何在工作的同时保持好睡眠?如何排除工作中的焦虑、压力等等。”
可以想见,这些选题的加入,将会推动《天天向上》节目继续拓展观众群,大幅提升在知识结构、经济实力都偏高的年轻精英人群中的影响力。3月23日《天天向上》“名著歌会”节目在全国网高值人群份额达6.07%,同时段位列第1;同时,在24-33岁人群份额过5%。
“天天兄弟”主持团是节目最重要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标识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目前兄弟团更加默契,在共同面对一个事件、一个话题的时候,能够发出多层次、丰满的声音。”制片人沈欣认为,“天天兄弟目前的人设是,汪涵是话题的引导者;钱枫配合汪涵完成线索辅助功能;大张伟负责开脑洞,可能有时候这个脑洞不在主线内,但却能够延展出很多其他的思考,观众非常感兴趣。王一博的加入能够平衡年轻观众的需求,随着阅历的增加,表现也会越来越好。”
保持敏锐度和初心,征战下一个十年
作为一档深耕近十年的综艺品牌,如何持续保持新鲜感是《天天向上》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一个十年《天天向上》要靠什么继续吸引观众?
1、敏锐度确保节目持续创新,不断打造新鲜感
这两年以来,节目无论从选题角度、呈现方式,还是嘉宾的甄选等方面,都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形式更加新颖活泼。
制片人沈欣:“
《天天向上》节目从开播就保持一种对大千世界的敏锐度和话题穿透的锐利度。
我经常跟导演组沟通,希望大家去发掘身边的事物,去了解大千世界。期间,别人会提供给你新鲜的东西,新鲜的观点,都是会给你启发的点。鼓励大家去观察任何新鲜的、有趣的、值得挖掘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持节目的敏锐度,触角可以伸得更远。”
有了这种敏锐度,节目的很多选题跟当下贴合的很紧,非常及时。“比如:前两年,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就邀请了郎平、刘国梁等热门运动员、教练员。近期,冬奥会之后邀请了武大靖等”。
对于一些跟进很久的选题,《天天向上》会找出新鲜的节目结构方式。“比如:近期反响非常好的名著音乐节选题,最初是想做一个音乐季,并没有清晰的方向。在梳理的过程中,就发现所有音乐包含了大众的情怀,音乐最能够勾起时代的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运动会是举国自豪感的一种体现、热播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陪伴大家成长、春晚形成了新年俗,按照这些品类对音乐进行划分效果就会非常好。当选题具有了一定的历史长度和厚度之后,传达给年轻观众的可能是一种新知和历史,对一些年龄稍长的人来说就会有怀旧的感觉和情怀”。
《天天向上》近两年节目的形式不断丰富,新鲜感十足。“不管是时下流行,还是历史上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我们节目当中来,至于节目的形式、结构,也许今天是歌会、明天是运动会、后天是一个课堂;节目的嘉宾,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一定是与节目主题有契合点的,只是作为选题补充者的身份进来,提供给大家的要么是一种事实参考,要么是一种观点参考。
我们不会拘泥于一种框架和形式,只要是有趣的、有创意的、新鲜的东西,都希望能够在这个舞台上能够呈现出来。”
2、保持“向上”的初心是节目一贯的坚持
在观众的心目中,《天天向上》一直是一档有情怀、有态度的节目。无论是文化礼仪的传承,还是《厉害了我的国》《绿色生活 绿色发展》等充满正能量的专题节目,叫好又叫座,极大的推动了新时代主流政策的传播效果,对青年观众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节目还曾因此在2017年获得了“台长嘉奖令”。
制片人沈欣:“《天天向上》的前面四个字是“好好学习”,不管是什么领域的知识,我们都希望带给观众的是有责任感的知识,这是我们的初心所在。党和国家关注的内容,我们要关注;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我们要关注,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社会责任感一直是《天天向上》在坚持的一份初心。最初,节目的定位就是社会公德礼仪脱口秀,所以,我们一定会继续做倡导性的节目,跟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