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考出农村的“好学生”,为没有特长自卑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征稿|为什么我变老后,也变得更脆弱了? ·  4 天前  
新周刊  ·  县城零食店,第一批入局者已倒闭 ·  4 天前  
新周刊  ·  9.9元的兴趣班,年轻人抢疯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我在纽约听艺术史和古典乐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01-12 12:55

正文

在全家搬来纽约前的一两个月里,打包邮寄东西是我生活的主旋律。除了灿若星辰的博物馆,我对这座城市没有任何预期和设想。作为中国古老艺术文化的痴迷者,我感觉自己是一株即将被拔出土壤的老松树。

当时刘越老师的《谁在收藏中国》刚刚上线,第一季会到访英美顶级博物馆,逐一讲述其内收藏的重要中国文物的经历、劫难、艺术价值。我正好有一本书,也叫《谁在收藏中国》,书里有一份美国博物馆地图,标注了收藏中国文物的几座重镇。听了几期,我把这份地图从行李箱里拿了出去,感觉不再需要了。

大都会博物馆陈列的广胜寺壁画

在纽约安顿好之后,刘越老师的大都会几期正好讲完。如果算上先前在堪萨斯美术馆部分连带提到文物,大都会博物馆总共讲到了帝后礼佛图、青铜柉禁、广胜寺壁画、《照夜白》、北魏铜鎏金佛像、五代越窑龙纹碗、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和《右军四事贴》、辽代罗汉像、宣德青花龙瓶、宋徽宗《竹琴图》。

▲残存的广胜下寺壁画

那段日子,每天先送了孩子上幼儿园,我会散步穿过深秋时节的中央公园,经过Bethesda喷泉、瞭望台城堡和埃及方尖碑,来到位于第五大道博物馆一英里的大都会博物馆,静静地坐在这些艺术品前面,打开音频,听听刘越老师略显激动的声音。这些文物并未尽数展出,还有一些没看到,但能在米开朗基罗和蒙克特展期间,在人头攒动的古希腊和欧美艺术大厅之外,有冷泉亭这样一处容我安放思念情绪的静谧之所,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的博物馆历来重视收藏中国文物。大萧条时期是美国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也正是我们动荡贫弱的民国时期,颇多中国文物都是当年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途径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在法学院学习国际法时,我撰写过一篇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学论文,虽然没派上什么用场,但在查阅外文资料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中国流失文物的数量有多么庞大,以及国外政府和机构成功追索流失文物的先例和判例。这算是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明年一月,我的《中国插花简史》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市。中国的古画和典籍中记录了大量古人插花的实例,而不少古画,我是在美国的博物馆数据库里找到的。搜集高清绘画图片的过程中,我第二次感到强烈惋惜。订阅《谁在收藏中国》专栏则是第三次。

随后不久,邵彦老师的《听山水》上线了。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山水画始终保持朦胧模糊的状态,看似没有门槛,人人都能看懂,却始终笼着一层抹不掉化不开的雾气,很难摸清具体门道。究其原因,大概是过去解读山水画的方式,要么过于主观,通过意图、风格、情感来进行艺术审美,向内关省得太多;要么过于形式化,纯粹依托材料和文本。于我而言,邵彦老师的审读方式是一扇新的窗子,朝向一件事物自身逻辑——它的来处,它为什么能够活下来。

▲ 明沈周,《卧游图册》(局部)

纸本设色,共十七开,每开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获取艺术史知识很容易,相较而视,我们更需要让形而上知识落地的方法。来纽约之前,我在故宫学了大半年的宋代工笔画,如果有人感兴趣,学习一种流派的书法或绘画是很好的知识落地方法。难得的是,一位教授开设的栏目也能让人抓到同样实在的落地途径。《听山水》栏目的副标题叫“中国美术史卧游指南”,“卧游”本为一个带有学术意味的典故,与庖丁解牛、针血去妄式的授课气质不尽相合,“山水画的剥洋葱指南”倒更合拍。

听到最新一期更新,我开始想象如果能成为邵老师的学生一定很幸福。曾经在法学院课堂上,教授们遮遮掩掩地说着虚虚实实的话,隔靴搔痒很不痛快。艺术品的世界并不比法律的世界温柔,我却听到了敞敞亮亮的高低好恶,一份真性情比。

▲ 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纵30.2厘米,横399.4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前阵子林肯中心在搞纪念伯恩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几乎每晚都有音乐会。我就住在林肯中心马路对面,某日早上九点多我去听了纽约爱乐的排练。说是排练,其实跟正式演出差不多,除了乐手们可以穿休闲服以及指挥偶尔会叫停,指点调整几句,再接续演奏。当天排练的曲目中有一首Gershwin的Rhapsody in Blue,说句不敬的话,个别乐章如噪音一般,旋律中几乎捕捉不到任何美感。

彼时尚未订阅段召旭老师的《古典音乐说明书》专栏,虽然我常会用“虾米音乐”播放古典音乐歌单当背景声,也尝试过自学了古典乐入门知识,但无论是欣赏口味还是水平实际并无精进,问题也没有解决,对这类内容有些灰心。幸亏,作为一名家庭煮妇和全职妈妈,我有太多“无效时间”需要填充。

“无效时间”这个名词是我自己发明的,指双手被占用,身体被占用,但其实没有任何吸收进益,没有交换回任何所得的时间。比如走路,在wholefoods买菜,在公寓楼洗衣房等衣服,一个人吃饭的时间,以及做饭、擦地、整理屋子的时间。甚至放学后孩子在中央公园跟小伙伴玩,我的两只眼睛要盯着他的安全,耳朵则可以留出一只插上耳机。我不想这些时间白白流掉。

《古典音乐说明书》就是这样被我无意捡到,成了带给我欢笑最多的栏目。我方知古典音乐本就分作声乐性、舞蹈性、器乐性,那些捕捉不到旋律的乐章大多是器乐性,只是为乐器而写。后来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听歌剧,偶有乖戾唱段我想大概也是因为不小心给舞蹈性或器乐性的乐曲填了词。而当即用钢琴对比弹奏再现、和弦的办法十分受用,也算充分发挥了音频节目的优势。甚至让我产生错觉,我这个只会弹《乘着歌声的翅膀》一类流行歌曲的人,等回国似乎也可以找些简单的古典音乐谱子比划比划。

身为古典音乐从业者,从段老师口中听到2004电影版《歌剧魅影》每年看一遍的时候,我庆幸自己“捡到”了这个不高冷的节目。很少有专业人士愿意承认自己喜欢音乐剧和流行音乐。读研究生的时候,最迷恋音乐剧的那段日子,电影版《歌剧魅影》是我每天要看的功课,不与剧中人物见一面这一天都不踏实,而我真诚认为名不见经传小演员的颜值和唱功不在音乐剧作曲Andrew Lloyd Webber的妻子、饰演过音乐剧版Christine的Sarah Brightman之下。

▲ 《歌剧魅影》

虽然音乐响起时我仍旧不能说出作品的名号,但至少作曲家们在我眼中已无高低之分,乐器演奏家们也不是远远站在高处,因为我一不小心知道了不少小秘密。

这三个栏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如果你在欣赏风景、写稿子、画画这样大脑本身就在思考或审美的时候,一定不要去听,否则会错过不少信息,对你正在从事的事情和三位位老师的讲解都是不尊重。为此,我竟希望有更多“无效时间”,或者说可以更心安理得地应付这些“无效时间”。三位老师一定不知道他们成了全职妈妈和家庭稳定的福音。

▲点击上图订阅《骨董时光·谁在收藏中国》专栏




▲点击上图,订购《邵彦·听山水》专栏





▲点击上图,订购《古典音乐说明书》专栏


点此→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3.5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