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专门探测宇宙炙热区域的X射线辐射,例如爆炸的恒星、星系团和黑洞周围物质。由于地球大气层吸收X射线,钱德拉望远镜必须在大气层上方运转。钱德拉X射线中心负责操作这架望远镜同时处理所获数据,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分析。
自1999年7月23日发射以来,钱德拉望远镜便一直是宇航局X射线天文学研究的旗舰任务。2018年至今,这架望远镜又上演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同时传回大量惊人照片。
根据钱德拉和其它X射线望远镜获取的数据,一个巨大且富有弹性的“冷锋”快速穿过英仙座星系团。这个宇宙天气系统的跨度达到200万光年,已经穿行了50亿年。换句话说,它在太阳系诞生前就已经存在。
图像左侧展示了英仙座星系团的冷锋,结合了钱德拉的X射线数据(靠近星系团中央的区域)以及XMM-牛顿和ROSAT卫星的数据(距星系团中央较远的区域)。
钱德拉的数据经过处理,以增强边缘对比度,进一步突出微妙的细节。图像右侧是钱德拉获取的冷锋特写。在这幅温度图中,蓝色区域的温度较低(3000万度),偏红色的区域温度较高(8000万度)。
通过研究年轻星团,天文学家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如何诞生。NGC6231是一个理想试验台,可帮助科学家研究恒星形成活动停止后不久的星团。钱德拉望远镜拍摄的这幅照片展示了NGC 6231的内部区域,
红色、绿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低、中和高能X射线。白色为亮度最高的X射线辐射。
蟹状星云的合成图像,结合了钱德拉的X射线数据,哈勃望远镜的可见光数据以及斯皮策望远镜的红外数据。自1999年发射升空以来,钱德拉望远镜不断对蟹状星云进行观测。这个星云由一颗快速旋转的高磁化中子星驱动,也就是脉冲星。
中子星在大质量恒星耗尽核燃料并发生塌陷后形成。快速旋转以及蟹状星云内的强磁场“双管齐下”,生成一个强烈的电磁场。
电磁场产生的物质和反物质喷流远离脉冲星的南北两极,赤道方向则吹出猛烈的风。
借助钱德拉望远镜获取的数据,科学家证实超亮X射线源ULX8是一颗中子星。
研究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揭示中子星如何释放出亮度异乎寻常的X射线。
ULX8座落于漩涡星系M51。这幅M51图像结合了钱德拉的X射线数据和哈勃望远镜的可见光数据。圆圈处便是ULX8。
根据两项利用钱德拉及其它望远镜所获数据进行的研究,宇宙内最大黑洞的生长速度超过它们所在星系的恒星形成速度。
这幅钱德拉深场南图像结合了哈勃望远镜的可见光和红外数据,以及钱德拉的X射线数据。
2017年8月,科学家观测到遥远的中子星合并,这一事件被称之为GW170817。
GW170817发生在距地球1.38亿光年的太空区域,所产生的引力波让沿途的宇宙泛起涟漪。
观测结果显示GW170817的余晖亮度仍在提高,这让研究该事件的天体物理学家非常吃惊。
借助钱德拉等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天文学家发现一个特大质量黑洞两次吞噬气体和“打嗝”。这
幅SDSS J1354+1327星系合成图像,结合了钱德拉的X射线数据(紫色区域)和哈勃望远镜的可见光数据(红色、绿色和蓝色区域)。
插入图为特大质量黑洞周围的J1354中心区域特写。通过结合X射线和可见光数据,科学家证实J1354特大质量黑洞的两次“打嗝”间隔了大约1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