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蜗牛读书
网易精品阅读,价值阅读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蜗牛读书

李彦宏:工作着是幸福的,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网易蜗牛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9 11:28

正文

现在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但多数人在用它打游戏、看电影、刷朋友圈时,没有意识到其中蕴藏着通往未来的入口。


——李彦宏《智能革命》


走出象牙塔求职是又一个新的人生门槛。毕业生最害怕的不是低工资,不是辛苦,甚至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一无所用。


人工智能带来了新工具,就如同工业革命把农民手中的工具从锄头变成纺织机,智能时代同样呼唤着新技能和新思维。


面对未来,许多早已步入职场的资深人士都难免会不安:我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工作吗?


1

谋生的焦虑缠绕着每个时代青年的内心。


中国互联网上曾出现过一款火爆的游戏《北京浮生记》。游戏要求玩家扮演一位背井离乡来到北京谋生的北漂,目标是要在40天内赚到足够偿还自己债务的金额。



这个仅有700多KB、界面简陋的小游戏,能在当时大受欢迎,和它充满着“北漂”元素是分不开的。游戏制作者本人就是个彻底的北漂,在1992年揣着200块钱只身来到北京求学闯荡。


游戏里面充斥着各种幽默但又真实的北京特色,在那个没有雾霾只有风沙的年代,引发无数只身在大城市拼搏的青年的共鸣。


近些日子《北京浮生记》的制作者又在网上露面了。面对诸多玩过这款游戏并且关心他动向的老玩家,他说当年在开发《北京浮生记》时,正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人工智能科研工作,后来一度离开科研领域专心开发游戏。


现在回到本行,做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应用,服务游戏业这个垂直领域。


他在若干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曾将这款小游戏称为“文学作品”,他说:“我认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通过《子夜》,认识拉丁美洲是通过《百年孤独》,10年后,如果有人能够通过《北京浮生记》生动形象地认识2001年的北京的某些生活场景、某些层面,我将非常高兴。”


2

成就魔幻的,是并不魔幻的艰苦努力和机遇。


2001年正是中国互联网的寒冬期,各种泡沫破裂、企业倒闭,坚持下来的大部分人都在今天有了收获。


如今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各个新兴领域走在第一线的领军者,或许也曾在2001年某个周末艰苦加班之后,疲惫不堪地回到五环工地旁的出租屋里,打开台式电脑,在睡前玩上一把《北京浮生记》,会心一笑。



“互联网+”让任何产业都已离不开互联网,智能时代,任何工作也都会有人工智能的影子。对大数据、智能化的嗅觉,决定了未来工作者的层次高低。


很多机械劳动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流水线工人、听写速记员、出租车司机等,未来会迅速消失,就如同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的衰落一样,即使它拥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人类应该去从事更具有创造力的工作,但首先你需要掌握创造工具。否则,即便是看似高端的白领工作也会形同机器。


当《福布斯》这样的著名媒体开始用机器人以30秒一篇的效率写新闻通稿,曾经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开始如坐针毡。


不过不要太紧张,除了需要努力提升写作水平外,还可以配备智能工具,比如语音识别速记软件、智能剪辑视频工具等,这会让记者和编辑更强大。


对数据分析软件的利用,会让记者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比如“百度指数”等产品,根植于搜索引擎大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新闻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趋势变化、搜索人群的兴趣图谱等各种信息维度。


媒体从业者可以据此判断新闻话题走向,明星粉丝可以从中了解偶像的热度变化,商家可以观察产品的用户定位和需求趋势。


相关性思维在这里获得充分的体现。举个例子,2014年6月16日到6月20日是百度指数“请假”一词最高的一周;同时还是“啤酒”一词百度指数最高的一周。



敏锐的读者从两者的关联已经可以想到答案了:6月13日巴西世界杯开幕,接下来是世界杯比赛最密集的一周。新闻记者、品牌、商家可以利用这种数据洞见做些什么?善于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会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3

在使用数据工具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被训练,使自己更适合在智能时代发现和创造价值。


翻译也将面临挑战。往日在重要领导人合照中总会出现的那位翻译官,恐怕需要叠加一个人工智能的影子。


人工智能语言处理工具的开发,除了需要满足普通人的翻译需求外,还应该针对高端客户开发新功能。


高端翻译需要的可能不是基本的机器翻译,而是由深度学习技术来帮助自己掌握服务对象比如领导人的用语特点;提供特定功能服务,比如如何把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当百度大脑可以构思诗句,当神经网络可以模仿巴赫训练出作曲能力,当日本的小说奖项评选正式把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纳入候选,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作为人类心灵圣地的文化艺术领域,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也不神秘了。


神经网络很像人类的大脑,有无数隐秘的神经通路。李白要在醉酒时才能诗兴大发,那是因为醉酒状态导致一些平时蛰伏的神经通路被激活。


未来人类可以不用借助醉酒,而是借助神经网络尝试开发灵感。


法律、金融等专业人士的日子也将被改变。由IBM研发的世界首位人工智能律师Ross(罗斯)在2016年就职于纽约Baker & Hostetler律师事务所,负责帮助处理公司破产等事务。


这是一个真正可以全身心为雇主考虑的法律全才,不会像人类律师那样昂贵,普通律师或者法官为何不试试利用这样的产品呢?


2016年12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线了一款名为“睿法官”的人工智能系统,它不仅仅停留在收集资料、为案情“画像”的辅助阶段,而是已经可以做到对案情进行分析,采集案件的多元信息,识别出影响案件定罪量刑的相关要素及当事人上诉的理由,帮助当庭法官做出初步判断,已经十分接近“判案”形态了。


使用人工智能助理的律所和法庭能够比同行更高效地处理案件,从而创造更高的收益和社会效益。


金融的城堡由数字的砖块堆砌而成,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以渗透的缝隙。



著名的布隆伯格就是用数据武装的华尔街之狼。这位曾当过纽约市长、身家几十亿美元的企业家,几十年前就通过金融数据处理工具杀入了华尔街。


在他推出自己的债券交易产品之前,交易员基本上依靠查询路透消息源来查询价格,然后用铅笔和纸进行计算。


而布隆伯格提供的产品,给用户提供市场的实时数据、计算能力、财务分析等,迅速席卷了所有债券交易所。


布隆伯格第一次卖出他的产品给美林时是1982年,而微软在同年才刚刚推出Excel的第一版,当时还叫作Multiplan。


布隆伯格的例子也许有些远。但是在中关村、五道口、西二旗、张江、华强北,无数雄心勃勃的青年人在试图利用数据智能工具完成人生逆袭。


人工智能不分贵贱,只在乎能力。


人事管理员可以利用数据工具研究公司人员分布状况,提出优化意见。


咖啡店可以通过智能对话App为用户订咖啡,并迅速了解他的口味。


昔日的游戏高手,可以转型为游戏直播解说员,他比别人更能发现人工智能哪里还不太像人类。


人工智能的潮流虽然会掩埋一些职业,但也会催生新的机会。


汽车消灭了马车车夫,却创造出了司机这个职位。人工智能的普及也会创造新的职业机会。



吴恩达举了一个例子:以后无人机会越来越多,而无人机交通管理工作现在还没有,以后准会出现,谁来做这个工作?他建议人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在教育和培养人才上面。


真正决定我们职业未来的,是我们是否具备智能时代需要的职业素养。当智能工具变得越发无所不能,能否灵活使用它就成为差距所在。


一个对程序编写、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一窍不通的人,就像工业时代不会使用扳手的人一样。


现在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但多数人在用它打游戏、看电影、刷朋友圈时,没有意识到其中蕴藏着通往未来的入口。


人工智能领域很多世界最尖端的技术,都已经集成在诸如度秘一类的产品中。翻译、语音识别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功能,已经可以让你接触到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是已故女性作家陈学昭的长篇小说的名字。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今天人工智能将会带来又一场新文化运动。而在智能时代,工作着依然是美丽的,它需要智慧,更需要人类在与机器的互相砥砺中前行。


本文节选自李彦宏新著《智能革命》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立即阅读此书



《智能革命》

李彦宏  著



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

长按关注

不疾而速 与你共读

立即免费阅读《智能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