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产值近千亿元,深圳全速竞飞“低空经济第一城”
深圳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中心。
2022年底,《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推动构建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2023年2月,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2023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一稿征求意见稿)》亮相,为促进深圳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2023年12月,《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围绕引培低空经济链上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四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支持措施,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方面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高飞”。
深圳正塑造低空经济新格局,助力大湾区发展再提速。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经济活跃,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低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规模效应不断凸显,城市通勤市场规模预期也将显著提升。《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全数字化方案》指出,低空经济面临资源共用、安全监管、大规模运营挑战及主体协同四大问题。建设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为问题解决核心,具体为构建“四张网”:设施网支持起降,空联网强化通信,航路网保障航行安全与效率,服务网提供个性化管服。“四张网”协同发力,驱动低空经济全面发展。
1.基础设施:
根据商务部,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超900亿元,同比增长20%;2023年,深圳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73个。到2025年,深圳将网格化布设6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开通22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链上企业突破1700家,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
2.制造产业链:
根据深圳政府在线网,深圳活跃着15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企业,涵盖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硬件制造、商业应用等环节,覆盖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应急救援等多种应用场景。诞生于深圳的民用无人机企业大疆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70%。同时,深圳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2023年,德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商Lilium宣布在深圳设立中国总部,广州亿航、上海峰飞、时的科技等国内eVTOL企业宣布进驻深圳。
3.运营情况:
根据中国民航局,2023年,深圳市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直升机飞行量超2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为进一步拓展低空飞行应用场景,提升低空飞行规模效应,深圳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低空飞行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低空飞行在应急救援、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一)南京三年规划发布在即,苏州争创低空经济示范区,无锡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
南京启动三年计划起草工作,苏州计划打造全国示范区,无锡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南京方面,
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部署,南京市已启动低空经济《南京市有关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起草工作。
苏州方面,
2024年4月18日,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正式发布《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后称苏州实施方案),提出力争2026年成为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力争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500家,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无锡方面,
2024年4月17日,无锡市政府发布《无锡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形成以宜兴丁蜀低空经济产业园、梁溪科技城等试点片区为支撑,构建集研发制造、商业应用、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四位一体”的低空经济协同发展体系,低空经济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
聚焦创新、培育企业,助力低空经济多领域发展。①南京:
根据南京日报,2023年低空经济关联产业营收近30亿元。
产业链发展方面,
集聚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整机制造企业,培育多个飞行指挥调度、测绘导航服务企业。
场景应用方面,
形成南京消防无人机灾情侦察及人员搜救、老山通用机场观光游览及应急救援等一批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方面,
利用高校资源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领域科创平台。建成全国首个5G组网、经民航认证授牌省内唯一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
②苏州:
立足自主创新,瞄准高端制造,围绕产业能级、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服务平台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③无锡:
发挥制造发达、算力洼地、区域中心、空港枢纽等优势,深入推动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能级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强链补链延链工程。
1.基础设施:(1)南京:构建“一中心、两平台”。
“一中心”即南京聘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旨在作为南京低空空域服务和管理主体单位。“两平台”即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和低空智联网平台,低空服务平台可提供军民地三方协同低空域协管服务和无人机飞行服务能力;低空智联网平台集多功能与一体,为600平方公里覆盖范围内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提供保障,《江苏省中长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5年)》提出到2035年,南京力争建成8个通用机场。
(2)苏州:航线运营项目丰富,通航飞行量领先全省。
根据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2026年,构建形成低空地面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成1至2个通用机场和2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统筹引导企业开展垂直起降点建设。
(3)无锡:通航基础设施完善,通信设施国内领先。
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全市拥有A1、A2、B类等各类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7处,到2026年建成200处各类起降设施。低空通信基础设施方面,依托无锡电信已建成300米以下5G泛低空网络,覆盖率超95%,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制造产业链:(1)南京市:
全产业链贯通,集聚以长空科技、联通低空智联网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研发设计,以金城无人系统、航天国器为代表的制造组装,以迈杰科、新航线为代表的培训考试,以智慧航空研究院为代表的运营服务,以大翼航空、若尔航空为代表的行业应用等产业链全环节。产学结合,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领域科创平台,低空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水平显著增强。
(2)苏州市:
根据苏州市发改委,苏州形成了产业链长、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低空产业集群,其中,拥有整机制造企业20多家,7家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26家领航企业和6家创新示范机构。
(3)无锡市:
依托“465”产业集群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初步形成完成产业链体系。相继布局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无锡空港航空航天产业园等4个行业领域专业园区,初步形成航空新材料、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航电系统、通用航空整机以及配套精密制造等各环节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2022年,全市列统航空航天企业102家,实现营收252.6亿元,增长13.1%。
3.运营情况:(1)南京市:浦口区为民用无人机试验区核心。
南京市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以浦口为核心区,浦口区目前已集聚无人机相关产业30家左右, 2023年浦口区低空经济规模实现近5亿元。
(2)苏州市:挖掘多领域应用场景,积极构建低空经济生
态。
根据市政府官网,2024年以来,苏州已签约低空经济项目251个,计划总投资超730亿元,其中低空制造项目超150个,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苏州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围绕物流配送、载人飞行、旅游消费、应急救援、城市管理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开通至周边机场3至5条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100条以上无人机航线,无人机商业飞行取得突破性进展。
(3)无锡市:四大产业园区发挥先发优势。
根据无锡日报,丁蜀机场共保障各类飞机飞行10000余架次,其中有人机飞行1200小时、6000余架次,无人机飞行1000余小时、4000余架次,总计享受税收减免2417万元。丁蜀通用机场推出无锡首条空中赏樱专线,日接待量最高峰达130人次,日均起降超30架次。梁溪科技城正式签署协议,共同打造亿航智能EVTOL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及运营总部项目。
(一)建设实验片区,打造“低空之城”
依托全省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试点,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强化“低空之城”影响力。
2021年,安徽省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试点省份,2024年4月7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方案》指出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8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240家左右,其中,生态主导型企业3一5家,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
2023年12月29日,合肥市发改委发布《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合肥2024年目标为获批中国民航局第三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基本建成骆岗低空融合飞行试验片区,实现载人eVTOL、货运物流、公共治理等场景全覆盖,初步形成完备的低空经济产业链。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在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应用场景、标准规则、飞行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合肥经验”。
1. 基础设施:
具备安徽省规模最大、保障设施最完备的A1类通用机场肥东白龙机场,占地643亩,共22个停机位。《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建设一批起降设施并建设一批保障设施,划设一批航路航线。结合全域禁飞区、限飞区、适飞区、管制空域精细划设支撑多运营人的融合飞行公共航路和飞行航线。
2. 制造产业链:
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雄厚,科创支持力度大,聚集效应强。
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与低空经济息息相关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空
经济企业100余家,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为合肥的低空经济场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10月,亿航智能正式落户合肥,零重力公司将总部从外地迁至合肥,深城交在合肥设立子公司。
3. 运营情况:
(1)合肥为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场景示范区合肥开放51个低空经济超级场景机会,发布“合肥低空行动方案20条”,揭牌成立合肥市低空经济运营公司,一批重点项目现场签约。(2)制定《合肥市民用无人机飞行管理办法(暂行)》,指导运营人开展航线申报,建成飞服和管控平台。(3)升级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管控与数据平台功能,并拓展至全市域,形成基于CIM底座的市级低空飞行统一调度管控服务平台。
(一)以制造业优势,开拓低空经济新蓝海
借助自身优势,助力低空经济起飞。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行动,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及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以两江新区为核心,基本形成通用航空“整机+核心部件+配套制造+运营+服务+金融”的产业链条。围绕完善产业链、优化服务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创建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园,构建“五中心七平台”低空产业生态体系,着力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降低企业全要素成本,打造中国西部低空经济最佳投资首选地。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基础提供保障。
重庆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突出,以本地多个通用机场为载体发展低空经济,有助于加强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辐射周边能力。从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角度,发展低空经济符合重庆地理特征。
1.基础设施:
2022年,两江新区获批全国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龙兴通用机场、两江机场公司等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2023年,重庆成为国产通用航空装备物流运输领域创新应用试点地区,首批构建总计6个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2024年1月,开通5条短途运输试点航线,初步构建起联通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的空中网络。2024年3月,重庆市与四川省签署全国首个跨省低空合作备忘录,共同开辟西南地区首条跨省低空目视航线并于3月13日首飞。
2. 制造产业链:
作为全国工业重镇,重庆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突出。2023年,重庆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18个“新星”产业集群。重庆现有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40家,集聚丰鸟、驼航、宗申航发、国飞通用航空、重庆绿航科技等通用航空、无人机制造企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2023年初,重庆市被工信部选为国产通用航空装备物流运输领域创新应用试点。
3.运营情况:
制定全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试点方案》,支持各区县、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及企业积极开展低空飞行应用试点。根据重庆日报,4月30日-5月5日,重庆市举行首届重庆低空飞行消费周活动,此次活动在两江新区、巴南、大足、梁平设立5个分会场,并在龙兴机场、梁平机场、大安机场、中央公园、广阳岛、巴滨路、龙水湖、长寿湖等多处设立多个飞行活动区域,为市民游客提供低空飞行游玩体验,活动期间发放总金额1000万元低空飞行消费券,总计拉动低空飞行消费225.78万元。重庆现有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40家,2023年完成产值80.3亿元,同比增长4.3%。根据重庆市政府,重庆市政府积极出台激励政策,组建10亿元基金,共签约意向协议17个,协议投资金额20亿元,推动梁平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