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多在微信发,原因嘛大家懂得,公众号常来点正能量
下方是老司机非常喜欢的纪录片
《人生七年》
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
有这样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
它
耗费半个世纪取材、拍摄、制作
这部纪录片的价值
已经远远超过了拍摄每个人物的意义
这部名为
《人生七年》
的系列纪录片
目前为止共有8部
通过
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导演观察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阶级的小孩子,有上层社会的孩子,有来自孤儿院的孩子,七年之后导演重新找到这些小孩,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轮回,七年又七年,他们的人生如何发展?
这是孩子们7岁时的模样:
来自伦敦东部贫民区的Tony~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Peter~
工人阶级姐妹花,从左往右:Jackie、琳、Sue~
孩子们家庭背景不同,言谈举止大相径庭,但都同样的无忧无虑,惹人喜欢。
他们有人想上牛津剑桥,有人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有人想周游世界,有人要去非洲帮助难民,有人想当宇航员...
人生和未来对他们而言都仿佛是一幅无限延展的卷轴,只等他们随手涂抹几笔就能成为波澜壮阔的篇章。
在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中
他们有的家境优渥,有的出身贫寒
从1965年开始,7岁,14岁,28岁…一直至56岁
我们在荧幕上窥见他们半生的缩影
当岁月流逝、沧桑变化
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残酷
导演的初衷是通过现实来展现英国的阶级分化,最后得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14岁那年,孩子们似乎也按照导演预设的剧本演了下去:富二代们都按部就班上了贵族学校,工人阶级姐妹花则顺理成章的去了职业学校。
无论贫穷或富贵
年少的每个人都意气风发
但当原本鲜亮的彩色记忆
被影像中黑白的色调取代
他们眼里再也没了
孩童时憧憬未来的星光
只剩下一个个曝露在时间长河中
有去无回的老人
高富帅三人组也不卑不亢的批评了导演,纷纷表示自己不想代表“有钱人家的孩子”。
“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纪录片一开始,上层阶级的
富家三兄弟
已经让人印象深刻。
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
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
。
7岁的查尔斯、安德鲁、约翰
当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
《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
的时候,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则自由了许多。
7岁的女孩子们,会凑在一起
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
。
农二代Nick是片中第一个没按照预设剧本走的孩子,他考上了牛津,成功跳脱了阶级枷锁。
但当导演问起他成功秘诀时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突然爽朗大笑:
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
我们看着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童年的尼古拉斯天真烂漫
孤儿院长大的保罗
片中唯一的少数族裔,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
在英国,
阶级文化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同英国人对茶与蛋糕的热爱,融入在了血液中
。
虽然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从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同阶级间深刻的差异。
教育是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14个人中,
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导演所假设地如预期发展
。
以下图片为Paul从7岁到56岁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
父母的
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
,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从小富家三兄弟就
了解社会竞争,懂得合理规划
。
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
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21岁起,失意和无奈便充斥了每个孩子的生活
。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不轻松。
最先品尝到失意的是查理和尼尔,他俩都高考失利,没能进入梦想的牛津,退而求其次去了别的学校。
查理21岁后便不再参与纪录片的拍摄,这其中高考失利的因素到底占了几何,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尼尔则比查理凄惨的多,他自21岁起心理就出了问题,辍学、失业、流浪、孤独、抑郁犹如多胞胎般纷至沓来,将尼尔纠缠的动弹不得。
他也对生活投降了,一边倔强的对镜头宣称自己很快乐,一边领着政府救济金四处漂泊,过着谁都看得出来并不快乐的生活。
直到40岁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慢慢捡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21岁、28岁、35岁、42岁)尼尔在深渊里挣扎了足足20年。
女孩那边同样不轻松,最典型的恐怕就是Jackie,她28岁就经历了婚变,成了单亲妈妈,模样沧桑的像是中年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49岁时她的两段话让我洞悉了她的内心,
她先是对着镜头咆哮:
我现在身体不好,政府却不发给我放补助了,摆明了让我出去工作,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吗?你说我的身体状况怎么去工作,你说?
导演问她:
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她长叹了一口气:
我上学时候不应该这么懒,若再活一次,我一定更努力学习。
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步入底层命运
。
中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
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政府救济金为生
,也会有更好的出路。
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Sue,和她的另外两位朋友一样,成年后的她们遭遇了
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
。
Sue和孩子们在一起
年轻时,
她为孩子的成长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工作机会,但孩子也在她困难时给予了很多希望。
家庭的原因让她没有上过大学,但通过努力Sue找到了大学管理员的职位,在校园中工作。孩子成年后,她又重拾舞台剧、唱歌的爱好。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