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电影
发现好电影,分享看电影的乐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jedicat:转发微博-202410 ... ·  4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亚马逊宣布苹果Apple ... ·  4 天前  
Mtime时光网  ·  《哈利波特》重映,我抢先挖到它的8大秘密 ·  4 天前  
张小北  ·  //@来去之间:转发微博-202410091 ... ·  5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又又又……又扑街了! 10月真是翻车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电影

不知道38年前的“Showscan”,你都不好意思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豆瓣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0-20 18:46

正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新技术还没有一个官方称谓,索尼给出的名称是“沉浸式数字体验”(ImmersiveDigital)。它的优点是拥有超真实的清晰度,能使流动画面更加流畅,解决摄影机平移中产生的画面抖动,带来更舒适的立体、敏锐与真实感。


我今年看过一次某品牌研发的新型激光电视,可我用的是一部好莱坞50年代黑白片的片源,它的质感太过真实,让我极度不适(我也看过本片的大银幕,但同激光电视的真实完全无可比拟)。同样道理,电影应该拥有电影的质感,对比我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固有体验。如果太过沉浸式,它就变得不再像电影。当初《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The Hobbit:An Unexpected Journey,2012)的48帧反响也不佳,多数人抱怨它太像高清电视而不是电影。李安这次用120帧也是想去除48帧那种电视感,现在看来依然是费力不讨好。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人在用60帧拍摄和放映了。传奇特效师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就是这种技术的先驱,也是长时间同这个格式打交道的人。他是拓展好莱坞电影技术和展映技术(包括IMAX)行业标准的先驱,也是《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星际旅行1:无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1979)、《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等景点科幻片的特效师和《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2011)的特效顾问。作为导演,他还执导过备受低估的两部科幻片《宇宙静悄悄》(Silent Running,1972)和《尖端大风暴》(Brainstorm,1983)。在《2001:太空漫游》中,特鲁姆布改进并掌镜的Slit-Scan技术,后被沿用至70年代的《神秘博士》(Doctor Who)片头及80-90年代的《星际旅行: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剧集。



拍摄《尖端大风暴》时的道格拉斯・特鲁姆布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特鲁姆布对提高电影的保真度或定义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研发的“Showscan”格式,以每秒60帧的速度拍摄和投影65毫米或70毫米胶片,与标准的每秒24帧的35毫米相比,拥有更高的清晰度、亮度和对比度,更具备现实感。因为传统35毫米的胶片投影到大银幕时,胶片原料的颗粒是可见的,这就降低了影像质量,Showscan在65毫米或70毫米胶片上的高分辨率正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类似于现在的激光电视,但当时的技术受到外界的限制和质疑。当时引发过讨论,可电影公司和院线并不买账,特鲁姆布在拍完《尖端大风暴》之后就离开了好莱坞,此后一直致力于为IMAX电影、主题公园游乐设施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尝试。


这项技术后来被主要应用于世博会展览、特殊场地及基于运动的模拟游乐设施的短片和音轨素材中。2012年,Showscan公司存档了它们所有的Showscan技术影片(长片、短片数量总和超过200部)。其中包括特鲁姆布导演的第一部Showscan短片《梦之夜》(Night of Dreams,1978),由克里斯托弗·李主演的短片《新魔术》(New Magic,1983)及理查德·弗莱彻导演的科幻短片《太空召唤》(Call From Space,1989)。《梦之夜》具有许多不同的场景,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视听体验,最令人惊艳的场景之一是照明弹爆破了一棵树:



《夜之梦》中的经典爆破镜头



《新魔术》在当代弧形银幕下焕发的新效果


道格拉斯・特鲁姆布也曾做过帧速率的研究,对影片内容而言,帧速率指的是每秒所显示的静止帧格数。他一系列放映和投影35毫米胶片各种帧速率的测试,以观察不同帧速率对于观众的反应。他发现,随着帧速率的增加,观众的情绪反应也随之增加。尽管观众看到的是以每秒24帧显示的平滑运动,但是这种标准已经对观众根深蒂固,他们在下意识里已经接受了。而帧速率会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因为随着投影速度的加快,情绪反应也随之加快了。特鲁姆布的这一理论或许很好地解释了大家观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的普遍反应,战争场面也许让你身临其境了,但影片传达情感体验的部分可能就会让你出戏了。况且,特鲁姆布曾经说过“每种技术格式都有它们各自擅长的领域”,比如 IMAX 最擅长的是展示“波澜壮阔的巨幕”,而 Showscan “更适合打造出色的情节”。



道格拉斯・特鲁姆布依然在挑战新技术


特鲁姆布1981年的科幻剧情长片《尖端大风暴》原本是要做成60帧+70毫米胶片的Showscan制式。而影片讲述的也是一种能够记录和回放他人的实际经历的系统(类似现在的VR虚拟现实),剧情配合Showscan的技术可谓珠联璧合。特鲁姆布也是想让片中的“回放”拥有更高的保真度。为了准备这部电影,特鲁姆布还将大部分关键演员和技术人员带到了位于北加州的实验研究所——伊莎兰(Esalen)学院,以在这里进行影片的实验研讨。


然而,米高梅公司最后退出了新格式的发布计划,原因是影院的改装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最终,特鲁姆布选择了另一种表现形式将两者进行了区分:“回放”场景采用Panavision 70的24帧+2.2:1银幕比,其他部分则采用1.7至1纵横比的常规35毫米。你从DVD或蓝光中就能看到,除了银幕比,两者的饱和度也有差异。正是由于米高梅退出Showscan计划及后来的财政问题,还有女主角娜塔莉·伍德在拍摄期间意外去世导致米高梅高管说导演不能按时杀青,让其索赔等问题。特鲁姆布选择了永远性的不再执导好莱坞电影(自此之后,他也没有拍过一部长片)。


《尖端大风暴》的两种表现形式


2011年,年迈的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采用高速摄影技术拍摄60帧的影片。2013年,他还拍一支10分钟短片《UFOTOG》,这是首部采用120帧(fps)+4K+3D拍摄的影片,当他提出这一设想时甚至还没有地方可以放映。最终短片采用了3ality出品的3D支架搭载两台佳能C500摄影机进行3D拍摄,实拍部分在特鲁姆布工作室的绿幕前进行。他甚至在约克郡建造了一座电影院,已证明他的电影格式,而他现在研究的成果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要先进的多。李安曾去这座电影院探访过特鲁姆布并亲自体验过,特鲁姆布还说李安是唯一一个来过这里的导演。


去年1月,特鲁姆布曾莅临中国向国人展示过《UFOTOG》,还运用美其名曰“MAGI魅影3D”的新3D技术完成了后期制作。这一技术和前景似乎已经找到来自于中国方面的中央新影的产业支持,详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究竟如何,我认为至少应该对比过传统和新兴两种制式之后,再下定论不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