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公布了60项重大改革任务,具体的任务有320多项。
除此,还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面有六个专项改革小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和纪律监察。
所有这些改革任务有一个总目标,就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自己一直是“治理”、“善治”和“治理现代化”的倡导者,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尤其高兴。
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部署。这实际上提出了第五个现代化——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比起原来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来说,更深刻、更重要、更带有长远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但全社会包括很多的领导干部都还认识不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牢牢坚持,并且努力通过具体的制度来实现、落实、推进。
政府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尽管“更少统治更多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但是到现在为止,政府还是最重要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依然是决定国家政治事务最重要的手段。发达国家不例外,对于中国尤其如此。
我有一句口号——“善政是善治的关键”,没有好的政府就没有好的治理。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治理要现代化。然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遇到的挑战、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
政府公信力流失
大家都有感慨,现在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坑蒙拐骗这么多,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都不可信了。
很多人都惊叹社会堕落,世风不古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如果一旦觉得政府不可信了,这个社会就无法信任了。
现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政府的公信力陷入了“塔西佗陷阱”。政府一旦公信力流失,社会诚信就会缺失,最后受伤害的是政府自己。
我知道官员辛苦,起早摸黑,礼拜六保证不休息,礼拜天休息不保证,“5+2”、“白+黑”。官员的压力非常大,居然成为自杀率最高的群体之一。
对那些自杀的官员,网民们还要说“查一下,有没有问题”。这种现象真的要深思啊!
2.政府创新动力不足
我主持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6年,到了去年举办第八届,和前七届完全不同。
过去地方政府非常踊跃地来申报,但是到了第八届倒过来了,不是大家踊跃申报,而是课题组一个个去求人家申报。只有广东和浙江两个省创新比较多,但是这两个省创新的动力比起以前也明显弱化了。
从全国范围来讲,弱化就更明显。政府改革创新一旦动力不足,后果就很严重。中国社会就像一辆火车,火车头是政府,官员是驾驶员,动力不足了,列车前进就会变慢,甚至会停下来。
那样,经济发展就会遇到困难,整个社会就缺少活力。
3.行政成本过高
最近公布了公务员数量只有700多万,但是事实上不包括合同制的政府雇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这些加在一起是个天文数字。
我讲的行政成本不光是人头费,在转型时期,这么大一个国家, 公务员数量多一点可以理解,关键是整个的行政成本太高。
比如, 现在的维稳,大多不是以疏为主,而是以堵为主,致使社会管理的成本巨大。
4.形式主义泛滥
“群众路线”首先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反,但是很多机关的形式主义怎么反而又回潮了呢?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江西一对新婚夫妇洞房抄党章,把一个很严肃的事变得很庸俗。后来人家说,抄党章算什么?还有人说每个党员必须做五万字笔记,而且要手写。
我在中央机关待这么多年,从没有搞过这些形式。
我们得反思:刚刚反过形式主义,怎么还有如此严重的形式主义?到底有没有找准原来产生形式主义的原因?
十八大以后抓得很准,要反形式主义,大家不能过一阵子就忘了。
5.一把手权力集中
通过反“四风”,官僚主义现象在从总体上有所限制和下降,但是一把手权力集中,至少有一些部门有一些地方比过去反而更严重。
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据说有书记召集干部开会几个小时,一看上厕所的人多了就不高兴。后来人家告诉我,现在开会都不敢喝茶,怕上厕所。
还有一些一把手摆谱,每次开会所有干部到场以后,他最后才能到,不能任何一个人比他晚到,茶杯、笔记本都要让秘书放好。
我们不是刚刚反过官僚主义吗?难道不包括一把手?
6.政府管理出现低俗化倾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提得很好,但是现在有些方面 正常化都算不上,甚至还出现了低俗化的倾向。我举个例子,中央限制官员公费出国,这很好。
但一些地方,把官员出国的限制 也用在学者身上,一年只能出国一次,一个国家只能呆5天。
还有,中央的“八项规定”非常好,但有些地方把老干部和工人的正当福利也停发了。这些哪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连正常化都谈不上。
如何推进政府创新?
1.明确目标
政府创新或者是政府治理现代化九个目标必须清楚:第一是民主;第二是法治;第三是责任;第四是服务;第五是优质; 第六是效益;第七是专业;第八是透明;第九是廉洁。
政府创新在这些年有很多进步,在上述九个目标中,“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廉洁政府”、“透明政府”都明确提出来了,这些目标都很好。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另外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现在还没有提出来,但是已经越来越重要——就是“优质政府”和“专业政府”。
优质政府,就是政府的公共产品要高质量,特别是政策和制度产品。专业政府,就是政府官员要有专业知识,要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前者是政治家,后者是技术官员。
2.找准问题和根源
上面所说的这些突出的问题,有五个方面的根源:
一是有些领导思想僵化;
二是是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三是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的合理和科学;
第四,地方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五,许多官员的工作压力增大,而改革创新积极性下降。
3.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对中国太重要了,中国人特别强调“师出有名”, 没有一个好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改革创新的举措。
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一个法宝,这个法宝要坚持。
我觉得只要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和“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所有的改革都可以试。
在这方面应该说深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依然认为深圳还是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我特别希望深圳在解放思想方面依然能够引领其他的地方。
4.完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可以塑造人的行为。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五个基本标准,其中第一个就是制度化或者叫规范化。政府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