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总裁俱乐部
我们专注探索: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成功理念、人生格局等领域,每天分享经验、心得,欢迎大家前来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丽俊  ·  你不是缺少能力,缺的是工作逻辑 ·  3 天前  
张丽俊  ·  你不是缺少能力,缺的是工作逻辑 ·  3 天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 ·  4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皇后吃肯德基,这届品牌在广告中“插播”短剧 ·  4 天前  
人力资源分享汇  ·  空降,是一个人面对一个体系。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总裁俱乐部

人生的大修行,就这四个字!

总裁俱乐部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6-11 12:21

正文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


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五位比丘就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的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因此,四谛同样也是修学佛法的大纲。


我们人生的大修行,其实也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字。



一、没有不“苦”的人生


《法句经·生死品》中说,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你挚爱的亲人现在还有多少,你曾经的恋人现在与谁依偎,你曾经的梦想有多少还没实现?……在千万人中,在千万年中,你我的这些事儿算什么?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是苦。人们常说,“生又何欢,死亦何哀”,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


佛教认为,苦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佛将人生的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中,又可以分为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像生、老、病、死,这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和逃避的苦。



而另一种苦则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得以解脱的,就是“不得满足之苦”,包括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蕴盛。这前三种苦都好理解,“五蕴盛”是什么意思呢?“五蕴”即“五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蕴就是人的身心。


那么“五蕴盛”就好理解了,就是指对人生的贪恋与追求,并以此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


对于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法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进取的,是给人以希望与光明的。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因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无常和苦难,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



二、“降服”内心的贪嗔痴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婚姻的烦恼、事业的烦恼、抉择的烦恼、生活的烦恼等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呢?这就涉及到四谛中的第二谛,集。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也就是苦的原因。


简单来说,集谛的内涵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贪、嗔、痴”是人类相同的本性,是人类最为一致的本能。


《华严经》讲:“八万四千美女”,象征八万四千烦恼。人世间一切烦恼、情绪通通都由“贪、嗔、痴”而来。


“贪”是什么?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就是“贪得”,妄想,贪恋,贪求,贪爱,贪名好利,好色贪杯,见利忘义,梦想升官发财,怕没饭吃,对物质太重视等等,这就是“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根源。




什么是“嗔”呢?


就是生气、不满,仇恨。不满是内心,而发脾气是其表现。别人做得都不对,都不合你的意,这就是嗔。有的人用自己的标准、自以为是的见解,要求别人合自己的意。其实没有人会合你的意,甚至你的父母、爱人、孩子也都不合你的意。


事实上,你也没有合别人的意,而你却要求别人合你的意,这就是“嗔”的来源。有了“嗔”,就会生气。


那么什么是“痴”呢?


执着,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没有智慧,不信正道。就是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惯性所操纵。“痴”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这就是“痴”。


“贪”让人迷失方向,“嗔”让人自我折磨,“痴”让人进退失据。“贪、嗔、痴”这三条戒不掉,就无法降服自己的内心。如果戒掉了这三条,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呢?




三、“灭”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佛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灭谛。


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


前面所讲的贪、嗔、痴就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而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让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




万物从心而过,而心如若保持着这份淡定与空漠,那么一切的从心而过都会不留痕迹。这就是涅槃。而我们的人生或许就该是如此的一个境界与心态,空于万物,也就不会被万物纠葛。真正做到万物从心流过,而不留痕迹。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生命的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也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四、行“正道”得解脱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佛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道谛


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修道的方法很多,佛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众生去向涅槃的康庄大道。


何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如实的看世界,看人生。


正思维,是正确的思考。


正语,是语言的德行,要说真实语,避免说四种语言,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是行为的德行。业有三种:是身业、口业、意业。三业远离十恶,行十善是正业;远离颠倒烦恼,勤修戒、定、慧是正业;远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通达无我是正业。


正命:是谋生的德行。


正精进:是人生努力奋斗的德行。


正念:心念活动的德行。修行修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修念头。佛与众生距离如此悬殊的东西,差别只在一念。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恶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头是修学佛法的关健。


正定:定,是专注于一境。定,是对心念的一种训练。佛经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说明修定的效果。


“苦、集、灭、道”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间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由道证灭是觉者的清净因果,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为本的人生。


从四谛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悟到“烦恼即菩提”之理。



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甚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甚么不能解决的事。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以般若慧观照,所谓烦恼,也是无性自空。这也是四谛想要告诉我们的终极奥秘。


读懂“苦、集、灭、道”,你才真正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