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彩云译设计”关注我哦!
还记得那个轰动一时的"数学天才少女"吗?昨天,这个故事终于迎来了结局。在沉寂数月后,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获奖名单在昨天悄然公布,获奖名单里没有之前爆火的姜萍,也没有她的老师。
阿里巴巴达摩院官网截图
回想当初这则新闻刷屏时的场景:一位中专女生在数学竞赛中逆袭清华北大,这个"灰姑娘"式的励志故事让无数人为之振奋。人们争相转发、热烈讨论,仿佛在这个平凡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不甘平凡的影子。我之前也为此专门写过一篇很火文章《
“天才少女”姜萍完成了阿里数竞决赛,最后的结果还重要吗?
》,感兴趣的可以回看下。
为什么这样的新闻总能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这剧情够爽啊,它唤起了每个普通人心中的希望——原来逆袭是可能的,原来我们也有机会。
但现实往往比童话更复杂,爽剧毕竟只是演的。阿里官方也给了结论,姜萍和指导她的老师都没能拿奖,并且在预赛阶段其老师违规指导了,自爆本身赛制也不够完善。
看起来这个结果也是对姜萍很好的保护,把责任归给了老师和组织方。拖了这么长时间,最后也算是有始有终,调查清楚了有老师的协助,至于姜萍我猜测拍视频的时候估计她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配合演了一部好剧。
阿里巴巴达摩院官网截图
这件事到这里应该算是结束了,我相信大家可能都还有很多疑问,比如帮助的细节,为啥帮助的学生名次更好等等,但比起这些内情八卦,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在为"逆袭"鼓掌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学会和自己和解?
我们似乎都特别热衷于"反转"故事。中专生战胜名校生、灰姑娘变成公主、普通人逆袭成功...这些爽剧为什么总能引起共鸣?也许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对"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美好想象。
但生活的真相是,努力很重要,但天赋和运气同样不可或缺。比如今年的金奖得主瞿宵宇,去年的金奖也是他拿的,而且他在16岁就拿了国际奥数满分金牌。瞿霄宇说小学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看《数学分析》,他被书中的严谨推理和美妙定理所深深吸引,两年里反复看了两三遍。钢琴也是瞿霄宇喜欢的东西,在他来看,数学和钢琴存在共通之处,都是美妙的艺术。
关于他这样的经历,家境,天赋,肯定都比姜萍好太多了。本来媒体想告诉大家,最底层的孩子也很优秀,结果大反转。本来普通人是看了一出爽剧,结局却成了普通人的悲剧。努力没能战胜天赋,天才就是天才。别的天才可能被埋没,但数学不会。数学不会那时真的不会啊。
不像我所在的设计领域,至少还能入行吃上一碗饭,我们常常听到"天赋不重要,勤能补拙"这样的鸡汤。但咱们设计师都明白,设计是一个需要天赋、审美、创造力多重叠加的职业。就像有些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些人天生具备空间想象力,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往往决定了一个设计师的上限。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这些天赋就不能做设计,而是提醒我们要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局限。
设计圈的内卷也让很多人陷入了焦虑。大厂设计师的作品被疯狂模仿,培训机构承诺包分配,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各种"设计速成"教程。这些表象下隐藏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真正的设计能力不是靠模仿和速成就能获得的。就像那些顶尖设计师,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出众,不仅仅是因为视觉表现力,更在于对用户的深刻理解,对商业的准确洞察,以及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但认清这个现实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丧失信心。恰恰相反,它能帮助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也许你不是最有创意的设计师,但你可以做最懂用户的设计师;也许你不是视觉表现最强的,但你可以是执行最靠谱的。
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有人适合自由职业,有人更适合在公司上班,有人擅长工具设计,有人专注品牌设计。这些不同的道路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在设计这条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专注于自我提升,这或许才是更务实的人生态度。
从姜萍事件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应该是"原来天才的光环是假的",而是"与其追逐虚幻的完美,不如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在设计这条路上,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追求速成,而是不断积累、持续精进。今天的你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这才是最珍贵的成长。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有启发,求顺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和大家说一个事:
我最近在墨问便签上开了一个新号,到现在有2个星期了,保持着日更的节奏,后续应该也会保持日更。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围观彩云的日更思考,你可以订阅我的墨问便签。相信定有惊喜。
扫码关注我的墨问便签
其实我在星球里已经连续日更了1000多天,完成输出了多个主题专栏,
都是一些实用的大实话经验
,
对大家的工作成长各方面的帮助应该有很多。
如前文讲的那样,普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