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月,我忙于旅行、工作与恋爱,运营犬校的投入比较少,内容产量也相应减少,共有值得回看的帖子 46 篇,我个人最喜欢的三篇节选如下:
Rayban meta 正如其名,是 Rayban 和 Meta 联合出品的智能眼镜。发布不到一年,卖了一百万副(最近某些渠道说已经卖了 300w),妥妥的智能眼镜赛道老大哥。
Rayban meta 的佩戴感受有明显的长板和短板。我拿到手的是不带镜片的,堪堪三四十克,基本是稍微重一点的日常眼镜的范围。就算加上镜片也不过 50g,略重于普通眼镜,完全能接受。
但是,rayban meta 的佩戴感受真的太糟糕了。我头围是比较大的,试戴了最大号和最小号的眼镜。最大号的鼻托碰不到我的鼻子,两根镜腿像笔直的筷子一样生硬地夹住了我的脑袋,而不是像别的眼镜一样搭在耳朵上。这样的结果就是最大号的镜框不停往下滑,直到镜框下沿碰到我的颧骨。
最小号更是灾难,把它套在我脑袋的过程,能听到镜框吱吱嘎嘎发出抗议,幸好能在全须全尾时牢牢夹在我的脑袋上。
我看一些分析讲,这种体验主要来自于欧美人和亚洲人脸型的差异——欧美人鼻梁更高。如果 rayban meta 想要入华,必须得解决佩戴感受问题。
Rayban meta 的摄像功能是最让我种草的,哪家国内公司一旦复刻,我是要买的。
首先是场景的不可替代性贼强,特别是作为宝爸,平时带娃的时候,小孩有很多摇头晃脑的有趣时刻,这个时候再去找手机录像,根本抓不住转瞬即逝的天真时刻。并且很多场景下,也腾不出手来举着相机。全天候脖子挂一只 insta 360 拇指相机也太蠢了,我需要一个长在脑袋上的摄像头。
另外 Rayban meta 的防抖做得非常好,基本过滤掉了大部分细碎的振动,只是像跑步、扭头这种脑袋大角度动作还是很 “平滑” 地留了下来。
其他所有功能在我看来都是锦上添花,唯有摄像几乎是我个人目前需求场景里的唯一解。
我认为这个销量是所有长板终于长到足够长的结果。
智能眼镜发展十年,我找了十年内正式发行过的四十几款智能眼镜看了一圈,最后发现 rayban meta 当前的产品定义,乎是十年历史长河中的最优解。外观上,rayban meta 与常规眼镜款式更接近。
重量上,仅有音频眼镜的重量低于 rayban meta,具备摄像能力的眼镜没发现比它轻的。
拍照能力上,rayban meta 的摄像质量好于几乎所有同类产品。
音质上,从体验过的产品来说,rayban meta 有显著优势。
品牌上,很少有 rayban 同等级的眼镜品牌联名(日本 JINS 销量第一,但它的智能眼镜只有姿态感应能力)。
- 场景上,拍摄场景几乎是唯一能出圈的场景,也几乎是唯一一个由于双手被占用、手机拍摄不方便导致的刚需场景。
……全文太长,略过大部分内容。
智能眼镜的赛道大吗?中国眼镜市场是千亿元水平,至少 rayban meta 这一款刚过及格线的产品已经让我跃跃欲试想替换掉现在的普通眼镜了。听说小米的同款眼镜会在明年发布,加油啊,卷起来。8 月在冰川徒步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心流,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很多中产家庭的收入不错,但心理上觉得自己紧巴巴的,容易陷入强烈的财务焦虑。这种焦虑感说出来经常被嘲笑(一年几十万你焦虑个屁啊),但却是真真实实的。
主动开支,想花就花,不想花就不花,想多花就多花,想少花就少花,丰俭由己
被动开支,不得不花的钱,包括赡养父母,子女教育,房租与还贷,看病,尤其是【为了维持阶层的消费支出】
- 风险储蓄,为了对抗未来风险而做的储蓄,包括失业储蓄,养老储蓄,换房储蓄,健康储蓄,为子女准备的储蓄等等
主动开支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
被动开支决定一个人的焦虑感
现在来回答问题:为什么很多中产家庭的收入不错,但心理上觉得自己紧巴巴的?
因为主动开支太少,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太多。
无意评价这种消费构成,只是解释焦虑感的来由。
比如微博评论区一个人,长辈得了疑难重症,一年花上百万续命,这件事让他觉得哪怕是 1000 万,在疑难重症面前也撑不了几年,心理上必然大大增加风险储蓄的预期。
评论区的另一些人,全家一年出国旅行两次,主要是为了带小孩看世界,这就是为了维持阶层的被动支出。
总之,主动开支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有些家庭一年支出四五十万甚至更多,但大部分是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花的钱越多,焦虑感越强烈——因为强烈地担心如果收入波动,无法支付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可怎么办啊。
在我了解的语境下,“主动消费、被动消费、风险储蓄” 这套消费结构更适合解读中国中产家庭的消费心理。收入和消费都不低,但消费主要由被动消费和风险储蓄构成,这部分消费越高,不安全感越强烈,时时刻刻担心一旦收入无法维系这两项消费,就跌出阶层,心理崩溃。
与此同时,即便是税后五六七八十万收入的家庭,夫妻主动消费可能也就十万/年,主动消费占比很低,幸福感自然也很低,有时候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哭穷,毫不意外地遭到了无情的耻笑。
中国中产家庭在 35 岁以后,主要的努力和财力用于维持阶层,尤其是维持小孩的阶层。但这更多出于阶层滑落的恐惧,而不是对幸福的追求。所以中产家庭的幸福感也往往来自亲子关系与同阶层攀比,而不是取悦自己。三、mona 超预期!项目参与者聊聊对整车设计的认知mona 发布以后的战绩超出预期,52 分钟内大定破 10000,48 小时内大定破 30000,72 小时内大定将近 50000。
跟同事沟通,我们普遍觉得 mona 的销量数据远超预期。仅以个人视角聊聊自己潜伏在订单群、社交媒体和相关网站观察到的分析。
12-16w 价格区间,竞争者有 11w 起的比亚迪秦 plus ev,12w 起的 aion s,11w 起的大众 id.3,看车 fans 发布的数据,还有些购车者会对比 10w 起的海豹 06,11w 起的吉利银河 E5。以上所有车型几乎都是网约车热销款,基本没有什么车辆设计可言。这个价位的产品竞争力是相对弱的,都说新能源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卷到 10w 出头的价格段,大部分还在二三十万的 B 级车市场卷的死去活来。
从小红书发布的试驾和提车笔记来看,试驾者普遍对外观好评。车 fans 的调研结果也说客户到店后,普遍认为 mona 外观高于预期,尤其是车灯和车漆。然后定价对了什么都对了——同价位下,其他产品的外观几乎全都是上个时代的设计感觉,能入眼的真的没几辆车。深蓝 sl03 更偏男性&运动,哪吒 S 价格贵 3w 左右,真要选下来还得是 mona。mona 的车漆选择很好,星瀚米这种米黄色是反复验证容易受年轻人喜欢的颜色,蔚来 et5、智己 L6 都曾有过类似的出圈的颜色。搭配有辨识度的前脸,拍照很出片。
发布后我特意去试驾了一下,操控感受只能用 “惊艳” 来形容——我能感受到这辆车肯定不是贵的车,但开起来绝对不会不舒服。由于自己的车是 tesla,我已经被 tesla 的硬悬架教育了,试驾其他的车(哪怕是风评甚好的小米 su7、极氪 001)还是觉得不适应,但 mona 让我觉得城市道路中开起来很舒服。第一是加速减速很顺滑,第二是起步、停车不点头,而是很稳地慢慢减速到零。这里就要提到 mona 的购车人群了,刚毕业的第一辆车,或者给家人代步接小孩用,mona 的底盘调校取向很容易给这个群体超出预期的体验。
mona 做对的第四件事是智能座舱,尤其是音响和地图。四、参与者日记:关于奇绩的一切
作者自述作为大模型创业团队,参与前身为「YC 中国」的「奇绩」海选流程,进入面试流程最终不幸落败的全过程。由于作者打上了隐私标记,因此只能是犬校会员才有资格查看。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4点击查看原文,可见 2023-2024 精华帖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