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鸡蛋讲的故事》:将儿童视作与成人同样复杂的 ...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2 月 7 日,宜坦荡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陈妍希:你不怕离别的样子,真让人羡慕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9-01 21:03

正文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新世相,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微博:新世相 微信:新世相,本文已经过原作者授权。



离别总让人伤痛。但有一些人,更懂得如何面对离别。

他们常常是平时看起来柔弱的人。越是柔软,真的面对失去,却表现出越多的坚强。

这次,平时给人温柔、甜美感觉的陈妍希讲到了和至亲的离别。

在离别之后,她仍然不失去爱的勇气的样子,真让人羡慕。

比起失去,她更清晰地记得亲人间细腻的温柔。

她记得外婆喜欢对外公开玩笑:「相公你来了。」

她记得叔公和她之间的小默契:一起积攒一种已经停产的硬币。即便在最穷的时候,她也从来没花掉它们。

她得到了很多人没有的运气,被爱富养着长大。

穷人家的孩子,长大了怕穷。而缺少爱的孩子,之后会特别怕离别,甚至为了留住爱而动作变形。

而有机会获得饱满的爱的人,则有很多很多的安全感。也更懂得从离别中恢复。他们真正做到了大部分人都懂却难以完成的事:

失去之后,不消极沉沦,不回避新的爱,而是更多更多地去爱。

陈妍希说,她还想像小时候一样,「永远想去爱,感觉到被爱着」。

她已经做了妈妈,为她的儿子感到高兴。


配乐:《M19 - 怒り 》《Solitude》《Solitudeshort》by 坂本龙一


我还想像小时候一样,永远想去爱

作者:陈妍希

-1-

读那本书的那年,我 20 岁,还在洛杉矶读大学。外婆在那个暖和的冬天突然病重。那时我一直在看这本《最后 14 堂星期二的课》。

在书中,一位老教授身患渐冻症。在人生的末尾,他对着每周来探望自己的年轻学生,讲了对于生活、生死的领悟。

感谢这本书帮助我,让我能面对亲爱的外婆的离开。几年后,它又陪着我经历了我亲爱的叔公的故去。

我小时候,外公外婆就住我们隔壁,两幢房子共用一个大门。他们陪伴我成长。外婆跟我一样脸圆圆的,眼睛也圆圆的,身体胖胖的摊开来。她是四川人,会给我做世界上最好吃的干煸四季豆和麻酱面。

她是个可爱的老人。每次我要出门,她都要指着自己的脸说「亲亲」,要亲了才能走。她还爱开玩笑。有时她会故意叫外公「相公你来啦!」性格很认真严肃的外公就会躲开说:「哎你干嘛啦,没事这么乱叫!」

后来,外婆老了,常年需要洗肾。我课余陪她去。两根管子,一根抽血出来,一根把净化后的血液输回身体,过程漫长极了。但她从来都是有说有笑,不以为那是苦差。连医生给她配药,她也要挑挑拣拣一番:这两颗我吃,别的可不可以不吃?像小朋友一样。

看到她这样,我也觉得她的病没什么,她会一直握着我的手,每天亲我的脸,给我做好吃的,跟外公开玩笑。日子还长。

摄影:豆少群

-2-

但我错了。

突然间,外婆的状况就恶化了。洗肾很快就起不到作用了,但还是要洗。我也仍然陪着外婆去医院,但我再也轻松不起来。我想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尽头已经就在眼前。

出门前,我把这本书揣进包里。我渐渐觉得,我需要它。

在外婆身边,我翻开书。书里写道:人人都会死,但人人似乎都不相信。又写道:「爱是唯一理智的事情」,「凡事不吝啬,与你所爱的人分享,才会真正满足。

看到这种句子,我就会忍不住合上书,看看外婆。

原来死亡其实很近,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原来跟她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我不得不接受至亲就要离去的事实了。

外婆就是真的懂得分享的人。她这一生没有太多事业成就,把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给了她所爱的人。而且她关爱的不仅是自己的子女。几十年来,她还一直把我叔公当亲弟弟一样照顾。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战乱和迁徙是常见的。我叔公是外公的堂弟。因为家贫,他十几岁时就从河南老家来到四川,投靠了外公;在战时又跟着一起去了台湾。一般来说,丈夫的远房亲戚来投奔,还要住在一起,有人难免就不舒服了。但外婆很大气,一直对叔公很好,照顾他读书、工作,从来没有抱怨。

叔公第一次出去应征工作的时候,外婆给他买了一套很好的西装。花掉了相当于一个月薪水的钱。叔公很感激。后来他经常跟我提起,那是他第一套也是最喜欢的一套西装。

也许就是因为心善,外婆一直是有福的。她走的时候,亲人儿孙都环绕在她床边,只差我姐姐一人。等我姐姐匆匆从台湾赶来美国,刚跨进病房,外婆就笑了,伸手指了指她,闭上了眼睛。

-3-

过了几年,我大学毕业,从美国回到台湾。偶然买了一本英文书叫《Tuesdays with Morrie》。读了才发现,咦,这就是《最后 14 堂星期二的课》嘛。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恰好,这时,我又有一位重要的亲人要离去了。是叔公。

如果说外婆教会了我如何分享,那叔公就让我学会了如何感恩。他这辈子没有结婚生子,一直都把我和姐姐当亲孙女一样疼爱,每天接我们上学放学,带我们游戏玩耍。他自己很勤俭,出门都走路、坐公车,但常常塞钱让我们坐计程车。

那时候市面上有一种已经停产的 50 台币硬币。我觉得很稀奇,每次遇到都收起来。叔公也都帮我留意,常常一见面就给我两三个,直到我长大。那是我们俩的一个小默契。叔公去世前,我攒下的硬币已经有饼干盒那么大一盒。

即便在最穷的时候,我也没有花掉它。

陈妍希和叔公的合照

-4-

叔公是河南人,说话一直都有乡音。他喜欢叫我「小果果」,说我是他的开心果;但因为他的口音,别人都以为他说的是「小狗狗」。

去世前,他希望能落叶归根。我和妈妈就带他回老家河南光山。去机场的路上,我们还一起高高兴兴地合唱着他最喜欢的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这也是我听的第一首流行歌,是小时候叔公带着河南乡音唱给我听的。

叔公很开心,我们也跟着高兴。但是当我们把他托付给当地亲戚朋友、要离开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别再也看不到他了。我哭着握紧了叔公的手,怎么都不想放。

叔公去世的消息是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的。听到以后,我愣了好久。

2012 年,我为叔公写了一首歌——《叔公的小城故事》,回到小时候叔公常带我去的植物园拍 MV。我很惊讶,小时候觉得那里好大,怎么走都走不到头;原来是这么小啊。以前倒在荷花池上那棵歪脖子树,叔公看着我在上面爬来爬去。现在也找不到了。


-5-

现在,那一代老人都故去了。而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你问哪里是我的故乡?有我的老公、宝宝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外公、外婆和叔公,也都跨越过千山万水。我想和他们一样,跟着生命自然成长的方向,跟着爱的方向去生活。在死亡之前,必须要活得更投入、更好。就像书里说的一样,每天早上你睁开眼睛的时候都可以问自己:你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天了吗?

我还想像小时候一样,永远想去爱,感觉到被爱着。

不过,现在我更有责任感了。我想让我的孩子能以妈妈而自豪。我希望他开朗、快乐、懂得感恩和分享,希望他的心灵饱满。

至于他以后要做什么,如果他觉得做个杯子很满足,那就去做,那都是有意义的。

当然,我也会推荐他读这本《最后 14 堂星期二的课》。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