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利授权公司猛攻威胁半导体行业;
2.FTC向高通发起反垄断诉讼 高通要求撤销指控;
3.苹果正在考虑让 Siri 只能识别机主的声音;
4.重视质量考核才能化解专利泛滥;
5.用质量激励挤掉专利数量的泡沫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专利授权公司猛攻威胁半导体行业;
半导体产业具有吸引专利授权公司的特性,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持续针对半导体厂商展开更猛烈的专利攻势...
法国专利与技术分析公司KnowMade Co.日前发表一份报告,声称七家专利授权公司(patent licensing companies;PLC)可能对于经营半导体市场的业者构成威胁。
这七家公司分别是WiLAN、Acacia Research、Conversant IP Management (原为Mosaid)、Intellectual Ventures、Rambus、Round Rock Research以及Tessera。 KnowMade主要根据2013年以来的专利收购行动与诉讼行为进行评估。
根据KnowMade表示,半导体产业具有吸引专利授权公司的特性,预计这些专利授权公司将寻求从半导体产业获取更多的资金。 KnowMade并参考了RPX Corp.在2015年三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所提到的:「2014年非实施专利事业体(NPE)让营运公司付出了法律费用以及和解或判决等其他有关法律成本等估计约122亿美元。 」
KnowMade执行长兼共同创办人Nicolas Baron说:「WiLAN可能是半导体公司的主要威胁。 」 在2015年期间,WiLAN从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奇梦达(Qimonda)和飞思卡尔(Freescale)等几家大半导体公司手中购买了多项专利。 几个月后,WiLAN透过Polaris Innovation和North Star Innovations等WiLAN全资子公司,根据这些专利提出诉讼。
专利授权公司积极耕耘半导体领域 (来源:KnowMade)
根据KnowMade的专利诉讼风险分析显示,WiLAN将继续采取积极的策略,掌握像Apple、Hewlett Packard、Micron、Amkor Technology、Cypress、Nanya等公司。 Acacia Research的半导体专利数量虽较WiLAN更少,但提出的专利诉讼案件最多。
专利授权公司通常是非经营性企业,营收主要来自于专利授权或专利诉讼,目标在于针对潜在侵犯其专利权的经营性企业,其形式包括非实施专利事业体(NPE)、专利控股公司(PHC)、专利授权公司(PME)、专利声明实体(PAE)和专利巨魔(patent troll)。 不过,KnowMade坦言有些专利授权公司也进行研发活动,以便创造自己的专利,然后透过授权寻求获利。
显然地,这其间存在一种连续性,从专为获利而收购专利的公司,到主要业务在于生产电子产品与服务的公司,以及可能选择向其他业者授权专利或被迫在公平、合理与毫无歧视的方式下授权专利的公司。
除了上述七家公司,KnowMade并将DSS Technology Management、Future Link Systems、X2Y Attenuators以及PACT XPP Technologies等公司视为专利授权公司。
KnowMade指出,「其中有些公司已自2014年以来展现强大的专利执行活动,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针对半导体厂商展开更猛烈的专利攻势。 」KnowMade是Yole Developpement的姐妹公司。
KnowMade宣称,自从2013年以来,专利授权公司已经买下超过2,880个与半导体有关的美国专利了,威胁从整合组件制造商(IDM)到半导体委外封装与测试供货商(OSAT)的整个半导体供应链。
编译:Susan Hong
(参考原文:Seven patent licensors labelled as threat,by Peter Clarke)eettaiwan
2.FTC向高通发起反垄断诉讼 高通要求撤销指控;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高通向美国联邦法院提出请求,希望撤销一起诉讼。之前FTC向联邦法院起诉高通,认为它为了维持市场垄断地位某些行为妨碍市场竞争。
本周一,高通向加州圣何塞(San Jose)提交文件称,FTC指责高通存在反垄断违法行为,伤害竞争,但是它的指控缺乏依据。高通在长达30页的文件中表示:“FTC指控高通在提供调制解调器芯片时给竞争对手造成竞争伤害,这一指控没有任何事实作为依据。”
今年1月,FTC向高通发起诉讼,宣称高通制定了“无授权、无芯片”政策,试图在手机芯片领域巩固垄断地位。政策包含了繁重的供应和专利授权条款,向手机制造商征收超高专利权使用费,打击了竞争对手。
FTC声称高通持有的专利属于标准关键专利,也就是说专利对产业而言至关重要,必须按照“公平合理非歧视”原则授权给竞争对手使用。不过FTC却说高通宵拒绝将一些标准关键专利授权给竞争芯片制造商,违反了“公平合理非歧视”原则。
近年来,全球许多反垄断机构都曾调查高通。去年12月,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向高通开出8.5亿美元罚单,因为高通试图维持不公平的业务模式,试图建立垄断地位。今年2月,中国也向高通开出10亿美元罚单。(德克)
3.苹果正在考虑让 Siri 只能识别机主的声音;
允许在锁屏状态下使用 Siri 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攻击者可以利用 Siri 相关的漏洞访问私人照片等数据。此外,在锁屏状态下,Siri 可以回应所有人发出的命令。苹果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 Siri 只能识别机主的声音。苹果在专利中提到,现在的语音助手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激活,而且只回应于声音,而不是讲话者。
因此,非机主也可以使用语音助手控制设备。苹果提到,可以让机主选择一个特定的单词或词组作为 Siri 访问代码,这个特殊的单词或词组将替代“嘿 Siri”。iOS 设备会储存特殊的单词/词组以及机主语音的特征,当 iPhone 听到机主的声音,以及特殊的单词/词组后,可以激活。
如果语音与储存在设备中的数据库不同,iPhone 或 iPad 将要求用户使用 Touch ID 或者输入密码验证身份。识别每个人的语音特征非常复杂,但通过特殊的单词/词组可以降低匹配的复杂性。很多商业语音验证安全系统就使用了这种技术,比如电话银行服务。 MacX
4.重视质量考核才能化解专利泛滥;
要改变专利申请数量多、转化利用率低的尴尬,在专利考核上,应从数量考核转变为质量考核,坚守宁缺毋滥原则
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披露,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仅仅从专利申请数量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似乎应是位居世界首位的,然而,法治蓝皮书披露,企业申请的大量专利并没有真正用于提升产品质量(4月4日《法制日报》)。
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这让我们拥有了“专利大国”的美誉。这一美誉具有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地方,那就是表明我们的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潜力。不过,科技创新潜力并不代表科技创新能力。因为我们企业申请的大量专利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用于提升产品质量。这就是当下我国产品供给整体质量不高、创新程度不足的根源。用一句话说,我们是“专利大国”,却不是“专利强国”。
为何具有这种反差?一方面,我们的专利考核制度片面追求数量,陷入了“数字陷阱”。企业要想享受优惠福利政策,要想减免税收、申请高新企业认证等等,有专利指标要求,地方和单位的人才引进、人才考评也有专利指标要求,这些专利指标要求,基本上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地方相关部门争创专利申请先进,也是在唯数量是举。只要有数量突破,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谁还会真正关心他们申请的大量专利能否真正投入使用?反而出现大量“无效专利”、“问题专利”甚至是“垃圾专利”。
另一方面,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与水平过低,这使得不少企业不愿将专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当一些企业花费大量人财物进行专利研发,千方百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时,另一些企业只需付出较低成本,依靠仿造假冒他人产品就能很好生存,这让专注于专利研发转化的企业情何以堪?即使仿造假冒企业在侵权之诉中败下阵来,其承担的违法成本也可能不具备足够的威慑力,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宁愿让自己研发的专利停留在概念里。是致力于自己创新抑或模仿与抄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要改变专利申请数量多、转化利用率低的尴尬,在专利考核上,应从数量考核转变为质量考核,坚守宁缺毋滥原则。对此,四年前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3)》就提出建议,要着重考核专利申请的创新能力,以及专利内容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技术,特别是要重点考核专利的转化率。只考核专利申请数量,而不考核专利申请质量,在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奖励措施的诱惑下,很多企业会放心大胆地大量制造所谓的“专利”,获得相应好处后就束之高阁,不想或不能为市场所用。
在专利保护上,应全面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增大侵权成本。有企业坦言,他们专注于研发专利,却不敢去申请专利,“一旦申请,就要对公众公开专利内容,有些竞争对手可能会模仿,这会对我们造成致命打击”。专利企业担心仿造假冒对他们造成致命打击,反过来,要保护好企业研发专利的初心,也应该对仿造假冒予以致命打击,将其罚得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从而使企业树立起对专利的敬畏。因为专利法在2008年修订时虽将法定赔偿限额从50万元提升到100万元,但仍不具惩罚性质。(何勇海) 法制日报
5.用质量激励挤掉专利数量的泡沫
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披露,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然而从申请专利的质量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成正比。中国绝大多数申请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许可实施率仅2%。 (4月4日《法制日报》)
国人似乎有一种“吉尼斯世界纪录”情节,总有一种数量取胜的思维定势。重数量轻质量成了我国各项领域的一个通病,由此极大抑制了创新创造。这也是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中国发明专利过低的转化率,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申请专利与企业产品供给能力之间往往被直接画上等号,从而形成专利数量的泡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激励机制不能与时俱进,考核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维定势上,或为政绩考核、或为科研经费,或为了职称荣誉。
比如,有些省市将“专利申请数量”列入政府考核。为完成考核指标或彰显政绩,地方财政还根据专利申请数量给予企业补贴,表面上是企业在申请专利,实质上是政府在为专利申请买单。还有些地方政府给当地企业下达专利申请数量硬性指标;再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被定性为职务发明创造,相关科研人员只能得到一定现金和职称奖励而无法获得长期性的股权激励,个体利益在后续转让与应用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违反了发明创造的客观规律,势必造成专利申请数量急剧增加、质量大幅下降的局面。
虽然我国已成为一个专利大国,但高端医疗设备、汽车制造装备等却仍然大量依赖进口,即便是彩电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也多被跨国公司所掌控。要改变这种状况,从专利大国走向技术核心竞争力大国,就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把“数量考核”须转变为“质量考核”, 用质量激励挤掉专利数量的泡沫。
首先,必须先完善专利考核制度,着重考核专利申请的创新能力,以及专利内容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技术,特别是要重点考核专利的转化率。
其次,要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重点在于考查专利本身在企业运营中是否实际发挥作用,以此作为授予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重要条件。
第三,要像高考改革去掉各种加分一样,把政绩考核、科研经费,职称荣誉与专利挂钩的各种套路解套,以转化率作为最终考核标准。
文/丁慎毅 红网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P”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