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证指数下跌5.15点,收盘报3239.66点,成交量为3803亿元,如下图所示:
大盘全天窄幅震荡,成交量出现明显萎缩。站在均线的角度而言,大盘仍是多头排列向上,但考虑到量价背离和指标背离,大盘的涨势随时可能结束,是以投资者务必注意控制仓位和止盈止损位。至于个股方面,仍是考虑前期多次介绍的突破颈线后回踩的股票。最近有不少新关注的读者留言问什么是颈线,应该怎么画?关于这部分内容,现在我已经没力气再细讲了,要么你们去回看我以前的内容,要么你们再耐心等一个来月,等我的《形态学》出版上市,书里面讲得非常细致。具体到现在,就是买类似上证指数这个位置的股票,同时以线下3%作为止损位:
这两天杂事比较多,没有太多时间浏览新闻、整理资料,那么今晚的文章就随便跟大家谈谈自己近来的一些思考。毕竟纯粹只是阐述理念,不去整理数据资料的话,可以减少很多的工作时间。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要能成为世界霸主,其支柱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必定是军事、科技、制度、文化、金融等多方面共同支撑的结果。而在科技支柱方面,又主要体现在信息、能源和交通三方面。
先说信息。从19世纪的电话电报到20世纪的互联网,美国霸权的兴起一直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1980年代,美国经济遭到来自日本的严峻挑战,迫使其不得不以政治和金融手段方能勉强渡过难关。随后,美国重金投入信息高速公路,正是藉由互联网的兴起,才彻底将日本甩开,而直到现在日本也没有一家像样的互联网公司。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依然是执世界之牛耳的。可再往后呢,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等等,美国似乎就没以前那么自信了,中国在5G方面的投入和竞争力已经让美国人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所以才会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中兴、华为的通信公司发起围剿。
接着说交通。五百年来,世界霸主基本上都是海权国家。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后来的英国和美国,一直都是谁能掌控海上交通,谁就能成为世界霸主。而制空权,则可视为是制海权的延伸和补充,这也正是美国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扶持波音的原因所在。多少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海洋和航空技术,希望能够尽快缩短与美国之间的差距,这在逻辑上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我总觉得,要想在美国最核心的领域实现赶超,这会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的机会应该是在美国不注重、不擅长,或者是想做却不愿做、不能做的地方。就好像当年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之所以会被淘汰出历史舞台,不是其他哪个民族培育出了更优秀的骑兵,而是因为随着火器的不断创新,得以日渐克制住骑兵的优势。同样的道理,中国要在海空领域击败美国是极其困难的,我们的机会应该是在高铁上。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十年前的中国铁路是什么水平,二十年前的中国铁路是水平?已经有越来越多在以前肯定是要坐飞机的旅行,现在改成坐高铁了,对吧?那么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呢?高铁的速度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提高?高铁的网络是不是还可以更加密集?可是飞机呢?它的创新速度和发展空间,能和高铁比吗?应该是绝无可能。而无论是长期运维的经验积累、还是传统陆权的思维模式,还是地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都决定了美国绝无可能在高铁这个领域与中国竞争。
最后说能源。工业革命之所以会在英国爆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国本身就是个煤岛,有大量的煤炭作为推动工业革命的能量来源,所以煤炭也被称为是英国制造业的灵魂。而美国之所以能够替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能够开采并应用大量比煤炭性能更优越的新能源:石油。从能源的角度来说,英国作为世界霸主的时代就是煤炭时代,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时代就是石油时代,现在美国大力发展的页岩油,本质上亦可视为石油时代的继续,而中国要想取代美国成为未来的世界霸主,也必定会在将来主导一种新能源。多年前,许多人认为这种新能源会是光伏,于是国家大幅度地补贴光伏,结果却是大面积的产能过剩。现在看起来,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应该是核电。更关键的,被石油巨头实际操控的美国是不可能全力投入发展核电的。